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
這里有六朝古都的滄桑洗禮,深藏著久遠的人文時光痕跡。
一起來看看南京的10座小眾古鎮(zhèn),你曾經去過幾個?
又稱為高淳古鎮(zhèn),高淳老街等。江蘇省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也是華東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街,被譽為“金陵第二夫子廟”,有“金陵第一古街”之稱;自宋朝正式建立街市,至今已有900余年的歷史。
街道挨肩接踵的民居,木結構的門窗,凸顯著徽州特征;街面兩邊用青灰石鋪設,整齊美觀,色調和諧;兩邊店鋪,極少有其他古鎮(zhèn)那些旅游紀念品之類,經營的都是高淳本土的特產,少了浮躁的商業(yè)氣息。
位于浦口區(qū),建在明代,凝聚著600多年的歷史,街巷有明清遺存,古河道歷經滄桑,不管是建筑留存還是文化遺留都是俯拾皆是。
據(jù)記載,早在5000年前,附近的盤營山就生活著南京第一個氏族部落——營盤山部落。而后來這些東門的先人被證實就是“金陵始祖”,可以說南京早期的文化就是從這里發(fā)源而來,如今古鎮(zhèn)的出入口可見相關介紹碑文。而公元307年左右,司馬睿和一批司馬家族的子孫從東門“宣化古渡”渡長江來到江南,幾年后建立了東晉王朝。
東門古鎮(zhèn),明清時期經濟就異常繁榮,直到現(xiàn)在也依然還保存著以前的商鋪,甚至部分古鋪子至今還處于營業(yè)狀態(tài)。從古鎮(zhèn)里面走,與江南水鄉(xiāng)清一色景不同,這里看起來異常滄桑,也更加有著不一樣的古樸韻味。古鎮(zhèn)現(xiàn)存明代的滄波門、泰山廟,清代的魏寶源糧行、吳武壯公祠;還有東門染坊、碧泉、魏寶源糧行內的六角井,民國的楊廣生雜貨店和住宅等50多處不可移動文物。
位于六合區(qū)。始建于東漢元初六年(公元118年),瓜埠古渡口位于滁河之上,是滁河最古老的古渡口。瓜埠古渡口是貫穿中國南北的古驛道必經之著名渡口所在地,和長江南岸的棲霞古渡互相銜接。和鎮(zhèn)江西津古渡、揚州瓜州古渡并稱“三大古渡”。如今,歷史變遷,歸復寧靜的瓜埠成了古代市井生活的活化石,瓜埠老街上唯有田家老宅以及附近的馬頭墻靜靜地訴說著歷史,那些寫在、刻在、釘在各個門頭上的字跡、門牌會讓過往的居民拾起一段段記憶。
位于南京市江寧區(qū)東山鎮(zhèn)東南17公里,跨秦淮河上游句容河兩岸。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湖熟就已經成為南京地區(qū)古老的文明中心之一。這一點已為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在這里發(fā)現(xiàn)的著名的江南土著青銅文化——湖熟文化所證明,但是在清朝時期“湖熟”又叫寧淮鄉(xiāng)在前賈墅村大量碑材上得到驗證多記載大清道光寧淮鄉(xiāng)進士。
位于南京市江寧區(qū)東山鎮(zhèn)南13.5公里。秣陵是座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江蘇名鎮(zhèn),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置秣陵縣,秦漢以后一直是江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直至三國時孫權才把中心移向金陵。因此有“先有秣陵,后有金陵”之說。
位于南京市江寧區(qū)東山鎮(zhèn)西南21公里。陶吳鎮(zhèn)地名的來歷,據(jù)說因此地有陶、吳二姓世居而得名。宋景定《建康志》有記載,金陵鎮(zhèn),本稱陶吳鋪,景德二年(1005)改為鎮(zhèn),晚清之際改名為陶吳鎮(zhèn),亦名桃紅。如此說明江寧地區(qū),公元前2475年前后就有了陶姓,北宋時期就已形成集鎮(zhèn)。
位于南京市江寧區(qū)東山鎮(zhèn)東北23公里,湯山東北麓,湯水河的源頭兩岸。湯山是江南古鎮(zhèn)、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zhèn))、著名的溫泉之鄉(xiāng)。地處南京東郊,是南京的東大門,位于江寧區(qū)東北端,東與句容市交接。
位于南京市雨花臺區(qū)西南部。板橋鎮(zhèn)是古都南京歷史最悠久的重鎮(zhèn)之一,不僅自然資源稟賦豐厚,更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南朝《洲歌云》:“送歌板橋灣,相待三山頭,遙見千幅帆,知是逐風流”。勾畫的就是板橋地區(qū)生機勃勃的景象。
位于南京市南郊。五代十國時期,楊吳天佑十四年(917),分為上元縣十九鄉(xiāng),當涂二鄉(xiāng)置江寧縣,祿口地區(qū)先后隸屬江寧、上元兩縣直轄,宋元明清時期,建制依舊。清代建鎮(zhèn),始稱祿口鎮(zhèn)。
長蘆乃南京江北古鎮(zhèn),以長蘆寺而得名。始建于梁代的“長蘆崇福禪寺”雖然現(xiàn)已不似當年那般香火繚繞,但達摩“一葦渡江”的神奇?zhèn)髡f仍在民間流傳不息。位于南京市北郊,東依滁河,南臨長江。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