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千家名老中醫(yī)妙方秘典(第七章 皮 膚 科)

第七章  皮 膚 科

白癜風(fēng)...985

  白癜風(fēng)是因皮膚色素脫失而發(fā)生的局限性白色斑片。臨床表現(xiàn)為皮膚突然出現(xiàn)色素脫失斑,以后漸漸擴大,形狀不規(guī)則,顏色乳白,周圍色素增多。與祖國醫(yī)學(xué)文獻中記載的“白癜”或“白駁風(fēng)”相似。

消風(fēng)飲(錢遠銘名中醫(yī))...985

【組成】鮮桑白皮1500克,桑椹子500克,何首烏2500克,生地250克,白蒺藜250克,補骨脂250克,益母草600克,元參250克。

【功效】滋陰養(yǎng)血祛瘢。

【主治】白癜鳳。

【制法】上藥用水煎后,去渣濃縮成1000毫升,加蜂蜜500毫升,收成1200毫升。

【用法】1日3次,每次20~30毫升。

活血祛風(fēng)湯(鄧鐵濤教授)...985

【組成】首烏30克,桑椹30克,白蒺藜18克,姜蟲12克,赤芍12克,川芎12克,三棱15克,文術(shù)15克,防風(fēng)15克。

【功效】活血祛風(fēng)。

【主治】白癜風(fēn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注】同時外用“白斑疔”搽敷。

白斑疔(鄧鐵濤教授)...985

【組成】白礬、白倍、制附子、補骨脂各適量。

【制法】以95%酒精浸泡以上諸藥制備。

【主治】白癜風(fēng)。

【用法】外敷。

黃水瘡...986

    黃水瘡即膿皰病,是一種傳染性化膿性疾患。夏秋季多見,小兒易患此癥,好發(fā)于暴露部位。祖國醫(yī)學(xué)稱“黃水瘡”、“滴膿瘡”。

復(fù)方馬齒莧洗方(趙炳南教授)...986

【組成】馬齒莧120克,公英120克,如意草120克,白礬120克。

【制法】共碾粗末,裝紗布袋內(nèi),加水5~6斤,煮沸30分鐘。

【功效】清熱解毒、除濕。

【主治】黃水瘡。

【用法】用軟毛巾蘸湯溻洗,或溻洗后加熱水浸浴。

黃連甘乳膏(趙炳南教授)...986

【組成】黃連粉30克,乳香粉30克,爐甘石粉60克,凡士林60克。

【制法】調(diào)勻成膏。

【功效】解毒,止疼。

【主治】黃水瘡,下肢潰瘍,女陰潰瘍。

【用法】外敷患處。

柏芩軟膏(趙炳南教授)...986

【組成】黃柏面30克,黃芩面30克,凡士林240克。

【功效】除濕,消腫。

【主治】黃水瘡,濕疹。

【用法】直接涂于皮損上?;驍偧啿忌戏蠡继?。

青黛散(趙炳南教授)...986

【組成】青黛粉15克,黃柏面16克,滑石粉60克。

【功效】止癢,定痛。

【主治】膿皰瘡(黃水瘡),急性濕疹(風(fēng)濕瘍),接觸性皮炎(濕毒瘍)或脂溢性皮炎(白屑風(fēng))。

【用法】直接撒撲外用。

三黃丹(朱仁康教授)...987

【組成】大黃90克,黃柏30克,黃連9克,煅石膏60克,枯礬180克。

【制法】以上共研細末。

【功效】清熱,解毒,收濕。

【主治】黃水瘡。

【用法】用麻油調(diào)擦,每日1~2次

龜板散(朱仁康教授)...987

【組成】龜版末620克,黃連3O克,紅粉15克,冰片3克。

【制法】共研細末。

【功效】收濕止癢,去腐生肌。

【主治】黃水瘡,發(fā)際瘡,濕疹等。

【用法】麻油調(diào)搽。

輕雄膏(龔志賢研究員)...987

【組成】輕粉、雄黃、枯礬、銅綠、冰片各3克。

【功效】解毒除濕殺蟲。

【主治】黃水瘡,圓癬。

【用法】共研細末,兌凡士林油膏和勻,用棉簽粘藥膏,每天搽患處1~2次,以愈為度。

五黃枯礬散(陳樹森教授)...987

【組成】五倍子50克,黃柏粉100克,枯礬50克。

【主治】黃水瘡。

【加減】膿皰周圍有紅腫者加黃連粉50克,

【制法】研極細末,瓶貯備用。

【用法】用時先用野菊花或馬齒莧煎水洗凈局部,用香油調(diào)藥涂局部,每日1次。

黃水瘡秘方(李德全名中醫(yī))...988

方1:

【組成】地膚子30克,黃柏30克,芒硝50克。

【主治】黃水瘡。

【用法】共研細末,過篩裝瓶備用,先用地膚子20克,煎水洗患處,然后撒上藥粉,每日2次,一般敷藥2~3天后分泌物逐漸減少,6天后可以結(jié)癡痊愈。

方2:

【組成】青黛150克,黃柏120克,薄荷150克,冰片6克,人中白90克,黃連45克,硼砂60克。

【主治】黃水瘡。

【制法】將上藥研為細末,瓶貯備用。

【用法】將藥粉用香油或萊油拌成糊狀,患處用75%酒精消毒,然后涂藥膏,覆蓋紗布,隔天換藥1次,一般2~4次即可愈。

三黃苦參膏(張燦玾教授)...988

【組成】黃連、黃柏、大黃、苦參各等份。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膿皰瘡。

【制法】上藥共為細末,凡士林適量調(diào)成軟膏。

【用法】取軟膏適量擦患處,每日1次。

桑菊藍根湯(董建華教授)...988

【組成】桑葉6克,菊花10克,銀花10克,連翹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生甘草6克,黃連粉5克(沖)黃芩10克,酒大黃3克,板藍根15克。

【功效】透表,解毒,祛濕。

【主治】膿皰瘡。癥見口唇周圍及眼瞼生瘡,紅腫彌漫,稍癢,目赤,小便黃,大便結(jié),舌體胖有齒印,舌質(zhì)暗苔黃膩,脈細數(shù)。

【用法】水煎服。

疥瘡...989

  疥瘡為疥蟲引起的接觸傳染性皮膚病,集體生活中易造成流行。皮疹好發(fā)于手指縫、手腕曲傭、肘窩、腋窩、乳房周圍、臍周、大腿內(nèi)側(cè)等部位。皮損為丘疹及小水瘡,如繼發(fā)感染則生膿皰,劇烈瘙癢以夜間尤甚。祖國醫(yī)學(xué)對本病早有記載。

疥瘡散(張贊臣教授)...989

【組成】東丹15克,鐵屑15克,明礬15克,花椒15克,硫磺15克,六一散15克。

【制法】共研細末,過篩備用。

【功效】殺蟲止癢。

【主治】疥瘡瘙癢。

【用法】先用蔥白搗爛如泥,放在碗內(nèi),用文火烤熱熏手掌,再用麻油擦在掌中蘸藥粉乘熱搽患處。

蟾蜍瘦肉湯(鄧鐵濤教授)...989

【組成】蟾蜍2只,瘦肉50~100克,舊陳皮3克。

【主治】疥瘡。

【用法】先用米泔水養(yǎng)2天,剝?nèi)テ?,頭、爪、內(nèi)臟,再用清水浸泡2小時,與后二味煲湯趁熱服食。

祖?zhèn)髅胤较盗?佚名)...989

方一:

【組成】雄黃、硫黃、白芷、輕粉各3克。

【主治】疥瘡。

【用法】共研細末,過細籮,分成兩包,用時先洗澡,洗后用120克,香油兌6克,藥面調(diào)勻,放手心內(nèi)在患處來回搓之,將皮肉微微搓出血來,連洗2次搓2次。

方二:

【組成】巴豆9克,水銀5滴。

【主治】疥瘡。

【制法】巴豆去殼搗爛,加入水銀和勻如泥即成。

【用法】用凈布將藥泥包緊,蘸麻油少許,在患者的兩手腕部,肘彎內(nèi),腋下等處(這些部位先用生姜擦士遍),輕輕揩擦,每日洗澡后擦1次,3次即愈。

方三:

【組成】川椒殼(微炒)30克,硫磺30克,全斑蟊(微炒)5個。

【主治】疥瘡。

【制法】上三味共為細面過篩,另用黑白礬各15克,以水少許溶化開。和藥面調(diào)成糊,用棉紙包數(shù)層埋在陰處,到時扒出使用。

【用法】先用熱水洗澡,后用香油調(diào)搽,不論干濕均可,重者3次,輕者1~2次。

方四:

【組成】大楓子(去殼)30克,木鱉子(去殼)3O克,水銀30克,明礬30克,雄黃30克,硫黃45克,川椒15克,蛇床子30克。

【主治】疥瘡。

【用法】共為細末,萊油調(diào)涂患處,1日3次。

扁平疣  尋常疣...990

  扁平疣、尋常疣是一種較常見的病毒性贅生物,多見于青少年,好發(fā)于顏面,手背。相當(dāng)于祖國醫(yī)學(xué)的“疣目”、“枯筋箭”、“疣瘡”、“瘊子”。皮疹散在,皮損與正常膚色相同或略呈黃褐色,表面粗糙不平,一般無自覺癥狀,有時可自愈。

去疣二號方(朱仁康教授)...990

【組成】馬齒莧60克,蜂房9克,生苡仁30克,紫草15克。

【功效】解毒去疣。

【主治】扁平疣,尋常疣,傳染性軟疣。

【用法】每日水煎服1劑,7劑為1療程,至多2個療程進行觀察。

去疣三號方(朱仁康教授)...991

【組成】馬齒莧60克,敗醬草15克,紫草15克,大青葉15克。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扁平疣,傳染性軟疣。

【用法】每日水煎服1劑,7劑為1療程,至多2個療程進行觀察。

去疣四號方(朱仁康教授)...991

【組成】當(dāng)歸尾9克,赤白芍各9克,桃仁9克,紅花9克,熟地12克,牛膝9克,赤小豆15克,山甲片9克。

【功效】活血去疣。

【主治】多發(fā)性尋常疣,趾疣。

【用法】每日水煎2次,另加黃酒50克,阜、晚分服,5劑為1療程,至多2個療程進行觀察。

鴉膽子油(朱仁康教授)...991

【組成】鴉膽子30克。

【制法】將鴉膽子剝?nèi)?,取仁搗碎,置瓶中加入乙醚,略高過為度,隔2小時后,將上層浮油倒于平底玻璃皿中,等乙醚揮發(fā)后即得鴉膽子油,裝瓶備用。

【功效】去疣。

【主治】扁平疣,尋常疣。

【用法】用牙簽挑取很少鴉膽子油,小心點子疣上,不要碰及正常皮膚,免發(fā)生凹痕。

【注意】在乙醚揮發(fā)時,勿近火避免發(fā)生爆炸。1次只能點十多個,一般只要點1次,點后發(fā)紅、有燒灼、疼痛感,隔天變黑,再過2~3天即脫落。

治疣方(朱仁康教授)...992

【組成】馬齒莧60克,敗醬草15克,紫草10克,大青葉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祛淤。

【主治】疣目,扁瘊,鼠乳.

【用法】先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7劑為1療程。至多服用2~3個療程,不效則宜停服。

紫色疽瘡膏(趙炳南教授)...992

【組成】輕粉9克,紅粉9克,琥珀粉9克,乳香粉9克,血竭9克,冰片0.9克,蜂蠟30克,香油120克,珍珠粉0.9克。

【功效】化腐生肌,煨膿長肉。

【主治】扁平疣,鼠瘡(淋巴結(jié)核),臁瘡,頑瘡等。

【制法】鍋內(nèi)盛油在火上,開后離火,將前五種藥粉入油內(nèi)溶勻,再入蜂蠟,使其完全溶化,將冷卻時兌入冰片、珍珠面攪勻成膏。

【用法】貼敷患處。

【注意】急性炎癥性皮損,新鮮肉芽勿用。此藥膏有一定毒性,若大面積使用時,應(yīng)注意汞劑的吸收中毒,對汞劑過敏者禁用。

加味消毒飲(鄧鐵濤教授)...992

【組成】公英30克,板藍根30克,銀花18克,甘菊15克,元參18克,生地18克,丹皮12克,黃芩10克,白芍12克,崗梅根30克,紅條紫草20克。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散結(jié)。

【主治】扁平疣,尋常疣。

【用法】每隔天1劑,水煎服。

平疣方(許履和教授)...993

【組成】生牡蠣30克(先煎),板藍根30克,紫草10克,桑葉6克,黃芩10克,赤芍10克,生苡仁30克,豨薟草10克,海桐皮10克。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fēng)活絡(luò)。

【主治】扁平疣,傳染性軟疣。

【用法】先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劑煎出的藥滾混合。每日1劑,上下午各服1次。

扁平疣根治方(楊西鄰主任醫(yī)師)...993

【組成】生地49克,銀花40克,赤芍20克,黃連12克,貫眾50克,地丁30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丹參20克,青蒿15克,苡仁40克,甘草10克。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散淤。

【主治】扁平疣。

【加減】見大便燥結(jié)可加番瀉葉6克;瘙癢可加青霜子15克;月經(jīng)不調(diào)者桃仁、紅花少用或不用。

【用法】先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平疣洗方(張震研究員)...993

【組成】馬齒莧,蒼術(shù),苦參,露蜂房,防風(fēng),白芷,蛇床子,細辛。

【功效】祛風(fēng)燥濕。

【主治】扁平疣。

【用法】一般可予常用口服劑量2~3倍,煎湯待溫。以棉球和紗布蘸藥汁洗患處,每日洗3~5次。

帶狀皰疹...993

帶狀皰疹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急性皰疹性皮膚病??砂l(fā)生于任何部位,多見于腰部,常沿一定妁神經(jīng)部位分布,多發(fā)于單側(cè),局部皮膚感覺過敏,灼熱,針刺樣疼痛,以后皮膚出現(xiàn)紅斑,水疤,簇集成群,互不融合排列成帶狀。與祖國醫(yī)學(xué)的“纏腰火丹”、“蛇串瘡”、“蜘蛛瘡”等相類似。

利濕消熱方(朱仁康教授)...994

【組成】生地30克,黃芩9克,赤苓9克,澤瀉9克,車前子9克,木通4.5克,六一散9克。

【功效】利濕清熱。

【主治】帶狀皰疹,急性濕疹,下肢丹毒。

【用法】水煎服。

健脾除濕湯(朱仁康教授)...994

【組成】蒼術(shù)9克,炒白術(shù)9克,厚樸9克,陳皮9克,茯苓9克,豬苓9克,澤瀉9克,六一散9克,桂枝9克。

【功效】鍵脾除濕。

【主治】帶狀皰疹,泛發(fā)濕疹,天皰瘡等。

【用法】水煎服。

玉露膏(朱仁康教授)...994

【組成】秋芙蓉葉(干后研細末)60克,凡士林310克。

【功效】清熱消腫。

【主治】帶狀皰疹,丹毒等。

【用法】調(diào)成油膏。直接涂在瘡上,外用紗布固定。

馬齒莧合劑(朱仁康教授)...994

【組成】馬齒莧60克,大青葉15克,蒲公英15克。

【功效】清肝火利濕熱。

【主治】蛇竄瘡(帶狀皰疹)。

【用法】先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雄黃膏(趙炳南教授)...995

【組成】雄黃500克,如意金黃膏450克,蟾酥6克,生白礬450克,冰片6克,凡士林6000克。

【制法】各藥研細面,調(diào)勻成膏。

【功效】消腫止痛。

【主治】帶狀皰疹。

【用法】外敷患處。

【注意】急性滲出性皮損慎用。

馬齒莧膏(陳樹森教授)...995

【組成】新鮮馬齒莧100克。

【制用法】將新鮮馬齒莧洗凈,切碎,搗成糊狀敷患處,每日換1~2次。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加減】如有皮膚破潰者加黃連粉10克,同敷。

