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禮記·月令》記,農(nóng)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而十月一日作為入冬的第一天,被定為寒衣節(jié)。它與清明、上巳、中元節(jié)一起,并稱為我國四大傳統(tǒng)祭祀節(jié)日
那么,寒衣節(jié)究竟是怎樣流傳下來的,又有哪些禁忌呢?
農(nóng)歷十月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月份,此時萬物收獲,稻谷歸倉。《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天子始裘”。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臣民冬天的到來。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時,為了表示順應(yīng)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時,行“授衣之禮”,并將新收獲的赤豆、糯米熬成熱羹賜給臣民嘗新。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御寒冷?!薄昂鹿?jié)”由此而來。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xí)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加上農(nóng)歷十月一之后天氣轉(zhuǎn)涼,人們擔(dān)心祖先少衣御寒,于是在祭祀的時候除了食物、香燭、紙錢這些普通的祭品外,還會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出門在外的游子無法回家去老墳送寒衣的,可以在十字路口畫一個圈,然后在圈里燃燒紙衣、紙錠,祭奠先人。
除了為亡人送去寒衣之外,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tǒng)儀式。主婦們在這一天把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家人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不冷,也需要試穿一下,圖個吉利。
另外這一天還要安裝好火爐和煙囪,并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冷取暖時不出問題。人們還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戍邊、經(jīng)商、求學(xué)的游子,以示牽掛和關(guān)懷。
身體比較虛弱的人,這一天不要去墳地。因為這天陰氣大,體弱抵抗力差的人容易被邪氣侵染。而且墳地大都在荒郊野嶺,天氣寒冷,風(fēng)力強勁,更容易加重病情。
凡屬送給亡人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完全焚盡,只有燒得干干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zhuǎn)化為陰間的綢緞布匹、房舍住宅及金銀銅錢。但凡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使用不了。
上墳時,應(yīng)保持莊嚴靜穆的氛圍,不要嬉笑打鬧,切勿說忌諱、不敬的話。上完墳離開時,不要回頭。這些都是老一輩人留下的風(fēng)俗,自有它的道理。
家里門窗、床頭前掛風(fēng)鈴的,這一天要摘下來。
晾曬的衣物早點收回,晚上不要掛在外面。
陰歷十月一日晚上,婦女、兒童盡量不要外出。因為婦女體質(zhì)比較偏寒、兒童體質(zhì)比較虛弱,需要特別注意。
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象征布帛的五色紙。意為救濟那些無人祭奠的絕戶孤魂,使他們能與自家的亡人和睦相處,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品被他們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