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是中國的歷史階段之一,指的是東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公元前476年間的歷史。用"春秋"來命名這段歷史,源于孔子修訂的一本名為《春秋》的史書。
《春秋》原是史書的統(tǒng)稱,中國最早的史書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此后除周王室外,當(dāng)時各個諸侯國都設(shè)置史官撰寫本國的編年史,大多以《春秋》為名,有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等,于是《春秋》就成了各國史書的統(tǒng)稱,
那個時候人們學(xué)習(xí)史書,也叫學(xué)習(xí)"春秋"。但也有部分例外,《孟子》曰:"'晉謂之乘,楚謂之梼杌,而魯謂之春秋,其實一也。'然則乘與紀年、梼杌,其皆春秋之別名者乎!故《墨子》曰:'吾見百家春秋',蓋皆指此也。"如《晉乘》、《梼杌》、《鄭志》就分別是晉、楚、鄭三國的國史。漢以后的《楚漢春秋》、《吳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冊、歷史??梢?,在孔子前后,有人寫了歷史,都稱春秋;甚至于后來,引申出一種寫作歷史的文筆,稱為"春秋筆法",后來《春秋》僅指經(jīng)過孔子修訂的魯國史書,即魯《春秋》。
古代"春秋"二字素來有指代很長一段時間的傳統(tǒng),莊子《逍遙游》中寫到:"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可知,在那遙遠的年代,"春秋"本身表示著一種時間長度,這與記錄著過去某一個時期的興亡盛衰的歷史有著概念上的重合,那么以"春秋"指代歷史,也是情理之中的。
另外,春秋在古代代表著一年四季。有學(xué)者通過對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認為商、周一年只有春、秋兩季,故稱年為"春秋",史書亦由此得名。我們從一些帶有季節(jié)性字詞的成語中也可以參見其中的道理,在表示季節(jié)的四個字里春與秋在成語中通常并用,并且二者出現(xiàn)的頻次遠遠大于夏、冬,可以料想,在過去的某段時間內(nèi),確實以春、秋來平分一個年份。
與此同時,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jié),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中發(fā)生的大事,因此以"春秋"命名史書也不足為奇。
孔子依據(jù)魯國史官所編歷史加以整理修訂后的《春秋》,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也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它按照年代順序記事,時間跨度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歷史,以魯國國君年的在位為紀年,所記歷史以魯國為主,兼及其他國家。
、
《春秋》因孔子的修訂而名揚后世,由于《春秋》所錄歷史的時間跨度與歷史上"春秋時期"的時間跨度大致吻合,所以后人習(xí)慣引用書名《春秋》稱這段時期的歷史為"春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