【主治】帶狀皰疹。

吳氏驗方(吳少懷名中醫(yī))...995

【組成】竹桿梢5個(每個約3寸長),冰片1克。

【主治】帶狀皰疹。

【用法】先把竹桿焙成炭,研成細末,再兌入冰片研勻,用香油調(diào)涂患處,1日2次。

掃丹散(周鳴岐主任醫(yī)師)...995

【組成】雄黃20克,白礬20克,蜈蚣4條。

【功效】燥濕解毒,收斂防腐。

【主治】纏腰火丹(帶狀皰疹)。

【制法】將蜈蚣焙干,3味藥共研細末,混合均勻,瓶裝密封備用。

【用法】用香油調(diào)成稀粥狀,涂于患處,日2次。

濕疹...996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其特征為皮疹具有多形性,易于滲出,自覺瘙癢,常對稱分布和反復(fù)發(fā)作。此病與祖國醫(yī)學(xué)記載的“奶癬”、”旋耳瘡”、“銹球風(fēng)”、“四彎風(fēng)”類似.多因體質(zhì)因素、內(nèi)蘊濕熱,或素有腎、肝、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耗傷陰血,加之復(fù)感外邪,或過食葷腥,化燥生風(fēng)而引發(fā)。

健脾除濕湯(趙炳南教授)...996

【組成】生薏米15~30克,生扁豆15~30克,山藥15~30克,芡實9~15克,枳殼9~15克,萆薢9~15克,黃柏9~15克,云苓9~15克,大豆黃卷9~15克。

【功效】健脾除濕利水。

【主治】慢性濕疹,濕臁瘡,慢性足癬,滲出較多者。

【用法】上藥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全蟲方(趙炳南教授)...996

【組成】全蟲(打)6克,皂刺12克,豬牙皂角6克,刺蒺藜15~30克,炒槐花15~30克,威靈仙12~30克,苦參6克,白蘚皮15克,黃柏15克。

【功效】熄風(fēng)止癢,除濕解毒。

【主治】慢性濕疹,慢性陰囊濕疹,神經(jīng)性皮炎,結(jié)節(jié)性癢疹等慢性頑固瘙癢性皮膚病。

【用法】每日1劑,煎2次分服。

苦參膏(趙炳南教授)...996

【組成】苦參面60克,凡士林240克。

【功效】祛濕,殺蟲,止癢。

【主治】亞急性濕疹,牛皮癬靜止期,皮膚搔癢癥,股癬。陰囊濕疹,女陰瘙癢癥。

【用法】調(diào)勻成膏,外敷患處。

搜風(fēng)除濕湯(趙炳南教授)...997

【組成】全蟲6~12克,蜈蚣3~5條,海風(fēng)藤9~15克,川槿皮9~15克,炒黃柏9~15克,炒白術(shù)9~15克,炒薏米15~30克,炒枳殼9~15克,白蘚皮15~30克,威靈仙15~30克。

【功效】搜內(nèi)外風(fēng),除濕止癢。

【主治】慢性濕疹,慢性頑固性神經(jīng)性皮炎(頑癬),年久而致色素暗淡沉著及皮膚粗糙而有顯著瘙癢感的皮膚瘙癢癥(癮癥),皮膚淀粉樣變(松皮癬)有明顯癢感者,結(jié)節(jié)性癢疹(頑濕聚結(jié))。

【用法】水煎服。

白術(shù)膏(趙炳南教授)...997

【組成】白術(shù)5000克。

【功效】健脾祛濕。

【主治】慢性濕疹(頑濕),下肢慢性潰瘍(臁瘡),手足汗瘡疹。

【用法】將凈水50千克,煮白術(shù)5千克,煎煮6~7小時,過濾濃縮成膏2500克,加蜂蜜2500克,備用。每次服6克,日服2次。

白蘞膏(趙炳南教授)...997

【組成】白蘞面60克,祛濕藥膏(或凡士林)240克。

【功效】收斂除濕,解毒止癢。

【主治】一切滲出性皮膚病。

【用法】調(diào)勻成膏,外敷患處。

祛濕藥油(趙炳南教授)...997

【組成】苦參120克,薄荷90克,白芷90克,防風(fēng)60克,芥穗120克,連翹120克,白蘚皮150克,鶴虱草90克,大黃90克,蒼術(shù)90克,威靈仙120克,大楓子(碎)30克,五倍子(碎)150克,香油10000克。

【功效】除濕潤膚。

【主治】急性濕疹(風(fēng)濕瘍)接觸性皮炎。

【用法】將群藥放香油內(nèi)一晝夜后,文火炸黃焦,過濾,每斤油加青黛面1.5克,用時調(diào)藥粉外敷,或涂油后外撒藥粉,也可做清潔劑。

馬齒莧洗方(趙炳南教授)...998

【組成】馬齒莧69克(鮮馬齒莧250克,)。

【功效】清熱解毒,除濕止癢。

【主治】急性濕疹,過敏性皮炎,接觸性皮炎(濕毒瘍),丹毒,膿瘡?。S水瘡)。

【用法】凈水洗凈后,用水2千克,煎煮20分鐘,過濾去渣(鮮藥煮10分鐘)。使用時,用凈紗布六七層沾藥水濕敷患處,每天2~3次,每次20~40分鐘。

龍骨散(趙炳南教授)...998

【組成】龍骨90克,牡蠣90克,海螵蛸90克,黃柏480克,雄黃90克,滑石粉30克。

【功效】解毒收斂。

【主治】濕疹(濕瘍),接觸性皮炎(濕毒瘍),脂溢性皮炎,趾間足癬(臭田螺)。

【用法】碾粉直接撲上或油調(diào)外敷。

利濕清熱方(朱仁康教授)...998

【組成】生地30克,黃芩9克,赤苓9克,澤瀉9克,車前子9克(包),木通4.5克,六一散9克(包)。

【功效】利濕清熱。

【主治】急性濕疹,下肢丹毒、帶狀皰疹等。

【用法】每日1劑,煎2次分服。

濕毒膏(朱仁康教授)...999

【組成】青黛150克,黃柏末310克,煅石膏末310克,爐甘石末180克,五倍子末90克。

【功效】收濕止癢。

【主治】慢性濕疹,皸裂性濕疹。

【制法】先將青黛和黃柏研細,后加入三種藥研和,再加入凡士林,調(diào)成30%油膏。

【用法】涂敷皮損上,每日1~2次。

狼毒膏(朱仁康教授)...999

【組成】狼毒、檳榔、川椒、蛇床子、大楓子仁、硫黃、五倍子各90克,樸硝90克,黃蠟250克,豬膽汁10個,麻油1300毫升。

【主治】慢性陰囊濕疹,皸裂性濕疹。

【制法】將前七味藥研成細末,過篩。另將麻油入鍋內(nèi)加溫,逐漸加入樸硝(可起泡沫,當(dāng)心外溢),然后加入黃蠟溶化,再加豬膽汁、藥末,同調(diào)和成膏。

【用法】外用涂敷皮損上。

皮濕一膏(朱仁康教授)...999

【組成】地榆末620克,煅石膏620克,枯礬30克。

【制法】上藥研和,加入凡士林調(diào)成50~60%油膏,即可。隨天氣冷熱而不同。

【功效】收濕,清熱,止癢

【主治】急性、亞急性濕疹

【用法】外搽患處。

滋陰除濕方(朱仁康教授)...999

【組成】生地30克,元參15克,丹參15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蛇床子10克,白蘚皮10克,當(dāng)歸10克。

【功效】清熱除濕,養(yǎng)血潤燥。

【主治】濕瘡,腎囊風(fēng),胎[疒僉欠]瘡,四彎風(fēng)。

【用法】先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皮脂膏(朱仁康教授)...1000

【組成】青黛6克,黃柏末60克,煙膠60克。

【功效】收濕止癢。

【主治】慢性濕疹。

【用法】以上各藥共研細末,加凡士林500克,調(diào)成膏。外搽患處。

烏蛇蟬衣湯(張錫君名老中醫(yī))...1000

【組成】烏梢蛇15克,蟬衣6克,姜蟲6克,露蜂房6克,丹皮9克,赤芍9克,苦參9克,土茯苓30克,虎耳草30克,千里光30克,白蘚皮6克。

【功效】清熱解毒,除濕通絡(luò),祛風(fēng)止癢,化淤消疹。

【主治】急慢性濕疹。

【加減】急性濕疹加薏仁、云苓;慢性濕疹加四物湯以養(yǎng)血祛風(fēng)。

【用法】每日1劑,分2次煎服。

小兒濕瘡方(丁甘仁名中醫(yī))...1000

【組成】西牛黃0.3克,胡黃連1.5克,甘中黃1.5克。

【功效】解毒收濕。

【主治】小兒濕瘡。

【用法】共研末,和透,每服0.3克,白糖調(diào)下。

濕疹外洗方(龔志賢研究員)...1OOO

【組成】苦參60克,蛇床子、百部、益母草各30克。

【功效】清熱解毒,除濕殺蟲。

【主治】濕疹。

【用法】水煎外洗,每劑可煎2~3次。

首烏奇良方(劉炳凡研究員)...1OO1

【組成】生首烏15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荊芥穗5克,白蒺藜12克,蟬蛻5克,薏苡仁12克,晚蠶沙12克,土茯苓15克,藿香6克,苦參10克。

【功效】祛風(fēng),除濕,止癢。

【主治】濕瘡(濕疹),癮疹(蕁麻疹),浸淫瘡(剝脫性皮炎)等。

【用法】先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3次,每次約200毫升。每日早、午、晚各服1次,每次服200毫升。

【注意】服用該方須忌飲酒、魚蝦、筍子、雄雞等。

四圣散(謝任甫研究員)...1001

【組成】羌活、黃芪、炮附片、沙苑蒺藜各等份。

【功效】利濕解毒,祛風(fēng)止痛。

【主治】陰癬,繡球風(fēng)。

【加減】瘙癢重者,加地膚子24克;大便秘結(jié)者,加生首烏30克;搔破出血者,加生地15克,赤芍9克,當(dāng)歸6克,川芎4克,防風(fēng)9克,蟬蛻9克,分別煎水送服四圣散。

【用法】先將上藥共研細面。將新鮮豬腰子洗凈,漂潔,除去有腥味的腎盞部分,剖開(不斷)成數(shù)層,將上藥9克,均勻放在每層之間,平攤在新瓦片上,置無煙火上炙熟,忌焦糊,待用。每日1個,早晚乘熱細細嚼服,黃酒送之。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辛辣刺激食物,盡量避免搔破患部,破潰者需清潔換藥。

濕疹散(黃如玉主任醫(yī)師)...1002

【組成】黃丹10克,白蠟10克,冰片1克,紅粉1.5克,輕粉1.5克,硫磺3克,花椒6克,枯礬3克。

【功效】祛風(fēng)清熱,燥濕拔毒,止癢生肌。

【主治】皮膚、外陰(陰囊),肛門濕疹。

【用法】將花椒焙干,研成細末,過細篩,余藥研成極細末,與花椒末混合,裝瓶密封備用。先用米泔水煮沸,加少量食鹽,待微溫后清洗患部,然后用本藥均勻撒布于瘡面,用紗布覆蓋固定。每日換藥1次。如滲出多者,亦可每日換藥2次。如滲液停止,可用食醋調(diào)本藥涂搽,如瘡干燥,則用麻油調(diào)本藥涂搽,每日1~2次。

【注意】外陰,陰囊、肛門濕疹嚴(yán)重者,可先用苦參、蛇床子、五倍子、黃柏各等份煎湯洗滌瘡面。然后外撒濕疹散。若口眼周圍濕疹,不宜用本方治療。

濕疹膏(張奇文主任醫(yī)師)...1002

【組成】黃連4.5克,朱砂1.5克。

【功效】清熱收濕,斂瘡止癢。

【主治】嬰兒濕瘡(奶癬)。

【加減】若濕瘡已經(jīng)融合成片,有水性或膿性滲出物(即濕[疒僉欠]),可用濕疹散(黃柏3克,黃連1.5克,白芷2克,煅石膏3克,煅甘石2克,文蛤1.5克,共為細末)干撒患處。若還伴有發(fā)熱,局部紅腫,神煩,可同時服用清熱解毒利濕三劑(銀花3克,連翹3克,茯苓3克,生地4.5克,桔梗2克,丹皮3克,澤瀉3克,白芷2克,妙山梔2克,花粉3克,滑石4.5克,甘草1.5克,水煎服)。

【用法】上藥共為極細末,凡士林適量調(diào)和為膏。每日用此膏涂局部2次。

【注意】用藥期間乳母勿食辛辣刺激之物,勿用水給患兒洗臉,可用乳汁代水擦洗患部。

清解湯(孔伯華名中醫(yī))...1003

【組成】生石膏24克,地膚子12克,梔子炭9克,知母9克,銀花15克,連翹12克,芥穗炭3克,黃柏9克,紫花地丁12克,黃花地丁12克,桃仁6克,杏仁6克,防風(fēng)3克,甘草3克,酒軍3克,滑石12克,藕30克,梅花點舌丹2粒。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濕毒。癥見周身發(fā)赤泡,潰剝痛癢,迎風(fēng)更甚,口渴極劇,脈大而數(shù)。

【用法】水煎服。

消疹散(程門雪名中醫(yī))...1003

【組成】鮮生地12克,粉丹皮4.5克,京赤芍4.5克,西河柳4.5克,浮萍草9克,地膚子9克,白蘚皮9克,凈蟬衣2.4克。

【功效】祛風(fēng)涼營,清熱止癢。

【主治】濕疹。癥見兩手掌作癢、作脹、脫皮。

【用法】水煎服。

蛇礬洗劑(周雙印名中醫(yī))...1003

【組成】蛇床子30克,明礬30克,大麥30克。

【功效】解毒,燥濕,殺蟲。

【主治】異位性濕疹(成人期皮損局限者)。

【用法】煎水外洗。

濕疹清方(史定文名老中醫(yī))...1003

【組成】連翹15克,透骨草15克,黃柏10克,土茯苓20克,僵蠶6克,蟬蛻10克,蛇床子15克,山梔子10克,大黃10克,甘草6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殺蟲,祛風(fēng)止癢。

