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00年的一天,魯定公接到了一個高端飯局的邀請,但他卻犯了愁。
寫信請他去夾谷吃飯的是齊景公,對于這次飯局,魯定公是不敢去又不敢不去。
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困境就是天堂太遠,齊國太近。
去吧,擔心被齊國人欺負了;不去吧,擔心齊國以此為借口,趁機打過來。
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夾谷會齊
于是大司寇孔子就給魯定公分析了一番國際形勢:
你看這齊晉兩國爭霸,晉國眼看已經(jīng)衰落了,齊國正在上升期。周邊的鄭國、衛(wèi)國都投奔齊國了,咱們現(xiàn)在也得抓緊轉投齊國。
魯定公還是有些擔心,問萬一齊國人欺負咱們怎么辦?
孔子自信地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請您讓左右司馬帶著士兵們一起去夾谷,以備不測。魯定公這才放下心來。
另一邊的齊國,果然在動歪腦筋。大夫犁彌對齊景公說,孔子那人我再熟悉不過了,一個只會講周禮的文官,沒什么膽子。咱們只要派萊人劫持住魯侯,盟約怎么簽還不都是咱們說了算?
于是夾谷會盟當天,一群萊人揮舞著旗子和羽毛,手持矛戟劍盾沖進了會場,說是來跳舞奏樂。后來的項莊舞劍,說不定就是從這兒來的靈感。
孔子博物館 夾谷會盟場景
孔子一看這群萊人都帶著武器,知道來者不善,就命令魯國士兵拿出武器,保護魯定公??鬃恿x正言辭地對齊景公說,咱們兩國的國君在這里舉行友好盟會,為什么要看夷狄的舞樂?這是不合禮法的行為,請下令撤走!
齊景公看魯國早有防備,面子上也掛不住,就揮揮手讓萊人都下去了。估計他心里早就埋怨起黎彌了,說好的孔子“知禮而無勇”呢?
夾谷山孔子會盟處
一計不成,齊國又生一計。他們在盟書里添加了一條不平等條款,規(guī)定齊國對外作戰(zhàn)時,魯國必須派300輛兵車隨軍出征。
孔子一看,這是把魯國當成齊國的附屬國了,就問齊景公怎么回事。齊景公說,咱們齊魯兩國結盟嘛,當然得互幫互助。
孔子笑著說,好,既然是盟友互幫互助,那就請齊國把侵占魯國的鄆、汶陽、龜陰三地還給我們。
孔子這個回應很高明,因為魯國不在國際上爭霸,如果也對等地要求齊國出兵隨魯國出征,相當于一紙空文。把丟失的土地要回來,才符合魯國的實際利益。齊景公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出于拉攏魯國的需求,只好答應了。
夾谷山全景圖
就這樣,孔子有禮有節(jié)地挫敗了齊國的陰謀,兵不血刃為魯國爭回了損失的土地,取得了重大的外交勝利。千年以后,山東省簡稱為“魯”,而不是更強大的“齊”,跟孔子在夾谷會盟的高光表現(xiàn),也有著重要的關系。
孔子的據(jù)禮力爭,維護了魯國的獨立地位,不至于淪為齊國的附庸。魯國如果在這次會盟中遭遇外交失敗,或者是沒有帶兵前往,國君和孔子被齊國劫持,魯國可能徹底淪為齊國的附屬國。那樣的話,魯國就會像衛(wèi)國一樣,逐漸消失在歷史上的長河中。現(xiàn)在山東省的簡稱也就要變成“齊”了。
歷史上,山東長期被稱為“齊地”或“三齊”。因為項羽分封諸侯時,把三名齊王族人分封在這里。然而清朝時,山東的簡稱卻從“齊”變成了“魯”。魯國的禮制和孔子的儒學后來居上,成為了山東的代表。
在紛亂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魯國作為小國能一直堅持到戰(zhàn)國末年,不是沒有道理的。孔子創(chuàng)辦的儒學在后世發(fā)揚光大,更是進一步提高了魯國的文化意義。
山東簡稱的流變,這里面有時代的偶然,卻也有文化的必然。在后人看來,曾經(jīng)強大的齊國早已作古,相對弱小的魯國文化卻流傳千載,文化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如果魯國在夾谷會盟中失敗,遭到齊國的鯨吞蠶食,或者孔子遭遇齊國的劫持,孔子可能就顧不上廣收門徒、創(chuàng)立儒學了,后世也就沒了儒家。
失去了儒家文化的影響,中華文明可能會發(fā)生倒退。因為孔子“仁”和“禮”的學說,體現(xiàn)了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思想的精華。
基于仁和禮,孔子提出了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和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這樣的社會理想對中國后世影響深遠,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為之奮斗。
電影《孔子》劇照
“有教無類”打破了教育壟斷,避免了“寒門再難出貴子”,促進了社會的整體進步。儒家文化強大的同化性,讓中華文化綿延千載不絕,無疑是有其卓越性的。
幸好歷史并沒有選擇那樣的位面,儒家文化依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悠久的發(fā)展歷程中,儒家文化吸收了諸子百家的思想成果,共同組成了今天璀璨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