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麗娟
李玫瑾教授是國內知名的心理學家,大眾們對她的認識往往是很厲害的教育學、兒童心理學家,她也常常根據(jù)絕大多數(shù)父母們所面臨的教育中的困惱做出解答,并且她所給予的意見往往是很有效和科學的,因此很多熱衷科學育兒的家長會關注她在社交平臺上或是參加節(jié)目時候的演講。
有一次某家長問了李玫瑾教授問題,那就是孩子要求沒得到滿足就會坐在地上撒潑,這應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具有普遍性,大多數(shù)父母都遇到過這種情況。
于是李玫瑾教授就給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帶孩子到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中,看著他哭。孩子在哭泣的過程中會閉眼,但是也會有三次睜開眼睛的時候,第一次睜開眼睛,他是想看家長有沒有看著他,這時候家長只需要盯著他就可以了;第二次睜開眼睛的時候,孩子看著家長依舊無動于衷,心里會想:他們怎么不來哄我;第三次睜開眼睛孩子就會停止哭泣,因為他覺得哭也沒有用。
其實教授的解答指出了親子之間的相處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孩子通過哭泣不斷的試探父母的底線,倘若父母無動于衷,那他就知道自己是踩到底線了,不能繼續(xù)下去;倘若父母開始哄孩子,他就會明白,哭這個方法是可行的,能達到自己的目的,于是下一次他也會采取同樣的方法獲利??梢钥闯龊⒆舆€是很有眼力勁,也很聰明的。
可是有的父母又過于強硬,覺得自己不能慣著孩子,于是要么態(tài)度冷漠的看著孩子哭,要么生氣的打孩子。其實這種方法雖然不會養(yǎng)成孩子伸手就要的習慣,卻也讓孩子失去了安全感,今后在有什么需求也不敢和家長提起,因此這也行不通。遇到孩子坐在地上撒潑,其實可以使用既溫柔又強硬的態(tài)度。
溫柔指的是溫柔的陪伴著孩子,他被拒絕之后會產(chǎn)生失望、生氣的負面情緒,這是可以理解的,哭泣是孩子發(fā)泄情緒的方式。因此家長可以在他身邊溫柔的陪伴著孩子,沒有必要冷著臉或是用兇巴巴的語氣。什么都不用說,帶著孩子去人不多的角落,靜靜地看著他哭就可以了。
強硬指的是態(tài)度強硬,即使孩子哭得再慘也不要因為心疼孩子而答應了不合理的請求。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因此一開始就樹立好規(guī)矩是很重要的。第一次遇到孩子坐在地上撒潑就應該讓他明白這種事是不對的,避免下一次再犯。
這其中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需要家長耐心的等待孩子平復下來。孩子不像成年人多多少少擁有控制情緒的能力,因此他可能會花很多時間訴說自己的委屈和難過。他原本就處于情緒爆發(fā)的時候,倘若家長因為等待時間太久而向孩子發(fā)脾氣,就會加重他的負面情緒,對身體也會有不好的影響。
通過這三步就可以幫助家長們科學的制止孩子坐在地上撒潑的索求,并且還能阻止他下一次繼續(xù)這樣做,因此大家可以試試李玫瑾教授的這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