【主治】濕疹,癬證,頑固性蕁麻疹。

【加減】急性者加青黛15克,蒼術(shù)12克;慢性者加元參、天冬各15克,1~2煎內(nèi)服,3煎加白礬15克,外洗。

【方解】連翹辛寒,清上焦心,肺火熱,兼散血中郁火,以殼治殼,故善治皮膚熱毒,透骨草味辛性溫,煎湯外洗可治瘡腫瘍毒、濕疹,并可引藥透入經(jīng)絡(luò)、血脈而祛風(fēng),活血;黃柏苦寒,清熱燥濕,土茯苓清熱解毒,蟬蛻咸寒,善散風(fēng)熱,與僵蠶相伍,有較強的除風(fēng)止癢作用;蛇床子外用有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山梔子苦寒,清瀉三焦火熱,祛濕解毒,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它對多種細菌有抗菌作用;大黃既瀉血分實熱,又清熱燥濕;甘草調(diào)合諸藥,顧護中州,以防苦寒傷胃。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燥濕殺蟲,祛風(fēng)止癢的功效。

皮膚解毒湯(胡天雄教授)...1004

【組成】土茯苓40克,莪術(shù)10克,川芎10克,黃連3克,銀花12克,甘草5克。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對多種過敏性皮膚病有效,尤以滲出性濕疹效更神速。

【加減】風(fēng)熱勝而皮疹以干性為主,且瘙癢較劇而大便干者,則以地骨皮、紫草易芎、連、銀花,大有涼血止癢之功。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解】皮膚瘡瘍,多為濕熱所致,而瘙癢則主要為風(fēng)邪。土茯苓解風(fēng)濕熱毒,故為本方主藥;莪術(shù)通經(jīng)逐淤,川芎補肝養(yǎng)血,治血即以治風(fēng),此兩藥與土茯苓配伍,可收良好的止癢效果;合以黃連燥濕,銀花清熱,對皮膚病之濕熱勝而見滲出多者確有殊效。

蕁麻疹...1005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其臨床表現(xiàn)為局限性風(fēng)疹塊樣損害,驟然發(fā)生并迅速消退,愈后不留任何痕跡,有劇烈瘙癢及燒灼感。與祖國醫(yī)學(xué)中的“[疒咅][疒畾]”相類似。

消風(fēng)清熱飲(朱仁康教授)...1005

【組成】荊芥9克,防風(fēng)9克,浮萍9克,蟬衣6克,當(dāng)歸9克,赤芍9克,大青葉9克,黃芩9克。

【功效】清熱消風(fēng)。

【主治】急性蕁麻疹。

【用法】水煎服。

止癢永安湯(朱仁康教授)...1005

【組成】荊芥9克,防風(fēng)9克,麻黃6克,桂枝9克,白芷6克,苑活9克,蟬衣6克,當(dāng)歸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紅花9克。

【功效】祛風(fēng)散寒,活血和營。

【主治】冷激性蕁麻疹。

【用法】水煎分兩次分服。

固衛(wèi)御風(fēng)湯(朱仁康教授)...1005

【組成】黃芪10克,防風(fēng)10克,炒白術(shù)10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生姜3片,大棗7枚。

【功效】益氣固表,祛風(fēng)散寒。

【主治】癮疹(蕁麻疹)

【加減】臨證若見患者日久發(fā)作不休,可加烏梅5克,五味子10克,

【用法】先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次,早晚各服1次。

【注意】須囑患者平時忌食葷腥動風(fēng)發(fā)物,以免影響療效。

過敏煎(祝諶予教授)...1006

【組成】防風(fēng)、銀柴胡、烏梅、五味子各10克。

【功效】消風(fēng)抗敏。

【主治】過敏性蕁麻疹,過敏性紫癜,過敏性哮喘等過敏性疾病。

【加減】過敏性蕁麻疹屬風(fēng)寒者,加桂枝、麻黃、升麻、荊芥;風(fēng)熱者加菊花、蟬衣、銀花、薄荷;血熱者加丹皮,紫草,白茅根;熱毒內(nèi)盛加連翹、銀花、甘草、公英、地丁、板蘭根。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服。

【注】本方曾經(jīng)上海等醫(yī)院實驗研究和臨床驗證,確有抗過敏作用,祝氏運用于臨床幾十年,屬于過敏性疾患的均獲滿意療效。

多皮飲(趙炳南教授)...1006

【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桑白皮15克,干姜皮6克,大腹皮9克,白蘚皮15克,粉丹皮9克,赤苓皮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川槿皮9克。

【功效】健脾除濕,疏風(fēng)和血。

【主治】亞急性,慢性蕁麻疹。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按語】此方主要針對頑固性、慢性蕁麻疹,經(jīng)常復(fù)發(fā),用過麻黃方不效的患者為宜。本方可以常服,若患者遇冷而復(fù)發(fā)則重用干姜皮,遇熱而復(fù)發(fā)則去干姜皮,另加干生地15~20克,效果更好。

荊防方(趙炳南教授)...1007

【組成】荊芥穗6克,防風(fēng)6克,姜蟲6克,金銀花12克,牛蒡子9克,丹皮9克,紫背浮萍6克,干生地9克,薄荷4.5克,黃芩9克,蟬衣4.5克,生甘草6克。

【功效】疏風(fēng)解表,清熱止癢。

【主治】急性蕁麻疹。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疒咅]癗丸(趙炳南教授)...1007

【組成】防風(fēng)9克,川軍9克,元明粉9克,荊芥穗12克,麻黃3克,赤芍15克,焦梔子15克,連翹30克,粉草15克,苦桔梗9克,滑石塊15克,川芎9克,歸尾9克,生石膏15克,薄荷9克,條芩15克,白術(shù)12克,苦參15克,蒼耳子15克。

【功效】清熱除濕,散風(fēng)止癢,滌清腸胃。

【主治】急性蕁麻疹([疒咅]癗),皮膚瘙癢癥(癮疹)等。

【用法】共研為細末,水泛為丸,每次2~9克,日服2~3次,溫開水送下。

百部酒(趙炳南教授)...1007

【組成】百部300克,75%酒精600克。

【制法】將百部碾碎置酒精中,浸泡七晝夜,過濾去渣備用。

【功效】解毒殺蟲,疏風(fēng)止癢。

【主治】蕁麻疹、神經(jīng)性皮炎等瘙癢性皮膚病。

【用法】用棉棒毛刷蘸涂。

李氏止癢方(李繼昌名老中醫(yī))...1007

【組成】苦參3克,荊芥9克,炒山梔3克,防風(fēng)9克,蒼術(shù)15克,蟬蛻6克,赤茯苓15克,蒼耳子9克,生姜皮6克,胡麻15克,刺蒺藜9克。

【功效】消風(fēng)潤燥。

【主治】頑固性蕁麻疹。

【用法】水煎服。

治風(fēng)[疒丹]方(龔志賢研究員)...1008

【組成】丹參24克,當(dāng)歸9克,生地10克,元參10克,赤芍19克,防風(fēng)6克,麻黃5克,荊芥穗6克,澤瀉12克,連翹12克,土茯苓20克,益母草12克,茵陳10克。

【功效】涼血解毒,祛風(fēng)勝濕。

【主治】因濕熱引起的風(fēng)疹。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張氏抗過敏方(張海峰教授)...1008

【組成】路路通10~20克,烏梅6~10克,地龍6~10克,蟬衣3~6克,丹皮6~10克,甘草3~10克。

【功效】祛風(fēng)止癢。

【主治】過敏性皮膚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祛風(fēng)止癢和胃湯(劉學(xué)勤主任醫(yī)師)...1008

【組成】地膚子30克,凈蟬衣、草紅花各12克,皂角刺、檳榔、獨活各7克,荊芥、防風(fēng)、全蟲、炒枳實、川厚樸各9克,白蘚皮14克。

【主治】蕁麻疹。證見:胃脘不適,全身瘙癢,起扁平疙瘩,大小不一,唇及眼瞼水腫,脈滑,舌質(zhì)淡,舌體胖,苔白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祛風(fēng)止癢湯(張育軒主任醫(yī)師)...1008

【組成】白蘚皮30克,地膚子30克,蛇床子15克,荊芥10克,防風(fēng)10克,生地10克,當(dāng)歸10克,烏梅10克,五味子10克,蟬衣5克,甘草5克。

【功效】祛風(fēng)止癢,清熱化濕。

【主治】癮疹(蕁麻疹)。

【加減】偏熱去蛇床子,加丹皮、赤芍、苦參各10克;便秘者加生軍5~10克;偏寒者加桂枝10克,麻黃5克;偏濕者加土茯苓30克,

【用法】先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注意】治療期間,忌食魚、蝦等海味及辛辣刺激食物。

癮疹方(何任教授)...1009

【組成】麻黃5克,連翹9克,赤小豆15克,胡麻仁30克,何首烏9克,苦參6克,石菖蒲6克,甘草5克。

【功效】解毒散邪,清泄?jié)駸帷?/p>

【主治】癮疹(蕁麻疹)。

【加減】若癮疹長久不愈,時作時瘥,已入血絡(luò)者,則加地龍9克,刺猬皮9克,杏仁6克,赤芍6克,皂角刺15克,及薄荷、銀花等,以增清透之力。

【用法】先將上藥用水浸拖30分鐘(飲酒者可加黃酒30~60克),再煎煮30分鐘,將煎煮2次后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枳術(shù)赤豆飲(徐宜厚主任醫(yī)師)...1009

【組成】炒枳殼6克,土炒白術(shù)6克,赤小豆12克,蟬衣6克,防風(fēng)6克,赤芍6克,茯苓皮12克,荊芥3克,砂仁4.5克(后下),益母草10克。

【功效】疏風(fēng)解表,健脾化濕。

【主治】丘疹性蕁麻疹(水疥)。

【用法】凈水800~1000毫升,除砂仁外浸泡30分鐘,然后煎煮15~30分鐘,再放入砂仁,煎2~3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溫服。

地膚子湯(趙錫武教授)...1010

【組成】防風(fēng)9克,蒼術(shù)12克,桑枝24克,浮萍12克,茵陳18克,薏仁30克,地膚子18克,豬苓12克,銀花30克,地丁9克,皂刺6克。

【功效】疏風(fēng)祛濕,清熱解毒。

【主治】蕁麻疹。

【用法】水煎服。

多妙方(黃文東教授)...1010

【組成】生地12克,赤芍12克,丹皮9克,黃柏9克,知母9克,制蒼術(shù)9克,苦參2克,地膚子9克,豨簽草12克,六一散15克。

【功效】涼血滋陰,清熱化濕。

【主治】蕁麻疹。癥見風(fēng)疹作癢成片,時發(fā)時止,發(fā)時入夜更劇,瘙瘁不能入寐,皮膚發(fā)熱喜涼,但天冷時仍發(fā)作,舌質(zhì)紅、苔薄膩,脈細帶數(shù)。

【用法】水煎服。

荊防消疹湯(施今墨名中醫(yī))...1010

【組成】北防風(fēng)5克,黑芥穗6克,淡豆豉12克,桑寄生20克,赤白芍各10克,北細辛1.5克,嫩桑枝20克,炒山梔5克,綠升麻1.5克,蟬蛻衣5克,甘草梢5克,北柴胡3克,川桂枝1.5克,東白薇6克,川當(dāng)歸6克,川黃柏6克,沙蒺藜10克,白蒺藜10克,黃地丁10克,紫地丁10克。

【功效】清血熱,疏風(fēng)邪。

【主治】蕁麻疹。癥見全身瘙癢,遍起紅疹,逐漸連及成片,面手均腫,皮膚灼熱,頭暈腰酸,夜難入眠,小便深黃,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

【用法】水煎服。

消積疏風(fēng)湯(施今墨名中醫(yī))...1011

【組成】炒谷芽10克,青皮炭5克,炒麥芽10克,廣皮炭5克,炒半夏曲(旋覆花6克,同布包)10克,萊菔子6克,醋柴胡5克,炒皂角子(晚蠶砂10克,同布包)10克,萊菔纓6克,杭白芍6克,焦山橙1O克,酒當(dāng)歸6克,黑芥穗6克,炒防風(fēng)5克,蟬蛻衣5克,宣木瓜10克,烏梅炭5克。

【功效】疏風(fēng)清熱,消導(dǎo)化滯。

【主治】蕁麻疹。癥見遍身易起紅色癢疹,時發(fā)時愈,已有多年,常消化不良,大便干燥,有時嘔吐,腹部脹痛,喜食酸味,舌苔垢膩,六脈滑數(shù)。

【用法】水煎服。

銀屑病(牛皮癬)...1011

  銀屑病又稱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紅斑鱗屑性皮病。該病經(jīng)過緩慢,具有復(fù)發(fā)傾向。臨床具有皮損邊界清楚,搔刮后有白色干燥的鱗屑層層脫落。最后一層與基底面附著較緊,呈光滑的薄膜,刮下薄膜為細小出血點的特點。與祖國醫(yī)學(xué)的“白疕”、“蛇虱”、“庀風(fēng)”相類似。多認為因情志內(nèi)傷、或飲食失節(jié),復(fù)受風(fēng)熱邪毒而發(fā)病,或陰血虧血,化燥生風(fēng),肌膚失養(yǎng)而致本病。

白疕一號方(朱仁康教授)...1012

【組成】生地30克,生槐花30克,山豆根9克,白蘚皮15克,草河車15克,大青葉15克,紫草15克,黃藥子12克。

【功效】涼血清熱,解毒治瘡。

【主治】牛皮癬進行期。

【用法】上藥水煎服,每日]劑,分2次服。

白疕二號方(朱仁康教授)...1012

【組成】土茯苓30克,忍冬藤9克,生甘草6克,板藍根15克,威靈仙15克,草河車15克,白蘚皮15克,山豆根9克。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fēng)除濕。

【主治】牛皮癬早期。

【用法】上藥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土茯苓丸(朱仁康教授)...1012

【組成】土茯苓310克,白蘚皮125克,山豆根250克,草河車250克,黃藥子125克,夏枯草250克。

【制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克。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銀屑病進行期。

