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晉文化發(fā)祥地之一的山西省晉中市,自然風光秀美,文化底蘊深厚,境內自然和人文景觀星羅棋布。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的榆次城隍廟,坐落在市區(qū)東大街中段北側,是全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廟之一,并受到聯合國的捐款修繕。
榆次城隍廟占地6000多平方米,歷經元、明兩朝160余年的修建,形成規(guī)模宏大的三進院落式建筑群。緊鄰山門的玄鑒樓,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通高17米,其斗拱構件靈活多變,不拘不泥,呈現出多姿態(tài)的藝術效果,令專家學者嘆為觀止。
玄鑒樓堪稱中國最具城隍文化的古建筑,玄者,陰也,代指冥間陰府;鑒者,察也,意喻洞察秋毫。大門兩旁的楹聯:“暗室虧心,未入門已知來意;自家作孽,欲免罪不在燒香”。1999年,玄鑒樓被世界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基金會公布為全球最精美的100座古建筑之一。
樓頂的脊剎為一座四重檐歇山頂的樓閣,樓閣中間的孔雀藍是山西琉璃最牛的工藝之一,據說現在已經失傳。樓下拱形門洞兩側立有象駝寶瓶的裝飾,這些精美的雕飾均為手工捏制,展示了山西琉璃工匠極高的藝術水準和工藝水平。
玄鑒樓內最明顯的特點是三個光潔如鏡、能夠折射天光的藻井。相傳此乃天、地、人三界寶鏡,人過樓下,影攝鏡中,可分善惡,立判忠奸,正人君子坦然面對,茍且之輩膽心俱驚。經建筑學家考證,此斗拱藻井為國內僅存,具有極高的文物和研究價值。
緊貼玄鑒樓的兩層樂樓構造獨具匠心,斗拱花式繁多,回音效果絕妙。樓前的卷棚頂戲臺中間漏空,平時供人進出,酬神演戲時搭上樓板便成為一座完整的戲臺。有趣的是,這三座明代建筑并非同時建成,卻連于一氣,密不透風,看上去卻渾然一體。
明清時期的山西琉璃無論從造型、色澤、工藝上,均代表了山西琉璃燒造的最高水平,目前遺存下來的珍品琉璃也多數集中在這個時期。榆次城隍廟的琉璃構件作為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如今已成為晉中市的重要景觀和吸引游人的一大魅力所在。
建于元至正22年(1362年)的顯佑殿是榆次城隍廟的主體建筑,殿內供奉的城隍為北宋丞相寇準。值得一提的是,城隍神一般都是由生前曾在此地任職的官員擔任,而請陜西渭南人寇準來擔任榆次城隍的情況,國內僅此一處,至今仍是待解之謎。此文章參與#紅紅火火過大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