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qū)里幾個媽媽帶著大概兩歲的孩子在小區(qū)里散步,大家開始討論媽媽經(jīng),媽媽們聊天肯定是三句話不離孩子,說著說著就說到孩子發(fā)脾氣的問題。
媽媽們聊天才發(fā)現(xiàn),不是只是自己家兩歲的孩子看發(fā)脾氣,自己的孩子還是很多同伴的,很多媽媽都是說孩子在這段時間特別容易發(fā)脾氣。
為什么呢?
在國外有個概念叫做terrible two。就像我們中國人講的“七八歲討狗嫌”。大概的意思就是“糟糕的兩歲”。糟糕,不止是孩子的脾氣糟糕,爸媽的心情也也很糟糕。
孩子到了2歲后走路不是問題了,甚至都開始小跑了。世界徹底從平面變成立體了,變得五顏六色,五彩斑斕。
會向家里人表現(xiàn)自己的意思但是有些比較深奧的東西又還不會表現(xiàn)出來。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了,卻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不是這樣的。
比如說孩子看到家長輕輕松松就可以打開一個瓶子,自己也想打開,卻不想怎么努力瓶子還是紋絲不動,孩子怒了,把瓶子一把摔在地下……
2歲寶寶情緒自控能力還比較差,特別是受挫折時自己就容易摔東西,發(fā)火。
孩子在2歲左右要學習很多東西 ,有些東西對于2歲的孩子來說還是比較難,所以孩子會經(jīng)歷失敗,自己不知道怎么面對,于是孩子就會有挫敗的感覺。挫敗感就會讓孩子想發(fā)泄。
小技巧:
1、轉移注意力法
比如說孩子玩積木沒玩成功發(fā)脾氣。我會說:啊,這個積木今天好像有點不開心,媽媽帶你去吃點東西先,一會跟你一起玩。
或者通過共情:
媽媽小時候也不會玩的,后來是用了這個方法就把積木堆起來了。讓孩子知道不是只有他失敗,媽媽小時候也一定經(jīng)歷過失敗,而且教孩子成功的方法。
2、冷處理
部分孩子無法通過轉移注意力來轉移情緒,家長也不要跟2歲的孩子講太多道理,或者責罵孩子。這樣反而會讓孩子更加變本加厲。
因為孩子非常聰明,他覺得這樣就可以吸收家長的注意,以后有什么事情就會用類似的方式來吸收家長的注意。
聰明的媽媽會把孩子放在安全的地方讓孩子自己發(fā)一會脾氣,一般過沒多久孩子就會慢慢的平靜下來,這時候再和孩子講道理效果會好很多。
3、不體罰
以前菁媽在青少年心理協(xié)會做過義工。遇到一個小男孩的個案,印象很深。
五歲的男孩阿義的父親是部位的軍官,對阿義的教育非常嚴格,一旦哪里做得不對就會打或者體罰,阿義已經(jīng)可以連續(xù)做三十個俯臥撐了,都是父親經(jīng)常體罰的功勞。
而阿義在幼兒園也變成了一個暴力的崇尚者,別人只要動他一下,或者搶他正在玩的玩具,阿義的硬拳頭就是馬上揮下來。老師也非常頭痛,請了幾次家長,而家長來了之后把阿義帶回去就是一頓體罰。而體罰后阿義受的氣又會在其他小朋友身上發(fā),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后來我們和阿義的家長進行了多次的溝通,告訴家長孩子這些暴力的行為都是和家長習得的。家長慢慢的不再體罰阿義,而阿義也慢慢的聽得進老師的話,和同學也慢慢可以比較和平的相處了。
4、暴力行為馬上處理
2歲的孩子牙齒發(fā)育得比較好了,當孩子想要一個東西時可能就會動用全身的力量,用手去搶,或者用嘴去咬,孩子自己是不太清楚這個行為不可行的,這時候家長一定要馬上制止,并且把孩子拉開,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可取的,過了幾分鐘可以給孩子講道理。
5、不看暴力電視
孩子的很多行為是習得的,不但家長不可以在孩子面前動手,更不要給孩子看那些充斥著暴力電視。
菁媽寄語:兩歲的孩子開始慢慢要進入社會,但是自我情緒管理能力還比較差,需要家長引導和帶領,好的家長才是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