【用法】每日2次,每次3丸,開水送服。

紅粉膏(朱仁康教授)...1012

【組成】紅粉研末6克,玉黃膏30克。

【制法】調(diào)和成膏。

【功效】潤肌止癢。

【主治】銀屑病。

【用法】薄薄涂皮損上(開始用時,先試涂一小片,觀察有無過敏反應(yīng)),大面積皮損慎用。

山白草丸(朱仁康教授)...1013

【組成】山豆根90克,白蘚皮90克,草河車90克,夏枯草45克,魚腥草90克,炒三棱45克,炒文術(shù)45克,王不留行45克,大青葉45克。

【制法】上藥共研成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克。

【功效】清熱解毒、散風(fēng)軟堅。

【主治】銀屑病靜止期,皮損較厚者。

【用法】每日服2次,每次3丸,開水送服。

土槐飲(趙炳南教授)...1013

【組成】土茯苓30克,生槐花30克,生甘草9克。

【功效】除濕清熱解毒。

【主治】牛皮癬進行期,亞急性、慢性濕疹,脂溢性皮炎。

【用法】水煎服或泡水代茶飲。

豆青膏(趙炳南教授)...1013

【組成】白降丹3克,巴豆油4.5克,青黛面適量羊毛脂30克,凡士林120克。

【制法】攪勻成膏。

【功效】軟堅角化,潤膚止癢。

【主治】牛皮癬靜止期,頑癬等慢性肥厚性皮膚病。

【用法】外用薄敷。

【注意】對汞過敏者及急性皮膚病不宜用。

苦參膏(趙炳南教授)...1013

【組成】苦參100克,凡士林400克。

【制法】調(diào)勻成膏。

【功效】祛濕殺蟲止癢。

【主治】牛皮癬靜止期,濕疹、皮膚瘙癢

【用法】外敷患處。

白疕丸(趙炳南教授)...1013

【組成】蒼術(shù)60克,白附子60克,桂枝60克,當(dāng)歸60克,西秦艽60克,草烏60克,追地風(fēng)60克,千年健60克,威靈仙60克,川芎60克,鉤藤60克,菟絲子60克,川牛膝60克,何首烏60克,川烏60克,知母60克,梔子60克,紅花60克,白花蛇30克,苦參120克,刺蒺藜120克,防風(fēng)120克,小胡麻120克,蒼耳子120克,黃柏120克,桃仁120克,紫草120克,全蟲120克,丹皮120克,荊芥180克,白蘚皮180克。

【功效】驅(qū)風(fēng)攻毒,除濕止癢。

【主治】牛皮癬(白疕風(fēng)),神經(jīng)性皮炎(頑癬),慢性濕疹(頑濕瘍)。

【用法】共為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

白疕一號(趙炳南教授)...1014

【組成】生槐花30克,紫草根15克,赤芍15克,白茅根30克,大生地30克,丹參15克,雞血藤30克。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

【主治】血熱型銀屑病。癥見皮疹發(fā)生及發(fā)展比較迅速,泛發(fā)潮紅,新生皮疹不斷出現(xiàn),鱗屑較多,表層易于剝離,底層附著較緊,剝離后有篩狀出血點,基底侵潤較淺,自覺瘙癢明顯,常伴有口干舌燥,大便秘結(jié),心煩易怒,小溲短赤,舌質(zhì)紅降,舌苔薄白或微黃。脈弦滑或數(shù)。

【用法】水煎服。

蓼花膏(趙炳南教授)...1014

【組成】鮮白蓼花純花(洗凈)5千克。

【功效】祛風(fēng)活血,退白斑。

【主治】白癜風(fēng)(白駁風(fēng)),女陰白斑。

【用法】選鮮白蓼花5千克,加凈水40千克,煎煮3小時后,過濾取汁,再煎煮濃縮至2500克,成膏,加入等量蜂蜜,貯存?zhèn)溆茫看?克,日服2次。

癬證熏藥方(趙炳南教授)...1015

【組成】蒼術(shù)9克,黃柏9克,苦參9克,防風(fēng)9克,大楓子30克,自蘚皮30克,松香12克,鶴虱草12克,五倍子15克。

【功效】消炎止癢,軟化浸潤。

【主治】牛皮癬以及其他慢性肥厚性瘙癢性皮膚病。

【用法】共碾粗末,用較厚草紙卷藥末成藥卷。燃煙熏皮損處,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鐘。

【注意】本療法簡便實用,在應(yīng)用時應(yīng)注意皮損較大粗糙肥厚者,熏時宜濃煙高溫,一艘50~70℃為宜,但應(yīng)注意避免引起燒燙傷。另外,熏完后皮損表面往往有一層油脂(煙油),不要立即擦掉,保持時間越久,療效越好,對于病損比較局限者,根據(jù)其耐受情況適當(dāng)縮短熏療時間。

李氏治癬方(李繼昌名老中醫(yī))...1015

【組成】土茯苓15克,苦參6克,白蘚皮9克,苡仁15克,靈仙12克,胡麻仁15克,炒山梔6克,生甘草6克,蒼術(shù)6克,川連3克,川楝根皮9克,榧子9克。

【功效】清熱解毒,健脾燥濕。

【主治】牛皮癬各期。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癬藥浸液(張贊臣教授)...1015

【組成】百部9克,斑蝥(去頭足與元未同炒)4.5克,檳榔尖9克,:白芨9克,方八9克,樟腦4.5克,土槿皮9克,白芷9克,土大黃15克。

【制法】上藥浸于高梁酒250克,中,為期一周,去渣取藥液。

【用法】用藥液少許搽患處,每日1~2次。

【功效】殺蟲止癢。

【主治】牛皮癬,頭癬等。

【注意】皮膚破損,不宜應(yīng)用,否則易引起疼痛。本品刺激性較強用時須注意,不要侵及正常皮膚,以免引起紅腫。

龔氏治癬方(龔志賢研究員)...1016

【組成】細辛3克,馬錢子(生用不去毛)3克,生草烏3克,硫黃3克,雄黃6克,生白礬6克,冰片3克。

【功效】解毒殺蟲除濕。

【主治】各種牛皮癬,頑癬久治不愈之證。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用酒精100毫升浸泡1周,用棉簽粘藥汁外搽患處,每日1~2次,以愈為度。

段氏驗方(段洪光名中醫(yī))...1016

【組成】斑蝥0.2克,皂角刺5克,車前草5克。

【主治】牛皮癬。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粉,與醋相調(diào)擦患部。

蒺藜湯(趙錫武教授)...1016

【組成】白蒺藜30克,苦參30克,皂刺12克,蟬蛻12克,生石膏18克,麻黃6克,甘草9克,苡仁18克,杏仁9克,桂枝9克,白芍9克,葛根18克,歸尾12克,大黃3克,生姜9克,大棗7枚,海楓皮18克,白蘚皮18克。

【功效】疏鳳解表,清熱解毒。

【主治】牛皮癬。

【用法】水煎服。

白疕湯1號(周鳴岐主任醫(yī)師)...1016

【組成】防風(fēng)10克,威靈仙15克,白茅根50克,白蘚皮20克,苦參15克,草河車15克,丹皮15克,土茯苓30克,忍冬藤30克,地膚子20克,甘草10克。

【功效】祛風(fēng)清熱,涼血解毒。

【主治】白疕(銀屑?。?。

【加減】若見口渴心煩可加花粉、梔子;脾虛濕勝可加白術(shù)、滑石;咽喉腫痛可加山豆根、紅花;大便秘結(jié),舌苔黃燥可加大黃。

【用法】先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食后半小時各溫服1次。

【注意】尚須注意,連續(xù)*服藥,不能間斷,也不必配*合其他藥物。當(dāng)忌食醇酒、羊肉等發(fā)物,以免影響療*效。

斑禿...1017

  斑禿又名圓形脫發(fā),系突然發(fā)生于頭部的無炎癥的限局性脫發(fā),與祖國醫(yī)學(xué)的“鬼舐頭”、“油風(fēng)”類似。臨床特點為頭發(fā)呈斑片狀脫落,脫發(fā)區(qū)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表面光滑,無炎癥有自愈傾向。祖國醫(yī)學(xué)認為本病因肝腎陰虧,氣虛血弱,風(fēng)邪乘虛而入,風(fēng)盛血燥,發(fā)失所養(yǎng)而造成。

苣勝子方(趙炳南教授)...1017

【組成】苣勝子9克,黑芝麻9克,桑椹9克,川芎9克,菟絲子12克,首烏12克,酒當(dāng)歸9克,炒白術(shù)15克,木瓜6克,白芍12克,甘草9克。

【功效】養(yǎng)陰補血,鳥須生發(fā)。

【主治】斑禿、脫發(fā)。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口服。

冬蟲夏草酒(趙炳南教授)...1018

【組成】冬蟲夏草60克,白酒240克。

【功效】補氣血,助生發(fā),烏須黑發(fā)。

【主治】圓形脫發(fā),脂溢性脫發(fā),神經(jīng)性脫發(fā),小兒頭發(fā)生長遲緩。

【用法】冬蟲夏草浸酒7晝夜備用。用時,用牙刷蘸酒外搽1~3分鐘,早、曉各1次。

祛濕健發(fā)湯(趙炳南教授)...1018

【組成】炒白術(shù)15克,澤瀉9克,豬苓15克,萆薢15克,車前子9克,川芎9克,赤石脂12克,白蘚皮15克,桑椹9克,干生地12克,熟地12克,首烏藤15克。

【功效】健脾祛濕,滋陰固腎,烏須健發(fā)。

【主治】脂溢性脫發(fā)。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

烏發(fā)丸(朱仁康教授)...1018

【組成】當(dāng)歸90克,黑芝麻90克,女貞子60克,旱蓮草60克,桑椹子60克,側(cè)柏葉60克。

【制法】上藥研成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

【功效】涼血清熱,滋肝益腎。

【主治】斑禿,青少年白發(fā)。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1丸,開水送服。

生發(fā)二號方(朱仁康教授)...1018

【組成】干地黃60克,山藥60克,枸杞子60克,女貞子60克,桑椹子60克,神曲3O克,蠶砂20克。

【制法】共細研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

【功效】滋肝益腎,涼血捎風(fēng)。

【主治】斑禿。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1丸,開水送服。

治禿生發(fā)酊(陳樹森教授)...1019

【組成】鮮側(cè)柏葉30克,干紅辣椒10克,75%酒精100毫升。

【制用法】將上藥研碎放入酒精中浸泡1周后方可使用。用棉球蘸藥液少許,在脫發(fā)處擦拭,日3~4次。

【加減】如頭皮發(fā)癢者加大黃以清熱而止癢。

【主治】斑禿。

【注意】局部皮膚有破損者不能用。

脫發(fā)方(吳少懷名老中醫(yī))...1019

【組成】側(cè)柏葉,旱蓮草,生地,首烏,黑芝麻。

【主治】斑禿。

【加減】腎陰虛加杞果女貞子;血虛加當(dāng)歸、丹參;血熱加赤芍、丹皮;脂溢多加防風(fēng)、苦參;頭皮赤癢加桑葉、白蒺藜。

【用法】水煎服或配丸常服。每日2次,每次服9克,

桑麻丸(施今墨名中醫(yī))...1019

【組成】黑芝麻120克(生用),冬桑葉60克,鹿角膠60克,紫河車60克,血余炭30克,生熟地各30克,女貞子30克,酒川芎30克,制首烏60克,桑椹子30克,白蒺藜60克,酒當(dāng)歸30克,酒杭芍30克,黑豆衣30克,炙甘草30克。

【功效】補腎養(yǎng)血生發(fā)。

【主治】脫發(fā)。癥見頭發(fā)脫落,逐漸增多,頭皮不癢不痛,舌苔正常,六脈沉弱。

【用法】共研細末煉蜜為小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開水送服。

茯苓飲(岳美中教授)...1020

【組成】茯苓500~1000克。

【功效】滲濕利水。

【主治】發(fā)禿。癥見頭頂上如胡桃大圓圈,連結(jié)成片,漸成光禿,心情懊[忄農(nóng)]憂郁,舌稍白,脈潘。

【用法】為細末,每服6克,白開水沖服,1日2次。

芝麻湯(董建華教授)...1020

【組成】女貞子10克,旱蓮草10克,生地15克,首烏15克,枸杞子10克,黑芝麻10克,熟地15克,丹皮10克,紅花5克,菟絲子10克,白芍10克,側(cè)柏葉10克。

【功效】補腎養(yǎng)血,涼血活血。

【主治】脫發(fā)。癥見頭發(fā)眉毛全部脫光,皮紅光亮,時而搔癢,伴頭暈腰酸,煩悶失眠,神倦乏力,月經(jīng)量少、錯后,胃納尚可,舌紅苔薄,脈細弦。

【用法】水煎服。

一麻二至丸(董建華教授)...1020

【組成】黑芝麻30克,女貞子、旱蓮草、制首烏、側(cè)柏葉、枸杞子各10克,生熟地各15克,黃精20克。

【功效】補腎養(yǎng)血涼血。

【主治】斑禿(油風(fēng))。

【加減】若血虛神倦,頭暈、心悸甚者,加當(dāng)歸、白芍、黃精、玄參等;,失眠重者,加生龍骨、生牡蠣、山梔,或丹參,酸棗仁、夜交藤;若失眠而苔膩夾痰者,加合歡皮;腰酸重者,加菟絲子、川斷;口干少津者加石斛、麥冬;頭皮紅亮且瘙癢甚者加白蒺藜、地骨皮;若頭皮不甚紅亮,瘙癢不甚者,減丹皮、側(cè)柏葉為半量。在服中藥同時,可配合使用外搽藥,如將鮮側(cè)柏葉納入75%酒精中浸泡1周后,即用棉球蘸液外搽脫發(fā)的頭皮,以助頭發(fā)再生。

【用法】先用適量清水將藥物浸泡30分鐘,再在火上煎熬30分鐘,每劑煎2次,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注意】治療過程中和治愈后一定時期內(nèi),應(yīng)禁食辛辣炙煿食物,及蔥、蒜、酒及蝦、羊肉等發(fā)物,以免助火傷血,防止復(fù)發(fā)。同時保持頭皮清潔透風(fēng),避免硬皮帽摩擦刺激。不要過度用腦熬夜。早上注意飲足量溫水,注意大便通暢。本方偏于甘涼滋補,故脾虛便溏及胃寒者慎用。

生發(fā)飲(周鳴岐教授)...1021

【組成】生地20克,熟地2O克,當(dāng)歸20克,側(cè)柏葉15克,黑芝麻30克,炙首烏25克,旱蓮草2O克。

【功效】滋補肝腎,烏須生發(fā)。

【主治】脫發(fā),須發(fā)早白。

【用法】先將上藥冷水浸泡1小時,然后煎煮,煮沸后改文火,繼煎30分鐘,每劑藥可煎3次。每日1劑,分服。

生發(fā)飲(石冠卿教授)...1021

【組成】蒸首烏30克,當(dāng)歸15克,桃仁10克,紅花9克,赤芍10克,柏子仁12克,生地15克,旱蓮草30克,懷牛膝12克,夏枯草15克,甘草6克。

【功效】養(yǎng)血和血,涼血補血,滋補肝腎。

【主治】精血虧損、肝腎不足、血液淤阻所致的頭發(fā)成片脫落(斑禿)或稀疏脫落,甚至頭發(fā)全部脫完。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解】蒸首烏甘微溫,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fā);當(dāng)歸辛甘溫,養(yǎng)血活血;桃仁、紅花、赤芍氣味苦溫,行血化淤;柏子仁味甘平,養(yǎng)心血,安心神;生地甘苦寒,清熱涼血,滋陰潤燥;旱蓮草滋腎陰,降虛火;懷牛膝苦甘平,強壯肝腎;夏枯草辛苦寒,降肝火;甘草味甘平,緩補氣血,調(diào)和諸藥。全方辛苦甘俱用,寒溫平并施,溶養(yǎng)、補、行、化、清、滋數(shù)端于一爐,故有養(yǎng)血活血,涼血補血,滋補肝腎之能事。

