搞好學習,非智力因素很重要,其特征是:積極好強,獨立果斷,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廣泛的興趣;情緒穩(wěn)定、沉著、自信心強,有堅韌的意志、豐富的幻想。當年,胡適曾對畢業(yè)生贈言,說人生治學需要“三味藥”:“問題丹”、“興趣散”、“信心湯”----大概也有這個意思。
學習首先要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正如元代虞集所說:“志茍不立,雖細微之事,猶無可成之理,況為學之大乎?”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人的差別在于業(yè)余時間,而一個人的命運決定于學習實踐。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字空。最初的學習是一顆辛苦、無味的種子,埋藏在你的人生路上。你只要用汗水澆灌,才能結出美味可口的果實。就像哈佛圖書館的館訓說的:“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薄皩W習的苦痛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因此學習必須立志,做到:要謙虛好學,不恥下問;要海納百川,兼收并蓄;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從師者,諄諄善誘,誨人不倦;從學者,勤學好問,篤志向學。
學習要培養(yǎng)興趣。學習有三個層次:一是為生存而學;另一是為發(fā)展而學;再就是為興趣而學。為興趣而學是學習的最高層次,到了這個境界,學習才有內在的動力和活力。正如國學大師杜國癢所說:“一只螞蟻在蘋果上面團團打轉,只覺得到處都是光溜溜的,有什么可留戀的?但是假如能夠揭開蘋果的一點皮,吃到果汁了,螞蟻就會忘我的吸吮了?!闭缃逃铱涿兰~斯說的“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沒有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探求真理的欲望。
學習要講究方法。清代章學誠說過:“讀書如吃飯,善吃飯者長精神,不善吃者長疾病。”這說明讀書學習要講究方法。學習有三個要素,一是“讀書”;二是“悟”;三是要“交流”。再用點形象的說法,可以把這三個要素說成為“螞蟻搬家”、“蜜蜂釀蜜”、“老鷲團云”。所謂“螞蟻搬家”,就是指讀書,求學的時候,把書原封不動地搬過來,慢慢讀。所謂“蜜蜂釀蜜”,就是指悟,就是對學的東西要經過自己的加工消化。所謂“老鷲團云”,就是像老鷹和云做游戲一樣,通過交流等方法,真正使學習達到自在。
學習要善于讀書。讀書也要會讀,哈默登說過:“讀書的藝術貴在善于掠讀?!迸喔f過:“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不妨囫圇吞棗,只有很少的書必須細嚼慢咽,反復玩味。”也就是說,有些書只需品嘗,有些書需要吞咽,還有少數(shù)書應該細嚼。讀書時對一些精華的東西要意識地記和背。有一種說法:買書不如借書,借書不如背書。還有一種說法:看書者得書之皮毛,抄書者得書之骨肉,背書者得書之精髓。不管怎么說,都是強調的記和背??傊瑹o論是學文科、工科還是理科的人,都要把知識放在人腦而不是電腦里,才會有所創(chuàng)造。
人們看到好文章,習慣于收藏,以后再讀。而真實的情況是,多數(shù)人收藏以后,都不再讀了。我得到的教訓是,凡看到有用的知識,便堅決讀完,勿有它念,讀完之后,再收藏也不遲。
一種好東西,可得到時,應力爭在手。無視或珍藏都是罪過,往后稍微一拖,可能就永遠失去它了。
還有一個問題,人習慣性地只接受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這對投資和學習都是障礙。選擇讀什么樣的書,是個人愛好,但書只有讀了才知道喜不喜歡。在讀書之前,最好放棄自我。索羅斯說,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報告,他至少要讀兩遍。不善于向別人學習,特別是不向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人學習,人就很難進步。
學習一定要悟。學習不能死讀書、讀死書。以上講到學習要記和背,但不能死記硬背。捷克教育家說過:“死記硬背是‘智慧’的屠宰場?!睂W習還得要“悟”。閱讀不能讓人變聰明,閱讀本質上是一個“輸入”過程。對所有的輸入物進行分析,思考,得出結論,這才是在把知識轉化為智慧。要在學習中善于和自己對話,和書中那些更加孤獨的靈魂對話。案頭的書要少,心中的書要多。如若不思考,擁有山一般的書,也等于一架精美的三角鋼琴擺在聾人跟前,只是擺設,毫無用處。如若不思考,讀的書再多,也猶如漫游十里揚州,玉堂金殿,雖珍奇滿目,卻浮光掠影、徒手而歸?!爸R”這個詞是什么意思,拆開來理解更一目了然:“知”就是知曉,“識”就是認識。邏輯上講,知曉的越多,一個人越應該對事物有獨到的見解。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未必,因為有的人只善于死記硬背,似乎知曉的很多,但不能激發(fā)出某種自己的認識。所以知識相對于這樣人的頭腦,好比是相對儲幣罐兒,塞得再滿,也永遠不會增值。知識在一個人的頭腦中應是互動的狀態(tài)。過去一些學者有種說法叫做“功夫在詩外”,這是有道理的。你不要以為坐下來學習才算不浪費時間,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種,一個人有長進再說也不是非得靠一招一式地學,學來學去有時侯反而學死了。有的事情也不單靠學,而是靠悟。
