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span>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注釋】
⑴麟:麒麟,傳說動物。它有蹄不踏,有額不抵,有角不觸,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獸,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謂仁厚、誠實。趾:足,指麒麟的蹄。
⑵振振(zhēn真):誠實仁厚的樣子。公子:與公姓、公族皆指貴族子孫?!对?/span>·振鷺》毛傳:“振振,群飛貌。” 此詩中的“振振”應是紛飛散落之意。此詩基調應為對公子及其姓族的哀嘆,而非贊美?! ?/span>
⑶于(xū虛):通吁,嘆詞?!∮卩担簢@美聲。
⑷定:通顛,額?! ?/span>
⑸公姓:諸侯之子為公子,公子之孫為公姓?;蛟还摘q言公子,變文以協(xié)韻?! ?/span>
⑹公族:與公姓義同。
【譯文】
麟的腳趾呵,仁厚的公子呵。哎喲麟呵!
麟的額頭呵,仁厚的公姓呵。哎喲麟呵!
麟的尖角呵,仁厚的公族呵。哎喲麟呵!
【略品】
這是一首贊美貴族公子的詩,以“麟”起興。所謂“麟”,其實就是糜,鹿之一種而已。不過古代傳說中的“麟”,卻非同尋常:據(jù)漢劉向《說苑》稱,“麒麟,麕】【jūn】身牛尾,圜【多音字huán,yuán,動詞讀huan,名詞讀yuan,此處讀yuan】頭一角,含信懷義,音中律呂,步中規(guī)矩,擇土而踐,彬彬然動則有容儀”;《春秋感應符》更發(fā)揮“一角”之義曰:“麟一角,明海內共一主也。”《荀子》亦云:“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惡殺,麟在郊野。”大抵是一種兆示“天下太平”的仁義之獸。所以后儒贊先王之圣明,則眉飛色舞于“麒麟在圃,鸞鳳來儀”;孔子生春秋亂世,則為魯哀公之“獲麟”而泣,以為麟出非時也?! ?/span>
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此詩所傳達的熱烈贊美之情了。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兩幅美好畫面的化出和疊?。貉坶g剛出現(xiàn)那“不踐生草、不履生蟲”的仁獸麒麟,悠閑地行走在綠野翠林,卻又恍然流動,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來。仁獸麒麟與仁厚公子,由此交相輝映,令人油然升起一股不可按抑的贊嘆之情。于是“于嗟麟兮”的贊語,便帶著全部熱情沖口而出,剎那間振響了短短的詩行。二、三兩章各改動二字,其含義并沒有多大變化:由“麟”之趾,贊到“之定”、“之角”,是對仁獸麒麟贊美的復沓;至于“公子”、“公姓”、“公族”的變化,則正如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所說,“此詩公姓猶言公子,特變文以協(xié)韻耳。公族與公姓亦同義”。如此三章回旋往復,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斷交替閃現(xiàn),耳際是“于嗟麟兮”贊美之聲的不斷激揚回蕩。視覺意象和聽覺效果的交匯,經(jīng)了疊章的反覆唱嘆,所造出的正是這樣一種興奮、熱烈的畫意和詩情。哈哈哈,君仁,天下莫不仁,君義,天下莫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