生發(fā)煎(孟澍江教授)...1022

【組成】桃仁10克,紅花8克,赤芍9克,當(dāng)歸須10克,生姜2片,紅棗7枚,蔥5根。

【功效】活血化淤,調(diào)和氣血,敷布營養(yǎng)。

【主治】絡(luò)竅淤阻,營養(yǎng)失供之脂溢性皮炎,頭發(fā)脫落,斑禿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解】桃仁、紅花均能活血行淤,能消損傷淤血,無論新傷、舊傷、內(nèi)傷、外傷均可治,動物實驗,桃仁、紅花其作用均能擴張血管;赤芍,長于活血散淤,且有鎮(zhèn)痛作用;川芎,活血祛風(fēng)、止痛;當(dāng)歸取其尾須,有活血祛淤作用;生姜、紅棗、蔥,亦均有溫通血脈、調(diào)和營衛(wèi)之能。全方藥味組成,共奏活血化淤,調(diào)和氣血,敷布營養(yǎng)之效,起到促進頭發(fā)生長的作用。

贊化血余丹加減(彭憲彰主任醫(yī)師)...1022

【組成】血余炭15克,熟地20克,枸杞子30克,當(dāng)歸20克,鹿角膠25克,菟絲子15克,制首烏60克,炒棗仁15克,五味子12克,白芍15克,桑寄生30克,山藥30克,桑椹子20克,旱蓮草30克,女貞子15克。

【功效】益肝腎補氣血。

【主治】脂溢性脫發(fā)(發(fā)蛀脫發(fā))。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加蜂蜜約320克,為丸,每丸重3克,貯瓶備用。每日2次,每次9克,早、晚空腹溫開水送下。

【注意】治療期間宜多休息,勿用腦過度,否則影響療效.若有外感,宜暫停服,外感治愈,續(xù)服上方。

脫發(fā)方(張珍玉教授)...1023

【組成】生黃芪15克,當(dāng)歸9克,阿膠6克,牛勞子6克,云苓6克,炒白術(shù)9克,黨參12克,枳殼6克,桂枝6克,甘草3克。

【功效】補氣益肺,疏表固表。

【主治】脂溢性脫發(fā)(發(fā)蛀脫發(fā))。

【加減】若頭癢者去枳殼加地膚子9克;若頭油過多者,去白術(shù)加蒼術(shù)9克,

【用法】先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15劑為1療程。一般2個療程可愈。

【注意】忌食辛辣及過量飲酒。

體癬  股癬...1023

  體癬是指發(fā)生于平滑皮膚上的淺部真菌病。中醫(yī)學(xué)稱“銅錢癬”、“圓癬”。股癬是發(fā)生于股內(nèi)側(cè)、肛門附近的淺部真菌病,屬體癬范疇。中醫(yī)稱“陰癬”。

癬藥散(尹耀明主任醫(yī)師)...1023

【組成】胡麻15克,百部15克,苦參15克,五倍子10克,枯礬10克,輕粉10克,樟腦3克,梅片3克。

【功效】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主治】圓癬(體癬),陰癬(股癬)。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以黑米醋或白米醋調(diào)搽患部,每日2~3次。

鵝掌風(fēng)...1024

  鵝掌風(fēng)即手癬,往往是由于足癬發(fā)展傳染而來,由真菌侵入表皮所引起。

羊蹄跟酒(趙炳南教授)...1024

【組成】羊蹄根300克,75%酒精600克。

【功效】殺蟲止癢。

【主治】手癬,甲癬,落屑性腳癬,體癬等。

【制法】將羊蹄根研碎置酒精內(nèi),浸泡七晝夜,過濾去渣備用。

【用法】用棉棒或毛刷蘸藥水涂于患處。

【注意】慎勿入目。

醋泡方(朱仁康教授)...1024

【組成】荊芥18克,防風(fēng)18克,紅花18克,地骨皮18克,皂角30克,大楓子30克,明礬18克。

【功效】滅菌止癢。

【主治】鵝掌風(fēng),干腳癬。

【制法】上藥用米醋1500毫升,放盆中泡3~5天后備用。

【用法】每天晚上將手或腳浸泡半小時,每劑藥可連泡兩周為1療程,有效可繼續(xù)泡2~3個療程。

顧氏鵝掌風(fēng)方(顧伯華主任醫(yī)師)...1024

【組成】大楓子肉(研碎),花椒各9克,明礬12克,皂莢15克,煙膏(研碎),五加皮各9克,土槿皮15克。

【功效】疏通氣血,殺蟲止癢。

【主治】鵝掌風(fēng),灰指甲。

【用法】加鮮鳳仙花15朵,米醋0.5~1公斤,將藥與醋放在砂鍋內(nèi)先浸1夜,次日煮沸后將藥汁倒入磁面盆內(nèi)待溫,再將患手浸入,第一天浸入8小時左右,第2~4天浸2小時左右。

【注意】開始浸泡日起,7天內(nèi)不能用堿水洗手,如若手部有裂口者,暫緩使用。

鵝掌風(fēng)秘方(李德新名中醫(yī))...1025

方一:

【組成】輕粉、冰片、硫黃、龍骨、爐甘石按1:2:3:4:5的比例組成。

【制法】先將冰片、輕粉、龍骨研極細末,過篩再與硫黃,爐甘石混勻,用凡士林(或醋)調(diào)膏配用。

【用法】先將患處用生理鹽水擦干凈,然后外涂藥膏,1日3次。

【注意】必須按比例配制。

方二:

【組成】鴿子屎1000克,花椒500克,白礬250克。

【制法】上三味備用鍋炒狠一點,共研細末,芝麻油調(diào)成藥膏。

【用法】先用沉香煎水洗凈患處,去掉舊皮涂上藥膏。

藿黃浸劑(許履和教授)...1025

【組成】藿香、黃精、生大黃、皂礬各12克。

【功效】清熱化濕。

【主治】鵝掌風(fēng)(手癬)。

【用法】用米醋0.5公斤浸5~7天,去渣備用。將患部放入藥水內(nèi)浸泡,每次浸泡1~2小時,每日1~2次。

【注意】浸前先洗凈手腳,浸后忌用肥皂及堿水洗滌。浸泡時間累計40~50小時,如系甲癬,浸泡時間宜加倍。

足癬...1026

  足癬是極常見的皮膚病,俗稱“腳氣”,是由真菌侵入足部表皮所引起.通常發(fā)生在兩側(cè)足底及趾間。臨床有人將此分為三型,汗泡型,擦爛型、鱗屑角化型。與祖國醫(yī)學(xué)的“臭田螺”、“田螺皰”相似。

健脾除濕湯(趙炳南教授)...1026

【組成】生苡米15~30克,生扁豆15~30克,山藥15~30克,枳殼9~15克,萆薢9~15克,黃柏9~15克,白術(shù)9~15克,茯苓9~15克,大豆黃卷9~15克。

【功效】健脾除濕利水。

【主治】慢性足癬滲出液較多者。

【用法】水煎日兩次服。

羊蹄跟散(趙炳南教授)...1026

【組成】羊蹄根(土大黃)200克,枯礬50克。

【功效】殺蟲收斂止癢。

【主治】趾間足癬,體癬,股癬,汗泡足癬。

【用法】直接外撒或用植物油調(diào)上。

足癬浸泡方(朱仁康教授)...1026

【組成】王不留行30克,明礬9克。

【功效】收斂止汗,滅菌止癢。

【主治】手足癬,手足多汗癥。

【用法】每天用藥一份,煎水半盆,趁半溫時將手或腳泡入,約15分鐘,每日2次,再泡時加溫。

腳氣粉(朱仁康教授)...1027

【組成】六一散9克,枯礬3克。

【功效】收濕止癢。

【主治】腳氣滲水,靡爛發(fā)癢。

【用法】研成細末,滲腳隙內(nèi)。

斑蝥醋(朱仁康教授)...1027

【組成】(1)土槿皮180克,蛇床子125克,百部125克,斑鶩3克,(2)硫黃125克,樟腦18克,白信18克,輕粉18克。

【功效】滅菌止癢。

【主治】足癬,體癬,頭癬,神經(jīng)性皮炎。

【制法】共研細末。先將(1)加入米醋5000毫升內(nèi),浸泡1月后去渣,再加入(2)。

【用法】用時振蕩,毛筆蘸水涂上。

枯礬散(張贊臣教授)...1027

【組成】枯礬9克,煅石膏9克,東丹9克,輕粉3克。

【制法】共研細末。

【功效】收濕止癢。

【主治】腳部濕爛、作癢者。

【用法】撒于患處。

龔氏單方(龔志賢研究員)...1027

【組成】馬兜鈴藤30克,金果欖30克,樟腦9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濕腳氣,濕疹。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用白酒500克,浸泡。用藥汁搽患處。

清熱利濕方(張山雷名中醫(yī))...1027

【組成】炒蒼術(shù)3克,川柏皮4.5克,茵陳9克,白蘚皮9克,丹皮4.5克,山梔子9克,腹皮、赤苓各9克,生苡仁9克,銀花9克,懷牛膝6克。

【功效】清熱利濕。

【主治】足癬。

【用法】水煎服。

發(fā)際瘡...1028

黃香餅(許履和主任醫(yī)師)...1028

【組成】黃柏30克,乳香9克,槐花3克。

【功效】清熱滾血,解毒止痛。

【主治】發(fā)際瘡。

【制法】黃柏、乳香共為細末,以槐花煎湯待冷,調(diào)藥粉如糊狀,待用。

【用法】外敷患處,每日1~2次。

【注意】應(yīng)用本方時要注意,敷藥前須剪盡局部毛發(fā),使敷藥能完全接觸皮膚,換藥時須用淡鹽水濕敷已干結(jié)的黃香餅藥渣,清潔創(chuàng)面,但不可強行刮除,以免損傷皮膚和毛囊。熱毒重者,須配服黃連解毒湯或普濟消毒飲加減,有糖尿病等慢性病者,須積極治療。用藥期間禁食酒、辣椒、蔥蒜、生姜及脂肪、魚腥等發(fā)物。

消炎方(朱仁康教授)...1028

【組成】黃連6克,黃芩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銀花10克,蚤休10克,連翹10克,三棵針15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坐板瘡,發(fā)際瘡。

【加減】發(fā)際瘡可加荊芥10克,桔梗5克;坐板瘡可加牛膝10克,赤芍10克;大便干者加生大黃10克(后下)。

【用法】先將上藥用適量清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注意】患者宜勤理發(fā),勤洗澡,勤換衣服,保持皮膚清潔。此外,還應(yīng)忌食辛辣,魚腥發(fā)物,少食甜膩飲食。

紅斑性狼瘡...1029

  紅斑性狼瘡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分慢性盤狀及系統(tǒng)性兩型,皮損好發(fā)于面、頸、耳、手。盤狀主要限于皮損,為紅色鱗屑性紅斑,弱離鱗屑可見毛囊口擴大和角質(zhì)栓塞,毛細血管擴張或萎縮,粘膜??衫奂?,常見于口唇,為灰白色靡爛或潰瘍,周圍有時有紫色紅暈。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皮疹多為面部蝶形紅斑或出血斑等多型損害。尚伴有心、肝、腎等內(nèi)臟的損害。祖國醫(yī)學(xué)文獻中尚未查到本病的記載.趙炳南教授稱為“紅蝴蝶”、“鬼臉瘡”。

涼血五根湯(趙炳南教授)...1029

【組成】白茅根30~60克,瓜蔞根15~30克,茜草根9~15克,紫草根9~]5克,板藍根9~15克。

【功效】涼血活血,解毒化斑。

【主治】多形性紅斑(血風(fēng)瘡)丹毒初起,紫癜,結(jié)節(jié)性紅斑(瓜藤纏)及一切紅斑類皮膚病的初期,偏于下肢者。

【用法】水煎服。

涼血五花湯(趙炳南教授)...1029

【組成】紅花9~15克,雞冠花9~15克,凌霄花9~15克,玫瑰花9~15克,野菊花9-15克。

【功效】涼血活血,疏風(fēng)解毒。

【主治】盤狀紅斑性狼瘡初期,玫瑰糠疹(風(fēng)癬),多形性紅斑(血風(fēng)瘡)及一切紅斑性皮膚病初期,偏于上半身或全身散在分布者。

【用法】水煎服。

紅斑解毒湯(趙炳南教授)...1030

【組成】生玳瑁6~12克干生地30~60克,金銀花炭15~30克,白茅根30克,丹皮9克,花粉15克,元參15~30克,黃柏15克,知母9克,石斛15~30克。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護陰。

【主治】系統(tǒng)性紅斑性狼瘡.癥見高燒不退,面部或其他部位皮膚出現(xiàn)紅斑或出血斑,全身無力,肌肉酸痛,關(guān)節(jié)疼痛,煩熱不眠,精神恍惚,或時神昏,譫語,抽搐;或吐血、衄血,便血,自覺口福思涼飲,舌質(zhì)紅或紫暗、舌苔黃白膩或見光面舌,脈象數(shù)而軟。

【用法】水煎服。

紅斑護肝湯(趙炳南教授)...1030

【組成】女貞子30克,玉竹9克,黃芪15克,丹參15克,丹皮9克,黨參15克,泰艽15克,烏梢蛇9克,漏蘆9克,赤白芍各15克,川連6克,元胡9克。

【功效】滋陰涼血解毒,活血化淤通絡(luò)。

【主治】系統(tǒng)性紅斑性狼瘡。癥見食納不佳,兩側(cè)脅痛,腹脹,頭暈,失眠,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皮膚紅斑、淤斑,或舌有淤斑,或肝脾腫大,肝功異常,血小板減少,白血細胞減少。

【用法】水煎服。

紅斑養(yǎng)陰湯(趙炳南教授)...1030

【組成】沙參15~30克,石斛15~30克,元參15~30克,丹參6~15克,玉竹9~15克,黨參9~15克,生黃芪9~3O克,當(dāng)歸9~15克,鳥梢蛇9克,赤白芍9~15克,秦艽9克。

【功效】養(yǎng)陰涼血,益氣補血。

【主治】系統(tǒng)性紅斑性狼瘡。癥見長期低燒,手足心熱,心煩無力,懶言,面色浮紅,自汗,盜汗,關(guān)節(jié)、足跟、腰痛,脫發(fā),或出現(xiàn)視物不清,舌質(zhì)紅、鏡面舌或苔白,脈象細數(shù)而軟。

【用法】水煎服。

三黃湯(姜春華教授)...1031

【組成】黨參12克,黃芪60克,炮附片6克,丹皮9克,黃柏9克,牛膝12克,生地9克,虎杖60克,土大黃30克,土茯苓15克,澤瀉9克,赤芍15克,苦參12克。

【功效】溫陽益氣,清熱涼血。

【主治】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

【用法】水煎服。

清營解毒湯(汪履秋主任醫(yī)師)...1031

【組成】炒荊芥6克,防風(fēng)6克,秦艽10克,生地15克,紫草15克,水牛角5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知母10克,鬼箭羽15克,首烏12克,杞子10克。

【功效】祛風(fēng)除濕,清熱涼營。

【主治】盤狀紅斑狼瘡或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

【用法】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先煎水牛角15分鐘再將他藥同煎2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注意】使用時水牛角劑量宜大,若有犀角者用之更佳。若伴有其他內(nèi)臟損害者還應(yīng)根據(jù)辨證隨癥加減。