古今中外一些名家對學習要“悟”都有親身體會。物理學家盧瑟福走進他領導的實驗室,看見一個學生在做試驗,問:這么晚了,你還在做什么?答:我在工作。問:那你白天干什么?答:也在工作。問:早晨你也在工作嗎?答:是的----學生以期博得老師的夸獎,不料老師說:這樣以來,你用什么時間來思考呢?牛頓說過:“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貢獻的話,那不是由于別的,卻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笔灞救A說過:“一種純粹靠讀書學來的真理,與我們的關系,就像假肢、假牙、蠟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獨立思考獲得的真理就如我們天生的四肢,只有它們才屬于我們。”普朗克說:“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讓我們通向新知識?!绷刃蛘f:“沒有時間思考的科學家,那是一個毫無指望的科學家,他如果不能改變自己的生活制度,擠出足夠的時間去思考,那他最好放棄科學?!睈鄱魉固箘t說:“學習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辈剪敿{說過:“不論我們教授什么學科,務必掌握學科基本結構。如果你理解了學科的結構,那么,這種理解就能使你獨立前進”----掌握結構、加深理解都是悟的結果。要把書本上的東西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就需要悟。有種說法:把你所學的知識統(tǒng)統(tǒng)忘掉,剩下的就是素質。這個“忘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悟”的過程。
我覺得搞學問的最高境界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能把厚書看薄是聰明人,因為他找到方法;能把薄書看厚是智慧人,因為他學會思考和悟。所謂“反其道而行之”還在于,具象問題必須要能夠抽象化,以便總結出其中的規(guī)律;抽象問題必須要能夠具象化,以便實踐應用。也就是說,你能把高深的理論用最通俗的事例進行闡釋,而又能夠從最平凡通俗的事例中總結出深奧的道理——要達到這種境界,也離不開悟。正如朱熹說的:“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后能融會貫通,以至于此”----能夠融會貫通,就是悟。特別是“總結”比“闡釋”更難,所謂“把事情變復雜很簡單,而把事情變簡單很復雜”,這就更離不了“悟”。
不管是讀書還是社會實踐,如果有“悟”或“靈感”,趕快用筆寫下來,這是十分珍貴的。
學習要善于研究問題?!皢栴}”是知識學問的老祖宗。古今來,一切知識的產生與聚集,都是因為要解答問題,要解答實用上的困難或理論上的疑難,所以,梁漱溟先生自認為是“問題中人”而非“學術中人”。所謂“為知識求知識”,其實也只是一種好奇心追求某種問題的解答。不過因為那種問題的性質不必是直接應用的,人們就覺得這是“無所為”求知識了。我們出學校之后,離開了做學問的環(huán)境,如果沒有一個兩個值得解答的疑難問題,在腦子里盤旋,就很難繼續(xù)保持追求學問的熱心??上М敃r青年人最大問題是養(yǎng)家糊口,生存都是難題,遑論其它?可是,如果你有一個真有趣的問題天天逗你去想它,天天引誘你去解決它,天天對你挑釁笑你無可奈何它,這時候,你就會同戀愛一個女子發(fā)了瘋一樣,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沒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沒錢也得撙衣節(jié)食去巴結她。
學習還得要交流。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之后,還是一人一個蘋果。但是,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換之后,我們每人就有兩個思想。交流可以增強記憶、加深理解、獲取新的信息。所以,要多多與別人交流,聽到好話、聽到好理,就要如海綿吸水,牢牢吸住。
學習與不學習的人,在每天看來沒有任何區(qū)別;在每月看來差異也似乎微乎其微;在每年看來差距雖然明顯,但好像也沒什么了不起的;但在每5年來看的時候,那就是觀念的巨大分野。等到了10年再看的時候,也許就是一種人生對另一種人生不可企及的鴻溝。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能忘了學習;再忙,別忘給自己充點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