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生
2020-03-12
方歌:二陳湯用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成,理氣和中兼燥濕,一切痰飲此方珍。
來源
二陳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據(jù)《局方》記載:“二陳湯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fā)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二陳湯具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的功效,主治痰飲,咳嗽痰多、胸膈脹滿、惡心嘔吐、頭眩心悸等癥。本方為化痰和胃的常用方,是治療痰飲病的基礎(chǔ)方,廣為歷代醫(yī)家所采用?,F(xiàn)代實驗研究亦表明此方具有祛痰、鎮(zhèn)咳、降血脂、降血糖、延緩衰老等藥理作用。
為何方名叫“二陳湯”呢?這是因為方中兩味主藥:半夏、橘紅,以陳久為良,越陳、越久,越不怕藥性太燥、太散,故以“二陳”之名。
組成方解
二陳湯藥性平和,藥味雖少,但配伍嚴謹,共奏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效。
二陳湯由半夏,橘紅,茯苓,炙甘草、生姜、烏梅組成,為治療濕痰的主方。方中以半夏為君,取其辛溫性燥,善能燥濕化痰,且可降逆和胃止嘔。以橘紅為臣,理氣燥濕,芳香醒脾,使氣順而痰消?!捌o留濕不生痰,脾為生痰之源”,故佐以茯苓健脾滲濕,使?jié)袢テ⑼?,痰無由生;生姜降逆化飲,即可制半夏之毒,且能助半夏、橘紅行氣消痰;用少許烏梅收斂肺氣,與半夏相伍,有散有收,相反相成,使祛痰而不傷正。使以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兼可潤肺和中,甘草與烏梅同用酸甘化陰,又可監(jiān)制半夏、橘紅燥散之性。
功用特點
《醫(yī)方集解》說:“治痰通用二陳”。二陳湯主治一切痰飲為病,臨床以二陳湯為基礎(chǔ)化載用于治療各種痰癥,在內(nèi)、外、婦、兒、耳鼻喉科等很多病癥中廣為應(yīng)用。
痰分為有形、無形兩類,所謂有形之痰是指視之可見,觸之可及或聽之有聲的粘稠的病理產(chǎn)物;無形之痰是看不見、觸不到、聽不見的致病物質(zhì)。有形之痰為液態(tài)的,無形之痰是無形有質(zhì)的氣態(tài)?!兜は姆ā分v:“痰隨氣行,無處不到”。可見不論有形之痰,無形之痰均可與氣同行同流,廣泛凝聚,留伏在各個組織器官,變化多端,產(chǎn)生各種病癥。而二陳湯就是治療痰病的基礎(chǔ)方。二陳湯主癥:咳嗽痰多,惡心嘔吐,胸膈痞滿,頭眩心悸。在解釋其主癥時,《醫(yī)方集解》說:“脾虛不能健運則生痰飲,稠者為痰,稀者為飲,水濕其本也,得火則結(jié)為痰,隨氣升降,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頭則眩,在心則悸,在背則冷,在脅則脹,其變不可勝窮也?!惫室磺刑碉嫗椴【墒褂枚悳珵榛A(chǔ)。
加減方
對于二陳湯的臨床運用,歷代醫(yī)家均有發(fā)揮。如本方加枳實、竹茹名溫膽湯,主治脾胃不和,痰熱為患之眩暈、嘔吐、心悸、嘈雜、不眠等癥;本方加枳實、膽星名導(dǎo)痰湯,主治風痰上擾之眩暈、胸痞、脅肋脹滿、嘔吐、噯氣等癥;本方加白術(shù)、天麻名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主治風痰上擾之頭痛眩暈、嘔吐、煩悶、惡風、脘痞、身重等癥。
注意事項
二陳湯用橘紅非陳皮
橘紅與橘皮(陳皮)均來源于蕓香科植物橘的果皮,但卻是兩味藥。元代王好古云:“橘皮以色紅日久者為佳,故曰紅皮、陳皮。去白者曰橘紅也?!苯?jīng)炮制去白的外果皮稱為橘紅,不去白者為橘皮或稱陳皮,為兩種不同的品名。元代李杲說:“留白(橘皮/陳皮)則補脾胃,去白(橘紅)則理肺氣”
簡單而言,橘皮又稱陳皮,為蕓香科植物橘的果皮,在炮制應(yīng)用上,橘皮有去白(內(nèi)果皮)與不去白之別,其中去白稱橘紅,不去白稱橘皮。
二陳湯的橘紅不是化橘紅
橘紅指蕓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外層果皮。而化橘紅為蕓香科植物柚的果皮。習慣上分別把橘紅稱為橘類橘紅,而化橘紅稱為柚類橘紅。
橘紅:性溫力緩而走上,長于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可用以脾胃氣滯的胸膈脹滿,食積傷酒,又可治療痰濕壅肺的胸膈滿悶,喘滿痰多。
化橘紅:性溫燥,燥濕化痰之功強于橘紅,而行氣健脾之力不及橘紅。臨床上多用于痰濁咳嗽,痰多色白和痰粘難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