益氣血補脾腎方(顧伯華教授)...1031

【組成】黨參,焦山藥,焦白術(shù),旱蓮草,仙鶴草,虎杖,大吉根,鎖陽,仙靈脾,土茯苓,粉萆薢。

【功效】益氣養(yǎng)血,調(diào)補脾胃。

【主治】紅斑性狼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清熱解毒方(畢廷方教授)...1032

【組成】金銀花,連翹,川貝,蚤休,當(dāng)歸,生地,丹皮,姜蟲,蟲蛻,青蒿,白蒺藜。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紅斑狼瘡(貓眼瘡)。

【用法】水煎服。

【加減】高熱者用犀角,羚羊角,生石膏;五心煩熱或低燒者用柴胡,龜版,鱉甲,地骨皮,元參,麥冬;關(guān)節(jié)痛者用桑枝,乳番,秦艽、白花蛇,全蟲、蜈蚣;有熱毒者則用山茲菇、蚤休,大青葉解之;虛甚則用人參,沙參,黃芪補之;食欲不振則用白術(shù)、蓮子,山藥,內(nèi)金、扁豆,砂仁、紫蔻等。

消毒靈(韓百靈教授)...1032

【組成】生地2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懷牛膝15克,苦參15克,公英20克,地丁20克,花粉15克,當(dāng)歸15克,連翹15克,黃芩15克,甘草10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化淤。

【主治】紅斑狼瘡。

【用法】先將上藥用適量水泡30分鐘,文火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每日1劑,早晚服。

祛風(fēng)溫陽散寒除濕方(丁濟南名老中醫(yī))...1032

【組成】桂枝3克,元參12克,制川、草烏各9克,仙靈脾12克,伸筋草15克,炒荊芥9克,炒防風(fēng)9克,生甘草3克。

【功效】祛風(fēng)溫陽,散寒除濕。

【主治】紅斑狼瘡合并妊娠。

【加減】鳳痹損及腎臟加生黃芩12克,生白術(shù)12克,云苓12克,生苡仁12克,黑料豆18克;尿蛋白高加煅龍牡各12克;血氮高加宣木瓜12克,牛膝12克;浮腫加炒防己12克;腹水加大腹皮15克;風(fēng)痹損及肝臟加炒黃芩12克;腹脹加云苓12克,生麥芽18克;風(fēng)痹損及脾臟,大便干加生首烏15克,桑椹子15克,炒蔞皮9克;便溏加淮山藥12克,焦六曲9克;風(fēng)痹損及心腦,心悸加制附子6克,遠志3克;神志不清加遠志,石菖蒲;癲癇抽搐加蜣螂(去頭足)4.5克;風(fēng)痹損及肺臟,加沙參15克,絲瓜絡(luò)9克;咳嗽加炙杷葉9克,炙百部12克;風(fēng)痹損及血脈絡(luò)道,有雷諾氏癥群加澤蘭9克,丹參9克,王不留行12克,地鱉蟲9克;面上紅斑加丹皮9克;關(guān)節(jié)痛加秦芄12克,晚蠶砂12克,桑枝12克,元胡12克,

【用法】水煎服。

硬皮病...1033

  硬皮病是一種以皮膚腫脹、硬化、小血管痙攣狹窄為特征的結(jié)締組織疾病。一般分為局限性和系統(tǒng)性兩型。局限性主要侵犯皮膚某一局部,起病緩慢,初起呈淡紅色略帶水腫性斑塊,以后逐漸硬化、表面光亮呈臘樣光澤,可有毛細血管擴張,久之局部發(fā)生萎縮。系統(tǒng)性多侵犯全身,除皮膚損害外常出現(xiàn)內(nèi)臟損害。本病相當(dāng)于祖國醫(yī)學(xué)的“皮痹”、“血痹”。

朱良春硬皮病驗方(朱良春主任醫(yī)師)...1033

【組成】仙靈脾15克,全當(dāng)歸10克,川芎10克,生黃芪20克,生白術(shù)30克,蜂房10克,烏梢蛇10克,雞血藤30克,地鱉蟲10克,赤白芍各10克,制首烏15克,甘草6克。

【功效】溫陽益氣,調(diào)和營衛(wèi),健脾充肌。

【主治】硬皮病。

【加減】病早期有熱毒淤滯之象者加白花蛇草、虎杖、二花、威靈仙;晚期出現(xiàn)肝腎陰虛,去溫陽之品,加用杞果,生地、女貞子、黃精、鱉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注意】起病后,長期服六味地黃丸、歸脾丸,防寒保暖,少下冷水,不用堿性肥皂洗手,不吸煙。

伸筋草洗方(趙炳南教授)...1034

【組成】伸筋草50克,透骨草15克,祁艾50克,劉寄奴15克,桑枝30克,官桂15克,蘇木9克,穿山甲15克,紅花9克。

【功效】活血通絡(luò),溫經(jīng)軟堅。

【主治】硬度病,象皮腫,下肢靜脈曲張等。

【制法】將上藥碾碎,裝成布袋內(nèi),用桑枝架水鍋上蒸后用,或煮水浸泡后用。

【用法】蒸后熱溻或浸泡,隔日1次。

【注意】急性炎癥及破潰成瘡者勿用。

鳥頭桂枝治硬皮病(蘆祥之名中醫(yī))...1034

【組成】制川草烏、桂枝各9克,羌獨活各4.5克,秦艽、炒防風(fēng)各6克,漢防己9克,伸筋草、連翹各12克,白芥子1.5克,生黃芪12克,全當(dāng)歸、桑寄生、川牛膝、元參各9克。

【主治】硬皮病。

【加減】雷諾氏癥明顯者減元參,加附子、丹參、澤蘭、漏蘆;肌肉關(guān)節(jié)酸痛麻木者加澤蘭、丹參、白薇、貫眾;咳嗽加麻黃,前胡、桔梗;尿蛋白陽性者加白術(shù),黑料豆、玉米須;肝臟損害者加黃芩、香附、丹皮。

【用法】水煎服。

溫經(jīng)方(顧伯華主任醫(yī)師)...1035

【組成】凈麻黃9克,大熟地18克,川桂枝9克,紅花9克,全當(dāng)歸9克,仙靈脾15克,肉蓯蓉15克,鎖陽15克,補骨脂15克,拔葜30克,生甘草9克,外用川楝子60克,花椒20克,食鹽炒后布包,趁熱時熨。

【功效】溫經(jīng)散寒,補腎陽,和營衛(wèi),開腠理。

【主治】硬皮病。

【用法】水煎服。

化淤滋陰湯(姜春華教授)...1035

【組成】生熟地各12克,玄參9克,天花粉9克,赤白芍各9克,首烏12克,雞血藤12克,當(dāng)歸9克,丹皮9克,丹參12克,蘇木9克,炙桂枝6克,姜黃9克,炙鱉甲12克,功勞葉12克,制川草烏各9克,益母草12克。

【功效】活血祛淤,滋陰養(yǎng)營。

【主治】硬皮病。

【用法】水煎服。

神經(jīng)性皮炎...1035

  神經(jīng)性皮炎是一種皮膚神經(jīng)功能障礙性皮膚病。皮損呈苔蘚樣變,不傾向濕潤化和陣發(fā)性劇癢是本病的特點,分局限性和播散性兩種。與祖國醫(yī)學(xué)的“牛皮癬”、“攝領(lǐng)瘡”相類似。

搽綠藥粉(趙炳南教授)...1036

【組成】硼砂90克,自然銅30克。

【功效】殺蟲止癢。

【主治】神經(jīng)性皮炎及角化過度類皮損。

【用法】外搽患處。

【注意】潰瘍瘡面勿用。

癬證熏洗方(趙炳南教授)...1036

【組成】蒼術(shù)、黃桕、苦參、防風(fēng)各9克,大楓子、白蘚皮各30克,松香、鶴虱草各12克,五倍子15克。

【功效】除濕祛風(fēng),殺蟲止癢。

【主治】神經(jīng)性皮炎,慢性濕疹,皮膚淀粉樣變,皮膚瘙癢癥。

【用法】共碾粗粉,用較厚草紙卷藥末成紙卷,燃煙熏皮損上,每日1~2次,每次半小時,溫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

【注意】臨床上往往開始見效快,后較慢,勿間斷,堅持使用才能有效。皮損較大而且粗糙變厚者,熏療時應(yīng)濃煙,溫度宜高,但也不能過高,以免燒傷。熏完后,往往有一層濁脂不要擦掉,保持越長越好。

斑蝥醋浸劑(趙炳南教授)...1036

【組成】全蟲16個,斑蝥12個,皮硝12克,烏梅肉30克,米醋1斤。

【功效】殺蟲止癢。

【主治】神經(jīng)性皮炎,皮膚瘙癢癥。

【制法】將上藥入醋中,浸泡七晝夜,過濾備用。

【用法】涂患處。

【注意】皮膚有損傷者勿用。

皮癬湯(朱仁康教授)...1036

【組成】生地30克,當(dāng)歸9克,赤芍9克,黃芩9克,苦參9克,蒼耳子9克,白蘚皮9克,地膚子9克,生甘草6克。

【功效】涼血潤燥,祛風(fēng)止癢。

【主治】泛發(fā)性神經(jīng)性皮炎,皮膚瘙癢癥,丘疹性濕疹。

【用法】水煎服。

風(fēng)癬湯(朱仁康教授)...1037

【組成】生地30克,元參12克,丹參15克,當(dāng)歸9克,白芍9克,茜草9克,紅花9克,黃芩9克,苦參9克,蒼耳子9克,白蘚皮9克,地膚子9克,生甘草9克。

【功效】養(yǎng)血和營,消風(fēng)止癢。

【主治】泛發(fā)性神經(jīng)性皮炎,皮膚瘙癢癥。

【用法】水煎服。

五倍子膏(朱仁康教授)...1037

【組成】五倍子末310克,黃柏末90克,輕粉60克。

【功效】薄膚止癢。

【主治】神經(jīng)性皮炎,慢性陰囊濕疹。

【制法】先將輕粉研細末,然后與五倍子末、黃柏末同研調(diào)和。另用凡士林約280克,麻油180毫升,調(diào)成適當(dāng)稠度濁膏。

【用法】涂患處,1日1~2次。

皮癬膏(朱仁康教授)...1037

【組成】黃柏、白芷、輕粉各25克,煅石膏、蛤粉、五倍子各30克,硫黃、雄黃、銅綠、章丹各15克,枯礬、膽礬各6克。

【功效】潤肌止癢。

【主治】神經(jīng)性皮炎、脂溢性皮炎。

【制法】以上各藥均取凈末,研和極勻,加凡士林5000克,調(diào)和成膏。

【用法】外擦患處,每日1~2次。

瘙癢外治方(沈楚翹主任醫(yī)師)...1038

【組成】臭梧桐30克,野菊花15克,豨薟草30克,蛇床子30克。

【功效】祛風(fēng)止癢。

【主治】神經(jīng)性皮炎,慢性濕疹,瘙癢性皮膚病。

【用法】清水浸泡后,煎煮30分鐘,濾出藥液候溫外用。以毛巾浸入溫?zé)岬乃幰褐?,趁熱濕敷,揩洗,每?~3次。

首烏飲(唐肅主任醫(yī)師)...1038

【組成】首烏20克,生地20克,玄參10克,麥冬10克,丹皮10克,地骨皮10克,白蒺藜10克,白蘚皮10克,紫草6克,蟬蛻3克,僵蠶8克,蛇床子10克,地膚子10克,紅花3克,甘草2克。

【主治】多種皮膚病,如神經(jīng)性皮炎,過敏性皮炎,蕁麻疹,膿皰瘡,急慢性濕疹,銀屑病等。

【加減】化膿加銀花、連翹;滲水加苦參,澤瀉;風(fēng)疹加荊芥,防風(fēn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解】前賢云:“治風(fēng)先治血,血活風(fēng)自除”,“治風(fēng)先治熱,熱除風(fēng)自滅”。首烏、生地養(yǎng)陰涼血;丹皮、地骨皮一清血分之熱,一除肺(氣分)之熱,因肺主皮毛,二藥合用能使血分及肌表之熱俱解、玄參、麥冬解毒養(yǎng)陰。白蒺藜、白蘚皮祛風(fēng)止癢;地膚子、蛇床子祛風(fēng)殺蟲,利濕止癢;紅花和血活血;紫草涼血且體輕上浮以祛皮膚之熱,蟬蛻、僵蠶熄風(fēng)止癢;甘草調(diào)和諸藥。

毛囊炎...1038

  毛囊炎為化膿性球菌侵入毛囊所致的毛囊或毛囊周圍的炎癥,多發(fā)生于后枕部、臀部。與祖國醫(yī)學(xué)的“發(fā)際瘡”、“坐板瘡”相似。

消炎方(朱仁康教授)...1039

【組成】黃連6克,黃芩9克,丹皮9克,赤芍9克,蚤休9克,銀花9克,連翹9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

【主治】毛囊炎,膿皰瘡,癤腫,丹毒,腳氣感染等。

【用法】水煎服。

發(fā)際散(朱仁康教授)...1039

【組成】五倍子末310克,雄黃末30克,枯礬末30克。

【功效】滅菌止癢,收濕化毒。

【主治】毛囊炎,膿皰瘡,濕疹感染等。

【用法】先將雄黃及枯礬研細,后加五倍子末研和。毛囊炎用香油或醋調(diào)敷瘡上。

四黃散(朱仁康教授)...1039

【組成】大黃末15克,黃柏末15克,雄黃末15克,硫黃末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

【主治】毛囊炎,癤腫,膿皰瘡。

【用法】以上共為細末。麻油調(diào)搽。

毛瘡洗方(朱仁康教授)...1039

【組成】蒼耳子60克,雄黃15克,明礬30克。

【功效】滅菌解毒。

【主治】毛囊炎。

【用法】每日1劑,煎水半盆,用毛巾沾水,反復(fù)洗患處,每次洗15分鐘,1日洗4~5次,洗時略加溫,洗前剪平頭發(fā)。

敗醬草膏(趙炳南教授)...1040

【組成】鮮敗醬草(洗凈)5000克。

【功效】解毒清熱,除濕消腫。

【主治】毛囊炎、癤等化膿性皮膚病。

【用法】將凈水40千克,煮敗醬草5千克,煎至3小時后過濾,再煎煮濃縮成膏1500克,加蜜等量貯存?zhèn)溆茫看?克,日服2次。

銀醬湯(趙炳南教授)...1040

【組成】金銀花15克,公英15克,敗醬草30克,黃芩9克,生薏米15克,澤瀉9克,赤芍9克,苦參9克,歸尾9克。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

【主治】癤病與多發(fā)性毛囊炎。

【用法】水煎服。

黃連軟膏(趙炳南教授)...1040

【組成】黃連面30克,凡土林270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多發(fā)性毛囊炎,黃水瘡,帶狀皰疹,單純性皰疹等。

