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說過:“大道之行,不責于人?!?/p>
遇事不責備,是一個家庭里最好的家風。
有這樣一個段子。
晚飯后,媽媽和姐姐在廚房里清洗餐具,妹妹和爸爸在客廳里看電視。
忽然,廚房傳來了碗破碎的聲音,頓時一片無聲。
妹妹對爸爸說:“這碗肯定是媽媽打碎的?!?/p>
爸爸就問她:“你怎么知道的?”
妹妹的回答很有意思:“因為媽媽沒罵人啊?!?/p>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個小段子,而且深有感觸。
生活中總有出錯的時候,我們時常受到指責,也會不自覺地指責他人。
在不幸的家庭里,總是充斥著指責和挑剔,但忘記了家是講愛的地方。
回憶母親時,張愛玲總是會想起她那張憤怒的臉。
她母親喜怒無常,生氣的時候總是對人咆哮。
有一次家里來了客人,小愛玲發(fā)現(xiàn)少了一把椅子,就費力地搬來一把椅子,媽媽在所有客人面前大喊:“你現(xiàn)在在做什么?你是豬嗎?”
張愛玲生病時,母親要花醫(yī)藥費,還要照顧她,經(jīng)常不耐煩地說:“反正你活著是為了害人。”
母親的刀子嘴,讓張愛玲的一生蒙上了憂郁的陰霾。
每個家庭的幸與不幸,都和父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而教育可以一本正經(jīng),也可以充滿歡聲笑語。
今年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他的童年是歡樂的,因為他有一位好父親。
汪曾祺在散文中曾這樣寫到:
“父親對我的學(xué)業(yè)是關(guān)心的,但不強求,我小時了了……數(shù)學(xué)不好,他也不責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
我十七歲初戀,暑假里,在家寫情書,他在一旁瞎出主意。
我十幾歲就學(xué)會了抽煙喝酒,他喝酒,給我也倒一杯。抽煙,一次抽出兩根,他一根我一根,他還總是先給我點上火。
我們的這種關(guān)系,他人或以為怪,父親說:‘我們是多年父子成兄弟?!?/p>
家和萬事興,家庭和睦,家庭同心,即便再窮也能成為富翁。
最好的家風,是遇事不責備。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哪一刻覺得自己委屈得不行?
有一個高贊回答是:
不是小時候被外人欺負,也不是長大后被上司訓(xùn)斥,而是我犯了一個錯,自己自責難過,親密的人不僅沒有寬慰,還蠻不講情、不休不止地指責。
去年,為了照顧兩個孩子,閨蜜兮兮放棄高薪工作,選擇當全職媽媽。
這兩天降溫,小兒子得了重感冒,在醫(yī)院兒科診室,她心急如焚地盼來丈夫,得到的卻是他劈頭蓋臉的一頓指責:
“什么事都不做,連個孩子都照顧不好。”
“變天了你就不知道給孩子加件衣服嗎?”
“我真不知道你這個媽是怎么當?shù)模俊?/p>
兮兮的心涼到了極點。
夫妻關(guān)系的一大殺手,是我無助時你沒有伸手拉我一把,我犯錯時你總是不休不止地責備。
惡語傷人六月寒,責備一旦出口,就意味著深深的傷害,這個傷口一旦撕裂,便很難修復(fù)至從前。
當代眾多女作家中,我最為欽佩的是楊絳,除了她的淡定從容、博學(xué)多才,還有她那充滿著恩愛與和諧的家庭,總能讓人心生羨慕。
“我為你剝蝦”的浪漫,錢鐘書早已為她演繹過。
一次,楊絳在廚房里做蝦。
她假裝內(nèi)行地說:“蝦,我懂的,得剪掉須須和腳?!?/p>
結(jié)果她剛剪了一刀,蝦在她手里抽搐,她急得扔下剪子,扔下蝦,逃出廚房。
錢鐘書問她怎么了,她說:“蝦,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們不吃了吧!”
錢鐘書說蝦不會像她這樣痛,他還是要吃的,“沒關(guān)系,以后吃蝦,都由我來剪。”
遇事開口指責,數(shù)落一番,這是很多夫妻的日常。
換了別的夫妻,說不定會這樣指責:“你也太笨了吧,還是個女人嗎?連個蝦都不會剪?”
有的夫妻,越是傷人的話越容易脫口而出。
錢鐘書和楊絳這對夫妻,一個犯傻,一個包容,一個犯錯,一個溫柔地說:“不要緊?!?/p>
最好的夫妻關(guān)系,是遇事不責備。
我們的脾氣,總是容易撒給親人;
我們的怒火,唯一的承受對象也是親人,因為外人沒理由忍你。
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有些子女這樣對父母說話:
“怎么這么久了還沒到,這滿桌的菜都快涼了?”
“讓你們打個車,快一點,你們非要坐公交?!?/p>
“每個月沒給你們錢用嗎?總是一副窮酸樣?!?/p>
重陽節(jié),我去表姐家看舅舅舅媽,剛一進門,就聽見表姐在電話里大聲責備二老。
今年快70歲的舅舅舅媽,身體一直很好,還能坐公交來表姐家串門,這本是件好事,可表姐卻看不慣他們的節(jié)省,直到吃飯時,她還在數(shù)落著他們。
看著舅舅舅媽在表姐面前小心翼翼賠不是的樣子,真的很讓人心疼。
據(jù)說,舅舅舅媽回去后,都病了。
聽到這個消息,我不由得悲從中來,父母年紀越大,在我們面前越拘束,說話做事總覺得在看我們的臉色,我們不愛聽的話不再說,我們不想看到的事不再做,他們變得小心翼翼了起來,總怕做什么事惹我們不高興。
馬東主持節(jié)目時,曾提及他的母親。
他說,76歲的老母親,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關(guān)燈,屋里燈亮著,只要沒人在,她就第一時間關(guān)掉。
馬東一開始還告訴母親,一開一關(guān)會影響燈的使用壽命,一直亮著也費不了多少電,但在發(fā)現(xiàn)母親每次說“好”,緊接著又關(guān)上之后,馬東再也不和母親計較這樣的小事。
馬東說,節(jié)約用電已成為母親的思維定勢,就算你告訴她不用隨時關(guān)燈的道理,她也改變不了自己過去積累下來的行為。
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做到像馬東那樣,不和父母爭對錯,而是把一件小事冠以“三觀不合”,嫌他們墨守成規(guī),甚至為了自認為“正確”的小事和父母爭的面紅耳赤。
家事無對錯,只有和不和,要學(xué)會理解父母,不要對他們百般苛求和指責。
你永遠不會知道,在他們不動聲色的表面之下,藏著多少難以啟齒的卑微與無奈。
時間可以不對父母仁慈,但我們一定要對他們溫柔。
泰戈爾說過:“不要因為你自己沒有胃口而去責備你的食物?!?/p>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懂得換位思考,哪怕別人出了錯,也不會隨便給他人難堪。
遇事不責備、遇事多寬慰,才是關(guān)系的保鮮劑,感情才能更深厚綿長。
作者簡介:張女子,富書專欄作者,親子寫作實戰(zhàn)營學(xué)員,傳播學(xué)碩士,前都市報情感傾訴記者,現(xiàn)以女兒小名寫作的中年少女,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新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本文首發(fā)富書,版權(quán)歸富書所有。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