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至沿國界而筑的邊墻,圍繞城市的城墻以及周環(huán)于宮殿、壇廟的宮墻,小至甲第、民居的宅墻等,都是墻壁。
在古建筑中,墻壁并不是主體。所謂墻倒屋不塌,就是因為墻并不是建筑的承重主體,木構(gòu)架才是承重主體。
相較其他部分,墻壁顯得不那么重要,但是墻的作用卻是我們無法忽視的。遮風(fēng)擋雨,讓我們免受日曬雨淋、風(fēng)吹雨打之苦;空間分隔,構(gòu)筑出一個個功能分明的空間,讓我們的生活井井有條;墻面裝飾,創(chuàng)造出風(fēng)格各異的室內(nèi),給我們最好的生活體驗。
在具體的建筑中,由于砌法、外觀形象和裝飾的不同,產(chǎn)生了豐富的墻體形式。
1.檐墻
處于檐柱和檐柱之間的墻叫做檐墻,其中在建筑前檐的叫“前檐墻”,在建筑后檐的叫做“后檐墻”。
前檐墻一般多用于普通民宅,因為等級較高或很高的建筑一般都是用門窗做為前檐墻的裝飾。后檐墻則普遍砌筑,北方因天氣寒冷往往砌筑的比南方厚。
前檐墻
后檐墻
2.山墻
砌筑于建筑兩端的墻體,以支撐建筑上部的屋山,山墻的下部一般就是方正、堅固的墻體、而上部大多數(shù)為三角形,這樣的山墻大多是在硬山和懸山建筑中。 在歇山建筑中,山墻一般是山花。
在南方一般民居建筑中,山墻的上部不是一般的三角形樣式而是做成階梯狀的防火墻樣式。
五行山墻
五行山墻
金式
木式
土式
水式
火式
封火墻
馬頭墻
馬鞍墻
鑊耳墻
疊落山墻
3.檻墻
在有窗的建筑墻面上,由地面到窗檻下的墻為“檻墻”。 檻墻在宮殿廟宇等建筑中多用黃綠琉璃磚拼砌,而一般建筑多用磚、石、土砌筑。
相對來說,北方多用磚墻,而南方多用板壁或夾泥墻。
4.扇面墻
一般來說,較大型的建筑中,如宮殿、廟宇等,其建筑物的當(dāng)心間的金柱與金柱間會砌有一段墻體,并且這段墻體與檐墻平行,這樣的墻叫做“扇面墻”。 扇面墻因為是室內(nèi)墻,所以他既可以是磚、石、土等砌筑的墻體,也可以使用隔扇、太師壁等相對通透的室內(nèi)隔斷。
5.廊墻
廊墻也叫“廊心墻”,即建筑廊下檐柱到金柱之間的墻。
廊墻做為建筑中比較容易被視線所及的部位,往往有一些比較講究的做法,如北京四合院建筑中的廊墻,其上段較大的面積被稱為“上身”,中心裝飾極為多樣:有素心的做法,還有繪畫、甚至雕刻;內(nèi)容題材可以是幾何紋樣、萬字文等吉祥紋樣,也可以是花卉、鳥獸等。
6.影壁
影壁,又稱“照壁”、“照墻”、“蕭墻”,是設(shè)在建筑或院落大門內(nèi)側(cè)或外部的一堵墻壁,面對大門,砌到屏障的作用,同時,他也是一種極富裝飾性的墻壁。
影壁在造型上面,與一般普通的墻壁沒有多大區(qū)別,可以分為:壁頂、壁身、壁座三個部分。
影壁從建筑材料上來區(qū)分的話主要有:琉璃影壁、石影壁、磚影壁、木影壁等幾種。
石影壁
磚影壁
木影壁
琉璃影壁
八字影壁
按照材料來劃分,又可分為土墻、磚墻和木墻。
1.土墻
土墻常見的有夯土墻、土坯墻等。夯土墻是我國墻壁最古老的形式之一。
2.磚墻
磚墻,即用青磚砌筑而成的墻。青磚因為經(jīng)過燒制,所以硬度非常大,砌筑的磚墻比較堅固結(jié)實,不容易被損壞。
我國很早即有磚墻使用的記載,但最初多用于墓室和塔的建造,而比較少運(yùn)用到居民建筑中。直到明代,磚砌墻才比較普遍。
漏窗墻
3.木墻
木墻是由井干式結(jié)構(gòu)形成的,除應(yīng)用于地面建筑外,也反映在商代至西漢的墓中。
以上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