【用法】上藥混勻成膏,外涂患處。

【注意】凡陰瘡瘺管禁用。

酒皶鼻...1040

  酒皶鼻多見于中年人,好發(fā)于顏面中部,損害特征為皮膚潮紅,伴發(fā)丘疹膿瘡及毛細血管擴張。祖國醫(yī)學(xué)早有該病的記載。

朱氏涼血清肺飲(朱仁康教授)...1040

【組成】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黃芩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桑白皮9克,杷葉9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肺胃經(jīng)熱。

【主治】酒皶鼻。

【用法】水煎服。

去斑膏(朱仁康教授)...1041

【組成】密陀僧20克,杏仁10克,輕粉5克。

【主治】酒皶鼻。

【用法】研細如泥,外用香油調(diào)搽。

【注意】用藥期間禁油膩辛辣肥甘厚味之物,尤其飲酒最為忌諱。

酒皶鼻擦劑(朱仁康教授)...1041

【組成】輕粉6克,杏仁12克,硫黃12克。

【主治】酒皶鼻,痤瘡。

【用法】先將輕粉研細,加杏仁同研,最后加硫黃同研和。用手指洗凈,蘸藥磨擦患處。

顧氏涼血清肺飲(顧伯華教授)...1041

【組成】生地15克,元參12克,川石斛12克,生石膏30克,寒水石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桑白皮12克,黃芩9克,生山楂15克,虎杖15克,生甘草3克,制大黃9克。

【主治】酒皶鼻,脂溢性皮炎,痤瘡。

【用法】上藥水泡30分鐘,水煎30分鐘,每劑煎2次,和勻分2次服。每日1劑,2周為1療程,可連用3~4療程。

【注意】忌辛辣油膩甜食,多食蔬萊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二白散(趙炳南教授)...1041

【組成】白石脂30克,白蘞30克,杏仁30克。

【功效】祛濕化淤散風(fēng)。

【主治】酒皶鼻,痤瘡。

【用法】用雞蛋清調(diào)藥外用。

【注意】慎勿入目。

銀粉膏(夏洪生名中醫(yī))...1042

【組成】大麻子50克,大楓子50克,輕粉5克,紅粉5直。

【主治】酒皶鼻。

【用法】將前二味藥取仁搗碎,再將后二味藥摻于之內(nèi)攪拌勻后,每丸7~8克,用四層沙布包1丸,擠出油后,輕輕擦于患處,每晚1次,擠出的油全部擦盡,第2次用時可以再擠油(1丸可擦3~4次);輕者兩丸即愈。

【注意】治療期間禁食用辛辣之品。

治酒皶鼻方(龔志賢研究員)...1042

【組成】大楓子30克,火麻仁30克,木鱉子22克,核仁30克,水銀30克,樟腦22克。

【功效】祛風(fēng)解毒,燥濕殺蟲。

【主治】酒皶鼻。

【用法】將前三味藥共研細末,入樟腦調(diào)勻,再入核桃仁共搗如泥,然后慢慢加水銀研磨調(diào)勻即可,研時酌加蒸餾永,每日早晚各擦1次,每次取蠶豆大小藥膏,用紗布包裹揉擦鼻部,擦?xí)r不可用力過大,否則效果相反。

酒皶鼻秘方(李德全名中醫(yī))...1042

【組成】硫黃9克,水銀6克,輕粉6克,木鱉子(去皮)1個,枯礬3克,桃仁(去皮)7個,豬脂油15克,紅麻子7個。

【制法】共為細末,合豬油,紅麻子共調(diào)成膏備用。

【用法】用麻布包好,時時擦患處,一日數(shù)次,以愈為度。

【組成】楓子肉、蛇床子、枯礬各15克,銅綠3克,水銀9克。

【制法】上藥用生豬油適量搗成膏。

【用法】擦涂患處。

黃褐斑...1043

  黃褐斑俗稱肝斑、妊娠斑。一般多發(fā)生在面部,故又稱面部色斑。本病呈對稱性淡褶色至深褐色斑,形狀及大小不定,無自覺癥狀,邊境明顯。與祖國醫(yī)學(xué)的“面塵”、“黧黑斑”、“黧黑[黑干][黑曾]”相似。

劉氏消斑方(劉奉五教授)...1043

【組成】柴胡6克,當(dāng)歸9克,赤芍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木香6克,枳殼9克,丹參9克,川芎6克,益母草15克,澤蘭9克,牛膝15克,炙甘草6克。

【功效】理氣活血消斑。

【主治】面部黃褐斑。

【加減】兼見蘊濕者加瞿麥、澤瀉、木通;若體虛氣滯血淤兼有蘊熱者加卷柏;若屬風(fēng)邪客于肌膚,局部氣血失和者,加用荊芥穗、羌活、白芷、藁本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消斑美容湯(陳樹森教授)...1043

【組成】當(dāng)歸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生熟地各15克,白芷10克,女貞子15克,紫草10克。

【功效】養(yǎng)血活血,涼血消斑。

【主治】婦女面部黃褐斑。

【用法】每日1劑,煎2次和勻,早晚分服,連服1~2個月。

【注意】多吃水果蔬萊,忌烈日曝曬,避免七情刺激。

去斑膏(朱仁康教授)...1044

【組成】大楓子仁、杏仁、核桃仁、紅粉*樟腦各30克。

【功效】潤肌消斑。

【主治】黃褐斑,粉刺,酒皶鼻。

【用法】先將三仁同搗極細,再加紅粉,樟腦,一同研細如泥,如太干加麻油少許調(diào)勻即成。每日揉擦1次(先涂小片,觀察有無過敏反應(yīng))。

紫草洗方(趙炳南教授)...1044

【組成】紫草30克,茜草15克,白芷15克,赤芍15克,蘇木15克,南紅花15克,厚樸15克,絲瓜絡(luò)15克,木通15克。

【功效】行氣活血,化淤消斑。

【主治】肝斑(黧黑[黑干][黑曾]),中毒性黑皮病及面部繼發(fā)性色素沉著。

【用法】加水4~5斤,煮沸15~20分鐘。溻洗溫敷。

粉刺...1044

  粉刺是指在顏面、胸背等處發(fā)生炎證性丘疹,擠之有米粒碎樣白色粉質(zhì),又名肺風(fēng)粉刺,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稱為痤瘡。

清熱涼血方(肖廷令教授)...1044

【組成】桑皮25克,當(dāng)歸15克,生地15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黃芩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茜草10克。

【功效】清熱涼血,化淤行滯。

【主治】肺風(fēng)粉刺。

【加減】皮損出現(xiàn)紅腫疼痛加雙花25~5克,連翹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枇杷葉20克,皮膚油脂過多,皮疹滲出去加茯苓15克,如形成囊性結(jié)節(jié)時選加夏枯草15克,陳皮15克,丹參15克;便秘加大黃10~15克,

【用法】水煎早晚各服1次。

丹紫黃白湯(陳樹森教授)...1045

【組成】丹參20克,紫草10克,制大黃9克,白花蛇舌草20克,神曲15克。

【主治】青年男女顏面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發(fā)達部位痊瘡或伴發(fā)丘疹,膿瘡者。

【加減】膿瘡嚴(yán)重者加野菊花15克,連翹15克,黃芪20克;癢者加蟬衣。

【用法】每天1劑,煎2遍和勻,早晚分服。

【注意】不能用手?jǐn)D壓損害,預(yù)防感染保持皮膚清潔,常用溫水香皂洗臉,以除去油垢,少吃脂肪和糖類,忌煙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萊,糾正便秘。

二白散(趙炳南教授)...1045

【組成】白石脂30克,白蘞30克,苦杏仁30克。

【功效】祛濕散風(fēng)化淤。

【主治】痤瘡(肺風(fēng)粉刺),酒皶鼻。

【用法】輾粉,用雞蛋清調(diào)藥外用。

側(cè)柏葉湯(樂德行主任醫(yī)師)...1045

【組成】側(cè)柏葉12克,山梔10克,黃芩10克,赤芍15克,丹皮10克,紫草10克,生山楂30克,枳實15克,云苓12克,生薏仁30克,生大黃6克。

【功效】清熱,瀉火,涼血,利濕,祛脂。

【主治】面部痤瘡,脂溢性皮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解】側(cè)柏葉能涼血止血,外用可治脂溢性皮炎。內(nèi)服對痤瘡、脂溢性皮炎亦有效;配伍赤芍、丹皮、紫草涼血作用更佳;山梔、黃芩靖熱燥濕;山楂、枳實可消導(dǎo)祛脂;云苓、生薏苡仁利濕,大黃瀉熱通下。全方有清熱,瀉火、涼血、利濕、祛脂作用。

魚鱗病...1046

  魚鱗病是常見的一種先天性角化病,對稱的發(fā)生于四肢伸側(cè),皮膚干燥,粗糙,形似魚鱗狀無自覺癥,夏輕冬重。與祖國醫(yī)學(xué)的“蛇身”、“蛇皮”、“蛇胎”相類似。

潤膚丸(趙炳南教授)...1046

【組成】桃仁30克,紅花30克,熟地30克,獨活30克,防風(fēng)30克,防已30克,粉丹皮45克,川芎45克,全當(dāng)歸45克,羌活60克,生地60克,白蘚皮60克。

【功效】活血潤膚,散風(fēng)止癢。

【主治】魚鱗病,牛皮癬,松皮癬,鵝掌風(fēng)等。

【用法】共為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次3~6克,每日2次。

子油熏洗方(趙炳南教授)...1046

【組成】大楓子、地膚子、蓖麻子、蛇床子、祁艾各30克,蘇子、苦杏仁各15克,銀杏、苦參各12克。

【功效】軟堅潤膚,殺蟲止癢。

【主治】魚鱗病,牛皮癬,皮膚淀粉樣變。

【用法】共碾粗粉,用較厚草紙卷藥末成紙卷,燃煙熏皮損處,每日1~2次,每次半小時,溫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

黃芪膏(趙炳南教授)...1046

【組成】黃芪5000克。

【功效】補中益氣,托里生肌。

【主治】魚鱗病。

【用法】將黃芪加水15公斤,煎煮6~7小時,過濾取汁,再煎煮濃縮成膏,加入等量蜂蜜,混勻貯存?zhèn)溆?。每?匙,每日2次,開水沖服。

柏葉洗方(朱仁康教授)...1047

【組成】側(cè)柏葉120克,蘇葉120克,蒺藜秧240克。

【功效】清熱,潤膚,止癢。

【主治】魚鱗病,牛皮癬,及其它皮膚干燥脫屑類皮膚病。

【用法】共碾成細末,裝布袋內(nèi),用水2.5~3公斤煮沸30分鐘。用軟毛巾蘸湯溻洗,或溻后加熱水浸浴。

蒼術(shù)膏(朱仁康教授)...1047

【組成】蒼術(shù)1000克,當(dāng)歸90克,白蘚皮60克。

【功效】養(yǎng)血潤燥。

【主治】魚鱗病。

【用法】上藥加水連熬3次,取汁,慢火煎成濃膏,加蜂蜜250克,調(diào)和成膏。每次1匙,每日2次,開水沖服。

瘢痕疙瘩...1047

  瘢痕疙瘩多發(fā)生于皮膚外傷后,是由于結(jié)締組織大量增生所致,為一種良性腫瘤。其特點為在皮損處,高出皮膚,表面光滑,形狀大小不定觸之較硬,顏色淺紅或與皮色相似,一般無自覺癥狀.與祖國醫(yī)學(xué)的“肉龜瘡”相類似.認為多由皮損處余毒來凈,復(fù)受外邪侵入肌膚,致使?jié)駸岵Y(jié),血淤凝滯而成。

獨角蓮膏(朱仁康教授)...1047

【組成】(1)獨角蓮、皂角刺、白芷、防風(fēng)、連翹、銀花、生南星、刺猬皮、山甲片、當(dāng)歸、海桐皮、蘇木、海帶、火麻仁、豨薟草各45克,干蟾3個(2)乳香、沒藥各35克,血余45克。

【功效】提膿拔毒,消腫軟堅。

【主治】癤腫、毛囊炎(用小號膏藥)、瘢痕疙瘩、神經(jīng)性皮炎(用大號厚膏)。

【制法】用麻油6000毫升入大鍋內(nèi),加入(1)部分各藥,熬枯去渣,再用強火熬至滴水成珠,離火,投入章丹(冬天約2500克,夏天約3000克)用鐵棒急調(diào),油漸變成黑色,最后將冷凝時加入(2)藥末,調(diào)和成膏。

【用法】用厚紙攤成大、中、小三號,厚薄不同的膏藥,用時烘烊貼患處。

黑布藥膏(趙炳南教授)...1048

【組成】老黑醋2500克,五倍子875克,金頭蜈蚣10條,蜂蜜180克,梅花冰片3克。

【功效】破淤軟堅。

【主治】瘢痕疙瘩,癤、癰、毛囊炎初期,乳頭狀皮炎。

【制法】砂鍋盛黑醋火上熬開30分鐘,加入蜂蜜再熬至沸騰狀,用鐵篩將五倍子粉慢慢撒入,邊撒邊按同一方向攪拌,撒完后即改用文火熬成膏狀離火;再兌入蜈蚣粉和梅花冰片攪勻即成。

【用法】外涂此藥需2~3毫米厚(不要用金屬器械涂藥),用黑布或厚布蓋上,換藥前清潔皮膚,兩三天換藥1次。

五靈脂丸(趙炳南教授)...1048

【組成】五靈脂1500克。

【功效】活血破淤,軟堅化滯。

【主治】瘢痕疙瘩。

【用法】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3克,每次半丸至一丸半,日2次,溫開水進下。

【注意】體虛及胃腸功能障礙者減量或慎服。

化堅油(趙炳南教授)...1049

【組成】透骨草3克,伸筋草7.5克,茜草6克,木通7.5克,松節(jié)4.5克,紫草根7.5克,地榆6克,昆布6克,劉寄奴3克,香油36克。

【功效】活血化淤,通絡(luò)軟堅。

【主治】燙傷后大面積增生性瘢痕,紅斑落屑角化性皮膚。

【用法】油浸群藥二晝夜,用文火將藥炸成焦黃色,去渣備用,用時微加溫,直接涂于皮損處。

化瘢方(何宗德主任醫(yī)師)...1049

【組成】香附9克,柴胡9克,川芎9克,熟地12克,當(dāng)歸12克,赤芍9克,穿山甲9克,夏枯草15克,梨樹根45克。

【功效】調(diào)和營衛(wèi),舒暢氣血。

【主治】瘢痕疙瘩,食道粘連,食道憩室。

【加減】氣虛乏力者,選加黨參12克,白術(shù)9克,茯苓9克;痰多者,加川貝9克,杏仁9克,海蛤殼12克;口咽干,粘膜紅燥者,加玄參9克,生地12克,黃芩9克,土牛膝根12克;大便秘結(jié)者,加玄明粉沖服9克,或酒炒大黃6克,

【用法】先將穿山甲,梨樹根用清水浸泡30分鐘,再入余藥,煎熬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食道粘連者可日服3~5次。

凍瘡...1050

  凍瘡是由于受寒冷刺激引起局部血管痙攣,淤血而致。好發(fā)于手,足及面部。皮損初起為局限性充血,繼而腫脹,嚴(yán)重時可生水皰,皰破后形成潰瘍,愈后可有色素沉著。祖國醫(yī)學(xué)亦稱“凍瘡”。

凍瘡膏(房芝萱教授祖?zhèn)髅胤?...1050

【組成】肉桂15克,紫草15克,木香3克,熟地15克,黃柏30克,炒蒼術(shù)30克。

【功效】散寒止痛,活血生肌,祛濕收口。

【主治】凍瘡。

【用法】共為細末,用適量凡土林調(diào)成軟膏。外敷。

偏方大全系列方(李德全名中醫(yī))...1050

方1:

【組成】麻雀腦。

【功效】活血回陽。

【主治】凍瘡。

【用法】將麻雀腦取出,去筋膜,調(diào)成膏,每日涂敷患處1次。

方2:

【組成】老絲瓜,豬油。

【功效】活血,消腫。

【主治】手足凍瘡。

【用法】將老絲瓜燒炭棒性,和豬油調(diào)涂患處。

方3:

【組成】活蟹1只,蜂房適量。

【功效】清熱解毒,療瘍排膿。

【主治】凍瘡潰爛不收。

【用法】活蟹燒炭存性,研成細末,以蜂房調(diào)勻涂于患處。

巫龍骨(王樹臣主任醫(yī)師)...1050

【組成】豬脂膏310克,制松香62克,黃蠟62克,黃丹124克,鉛粉62克,樟腦62克,冰片15克。

【功效】解毒排膿,消腫止痛,去腐生肌。

【主治】各種癰瘡潰瘍,外傷感染潰瘍,凍瘡潰瘍。

【制法】先將豬脂膏、制松香、黃蠟放入鐵鍋內(nèi),文火熬化,然后再入黃丹,攪勻,用武火熬煉。待鍋內(nèi)藥汁起泡,紅色轉(zhuǎn)烏色后去火。再將樟腦,冰片研細,均勻撒入鍋內(nèi),稍冷后加入鉛粉攪拌,冷后成膏,瓷缸貯藏待用。

【用法】將適量的巫龍膏薄薄地均勻抹在紗方或棉墊上,貼敷患處。1日1換,或隔日換。

腋臭...1051

  腋臭又稱狐臭,是由于大汗腺分泌物與細菌分解而產(chǎn)生的臭味。多見于青壯年,具有遺傳性,好發(fā)于腋窩,乳暈、臍部、會陰等處,以腋窩最為常見。與祖國醫(yī)學(xué)的“狐臭”、“體氣”、“狐氣”相似。

腋臭擦劑(朱仁康教授)...1051

【組成】密陀僧末15克,紅粉9克。

【主治】狐臭癥。

【用法】研細末。用指頭蘸藥擦于腋下。

復(fù)方陀僧散(陳樹森教授)...1051

【組成】密陀僧30克,冰片6克,枯礬30克。

【主治】腋臭。

【加減】汗出較多者加五倍子20克,同研。

【用法】研極細末,用有色玻璃瓶收藏。每日2~3次,先用水洗凈腋窩,擦干,將藥粉涂局部揉撩片刻。

腋臭秘方(李德新名老中醫(yī))...1052

【組成】紫丁香1克,三仙丹1克,冰片1克,石膏2克,滑石粉1克,明礬1.5克。

【主治】腋臭。

【用法】研細末混合拌勻即成。早晚用肥皂水洗患處,敷上藥末,如汗腋過多,可制一紗布袋裝藥粉。

腋臭散(趙炳南教授)...1052

【組成】密陀僧240克,枯礬60克。

【功效】斂汗,除臭。

【主治】腋臭,手腳多汗。

【用法】碾粉治療腋臭用藥粉干撲兩腋下,每日1次;或用熱馬鈴薯塊、甘薯塊去皮后蘸藥挾于腋下,變涼為度,此法每周2次。手腳多汗以藥粉搓搽。

干葛洗方(趙炳南教授)...1052

【組成】干葛120克,明礬15克。

【功效】去濕收斂止汗。

【主治】手足多汗癥及腋部多汗癥。

【用法】加水1000~1500克,煮沸15~20分鐘,待稍溫后浸泡手足。

手足皸裂...1052

  本病是冬季常見的一種皮膚病,由于經(jīng)常受機械性或化學(xué)刺激,致使皮膚彈性減低而發(fā)生爆裂。與祖國醫(yī)學(xué)的“手足皸裂”、“皸裂瘡口”相類似。

玉黃膏(朱仁康教授)...1052

【組成】當(dāng)歸30克,白芷9克,姜黃90克,甘草30克,輕粉6克,冰片6克,蜂白蠟90~125克。

【功效】潤肌止癢。

【主治】手足皮膚皸裂。

【制法】先將前四味藥浸泡在麻油內(nèi)三天,然后爐火上熬至枯黃,離火去渣,加入輕粉、冰片(預(yù)先研碎)、最后加蜂白蠟溶化(夏加125克,冬加90克),調(diào)攪成膏。

【用法】常與他藥配含治皮膚病。

利膚膏(朱仁康教授)...1053

【組成】雄黃、枯礬、松香各125克。

【功效】收濕止癢。

【主治】手背慢性濕疹。

【用法】研成細末,用麻油調(diào)成油膏。外搽皮損上。

紅油膏(朱仁康教授)...1053

【組成】紅倍250克,棉子油2500毫升,黃蠟250~500克。

【功效】潤膚止癢。

【主治】手足皸裂,手癢,銀屑病。

【制法】先將紅倍搗成細粒,與棉子油同放入大銅鍋內(nèi),置煤球爐或炭火上,蒸至紅倍呈橘黃色,離火待冷,取出藥渣,再加溫放入黃蠟(冬用250克,夏用500克)溶化,離火調(diào)成膏。

【用法】薄薄涂上一層,使用時先試涂一小片,觀察有無過敏反應(yīng),如有反應(yīng)即停用,大面積銀屑病勿用。

【注意】制藥時在廣墻露天操作,因紅倍有毒,熬時有毒氣,讓遠離,并注意油熱度過高時,易燃,嚴(yán)防著火。

雞眼...1053

  雞眼是一種局限性圓錐狀角質(zhì)增生物,尖端深入皮內(nèi),基底露于表面,呈圓形,似雞眼故有其名。與祖國醫(yī)學(xué)的“肉刺”,“雞眼”相類似。

水晶膏(朱仁康教授)...1053

【組成】糯米100克,15%苛性鉀液250毫升。

【功效】腐蝕。

【主治】雞眼,尋常疣。

【用法】用糯米泡入上液,隔24小時后搗成透明藥膏。用膠布挖孔套在患處,保護皮膚,露出雞眼或疣后,直接涂藥,再蓋膠布固定,3日換藥1次,脫落為止。

千金散(朱仁康教授)...1054

【組成】乳番、沒藥、輕粉、朱砂、白倍、赤石脂、五倍子、醋制蛇含石、雄黃各15克。

【功效】腐蝕惡肉。

【主治】雞眼,尋常疣。

【用法】以上各藥共碾細末,裝瓶備用。用藥末冷開水調(diào)涂患處,外用紗布、膠布固定,3天換1次。

熊氏驗方(熊寥笙教授)...1054

【組成】綠殼鴨蛋1枚,硫黃0.6克。

【主治】雞眼,扁平疣。

【用法】將鴨蛋打一小孔,加入硫黃內(nèi),攪拌均勻,放在鍋內(nèi)蒸熟后服,連服5~7枚顯效。

蛋黃糕(龔志賢研究員)...1054

【組成】綠殼鴨蛋1枚,硫磺0.6克。

【功效】清肺助陽。

【主治】雞眼,扁平疣。

【用法】將鴨蛋打一小孔,加硫磺于內(nèi),攪拌均勻,放在飯鍋上蒸熟后服,連服5~7枚見效。

麻風(fēng)...1054

  麻風(fēng),是由麻風(fēng)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皮膚?。汕址钙つw、粘膜、神經(jīng)及淋巴結(jié),亦可侵犯骨骼及內(nèi)臟等器官,晚期??梢鹬w殘廢和畸形,喪失勞動力。相當(dāng)于祖國醫(yī)學(xué)的“大麻風(fēng)”、“大風(fēng)病”,“癘風(fēng)”等。

丁氏麻風(fēng)方(丁甘仁名中醫(yī))...1055

【組成】凈蟬衣2.4克,粉丹皮6克,紫丹參6克,京赤芍6克,黑荊芥3克,紅花2.4克,茯苓皮12克,通草2.4克,苦參4.5克,六一散9克,全當(dāng)歸6克,白蘚皮4.5克,黑芝麻9克。

【功效】消鳳解毒。

【主治】麻風(fēng)。

【用法】水煎服。

蜈蚣油(張贊臣教授)...1055

【組成】蜈蚣10條,雄黃末9克。

【功效】去痂止癢。

【主治】麻風(fēng)初起,癬瘡,皮膚粗厚或脫皮等。

【用法】先將蜈蚣卷入摻有雄黃的火紙內(nèi),蘸香油后取出,放在火上燃燒,把滴下之油盛在碗中即可。將油涂于患處。

段氏方(段洪光名中醫(yī))...1055

【組成】蟬蛻,銀花,連翹,山甲,大黃,防風(fēng),云苓,木通,滑石,甘草。

【主治】麻風(fēng)。

【用法】水煎服。

皮膚瘙癢...1055

  皮膚瘙癢癥是一種自覺瘙癢而無原發(fā)損害的皮膚病,由于不斷搔抓,常有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及苔蘚樣變化等繼發(fā)損害。與祖國醫(yī)學(xué)的“癢風(fēng)”相類似。

斬癢丸(趙炳南教授)...1055

【組成】人參240克,白蒺藜60克,苦參500克(以酒漿,姜汁各浸泡一日,晾干)僵蠶45克,石南枝60克,沒藥60克,乳香(去油)60克,紅花60克,玳瑁120克,甘草15克。

【功效】益氣活血,除濕止癢。

【主治】皮膚瘙癢癥,慢性濕疹。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次30~60粒,每日1~2次,黃酒或溫開水送下。

【注意】孕婦慎用。

百部洗方(趙炳南教授)...1056

【組成】百部120克,苦參120克,蛇床子60克,雄黃15克,狼毒75克。

【功效】疏風(fēng)止癢,祛濕殺蟲。

【主治】皮膚瘙癢癥,神經(jīng)性皮炎,陰囊濕疹,蕁麻疹等。

【用法】共碾粗末,裝紗布袋內(nèi),用水3000克,左右煮沸30分鐘。用軟毛巾溻洗,或溻洗后再加熱水浸浴。

【注意】有抓破瘡面慎用。

止癢藥粉(趙炳南教授)...1056

【組成】老松香30克,官粉30克,枯礬30克,輕粉16克,冰片6克,密陀僧15克,爐甘石30克。

【主治】皮膚瘙癢,濕疹,神經(jīng)性皮炎。

【用法】共研粉末,裝入布袋外撲皮損或用油調(diào)外敷,也可配成5~20%軟膏外用。

【注意】本藥有一定刺激性,對于急性炎癥性皮膚病,粘膜病損慎用;對于汞劑過敏者禁用。

止癢熄風(fēng)方(朱仁康教授)...1056

【組成】生地30克,元參9克,當(dāng)歸9克,丹參9克,馬勃9克,煅龍、牡各9克,炙甘草6克。

【功效】養(yǎng)血潤燥,熄風(fēng)止癢。

【主治】皮瘙癢癥,陰囊瘙癢癥。女陰瘙癢癥等。

【用法】水煎服。

養(yǎng)血熄風(fēng)方(朱仁康教授)...1057

【組成】黃芪15克,當(dāng)歸9克,白芍9克,川芎6克紅花9克,元參9克,荊芥9克,馬勃9克,甘草6克。

【功效】養(yǎng)血潤燥,消風(fēng)止癢。

【主治】老年性皮膚瘙癢癥。

【用法】水煎服。

活血祛風(fēng)湯(朱仁康教授)...1057

【組成】歸尾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紅花9克,荊芥9克,蟬衣6克,馬勃9克,甘草6克。

【功效】活血祛淤,和營消風(fēng)。

【主治】皮膚瘙癢癥,慢性蕁麻疹。

【用法】水煎服。

三石水(朱仁康教授)...1057

【組成】爐甘石90克,滑石90克,赤石脂90克,冰片9克,甘油150毫升。

【功效】收濕止癢。

【主治】皮膚瘙癢癥。

【用法】以上各藥,研成細末,加入蒸餾水10000毫升中,最后加入甘油,配成藥水。用時搖動,然后用毛刷涂皮損上。

烏蛇驅(qū)風(fēng)湯(朱仁康教授)...1057

【組成】鳥蛇10克,蟬衣6克,荊芥10克,防風(fēng)10克,羌活10克,白芷8克,黃連5克,黃芩10克,銀花1O克,連翹1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搜風(fēng)清熱,解毒止癢。

【主治】皮膚瘙癢癥(血風(fēng)瘡),結(jié)節(jié)性癢疹(馬疥),慢性蕁麻疹,泛發(fā)性神經(jīng)性皮炎等頑固性、瘙癢性皮膚病。

【用法】先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祛風(fēng)止癢湯(陳樹森教授)...1058

【組成】蟬衣15克,徐長卿15克,生地15克,紅棗10枚。

【功效】養(yǎng)血潤燥。

【主治】老年性皮膚瘙癢癥,入夜尤甚,皮膚干躁脫屑等。

【加減】大便干燥或便秘加生首烏15~30克,

【用法】每日1劑,煎2次和勻,分2~3次服用。

潤膚止癢液(陳樹森教授)...1058

【組成】生甘草30克,蛇床子30克。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老年皮膚瘙癢。

【加減】皮膚干燥加甘油50毫升,冰片3克,

【用法】水煎2次和勻,去渣濃縮成200毫升,裝瓶備用。涂局部,每日2~3次。

頑癬止癢膏(張先五主任醫(yī)師)...1058

【組成】大楓子去皮凈肉100粒,生杏仁10克,樟腦6克,水銀3克,樟丹3克,官粉3克,冰片1.5克,輕粉3克。

【功效】清肝膽風(fēng)火,散肝經(jīng)蓄血。

【主治】頑癬奇癢。

【加減】同時要配合外用藥:芒硝50克,硼砂50克,開水500毫升溶化,以紗布透濕日夜持續(xù)外敷患部,以好為度。

【用法】將上藥共搗如泥和勻,以消毒紗布扎成球狀。每日擦患處1~2次,連擦數(shù)日可愈。用后洗手,切勿入口。

【注意】禁辛辣食物,孕婦慎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yī)治療?皮膚瘙癢癥、帶狀皰疹
癰瘍?朱仁康
陽證瘡瘍朱仁康 清熱除濕,消腫止痛。主治陽證瘡瘍。
治療疤痕疙瘩的偏方
這8種中成藥,醫(yī)生護士私下都在用,建議收藏 ,有備無患!
治療毛囊炎,中醫(yī)內(nèi)治8種驗方,方方對癥療效佳!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