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遼國的三色磁盤 |
圖:遼國的音樂表演
圖:遼國,喝茶
遼朝建立之初,契丹統(tǒng)治者對歷來為中原王朝所看重的“正統(tǒng)”與“僭偽”之別的觀念比較淡薄。而在中期即遼圣宗、興宗以后,隨著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在遼國的廣泛傳播,遼人也逐漸以正統(tǒng)自居,自命是前代統(tǒng)緒的合法繼承者。及至遼末,更是如此。如乾統(tǒng)八年(1108)天祚帝賜高麗王冊說:“朕以王者底綏四海,利建侯封,諸侯各守一邦,會歸于王統(tǒng)。”(《高麗史》卷12)天祚帝降金表說:“伏念臣祖宗開先,順天人而建業(yè),子孫傳嗣,賴功德以守成。奄有大遼,權持正統(tǒng)。”(《大金吊伐錄》卷4)甚至遼亡之后,耶律大石在西遷和建立西遼過程中,仍以匡扶社稷、延續(xù)正統(tǒng)來號召民眾與諸部。他說:“我祖宗艱難創(chuàng)業(yè),歷世九主,歷二百年。金以臣屬,逼我國家,殘我黎庶,使我天祚皇帝蒙塵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義而西,欲借力諸蕃,翦我仇敵,復我疆域。”(《遼史·天祚皇帝四》)充分表明遼中期后,統(tǒng)治者以中國正統(tǒng)自居已成共識。
遼初,他們稱以往的中原王朝為“中國”。遼中期以后,在對周邊的高麗、西夏等外事交往中,遼人逐漸以“中國”“諸夏“區(qū)夏”自謂,到后期則明確以“中國”自居?!哆|史·文學傳》載,劉輝于大安末為太子洗馬,上書說:“西邊諸番為患,士卒遠戍,中國之民疲于飛挽,非長久之計。”
大遼(916年─1218年),遠早于宋朝(960年─1279年)而建立。但是,因為宋朝有儒學復興,有程顥、程頤、朱熹這些發(fā)明滅人欲的變態(tài)理學,后世的儒教信徒就極力吹捧宋朝,為了掩蓋宋朝的無能,制造了岳飛的神化,同時,無恥地對石敬瑭,秦檜和張邦昌丑化鞭尸,大罵遼金蒙古的野蠻侵略,肆意偽造歷史。事實卻是,宋朝才是自不量力侵略其他朝代最多的,因為宋朝的屢次背信棄義,才導致北宋和南宋的先后滅亡,參見我的相關文章。
人們通常知道宋朝文化繁榮,其實,遼金也不差。遼統(tǒng)治了中國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聯(lián)系,促進了融合。為開發(fā)蒙古地區(qū)和中國東北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留下了契丹輝煌的歷史?! ?/p>
疆域: 契丹國初期的疆域在今遼河流域上游一帶,在阿保機及德光時期不斷對外擴張,阿保機時征服奚(今河北北部)、烏古、黑車子室韋(今內(nèi)蒙古東部呼倫湖東南)、韃靼、回鶻、渤海國。德光時取得燕云十六州,并一度占有中原?!∵|全盛時,疆域東北至今日本海黑龍江口,北至蒙古國中部的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與當時統(tǒng)治中原江南的宋朝相對峙。
行政區(qū)劃: 根據(jù)《遼史·地理志》記載,遼朝行政區(qū)劃大體上是道、府(州)、縣三級。共有5京、6府,156州(軍、城),309縣。“遼”全境一級行政區(qū)分5個道,每個道有一個政治中心,稱為京,并以京的名稱來命名道;道下設府、州、軍、城4種政區(qū),為同一級別?! ?/p>
政治制度: 遼朝先后形成五京制度。五京為上京臨潢府(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林東縣)、中京大定府(今內(nèi)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五京中,只有上京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至遼宋澶淵之盟后的極盛期,中京政治作用雖然加強,但仍沒有改變上京首都的地位。
遼設南面官和北面官雙軌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官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官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大部分官名及職掌沿襲唐制,并參照五代和宋朝的官制。官有實授、遙授之分。職事官與散官及階、勛、憲銜、封爵、食邑戶數(shù)等配套。遼代官名多有契丹語官名,如林牙即翰林,惕隱掌管皇族政教,夷離畢掌管刑獄,乙里免為誥命夫人,等等。
遼朝兵制中斡魯朵中的宮衛(wèi)騎軍兵甲,教練完習,簡選天下之精銳,聚之腹心之中,既擔任保衛(wèi)任務,又出兵打仗。另外還有部族兵、漢軍、渤海軍等。契丹是游牧民族,善于騎射,平時放牧漁獵,既是生產(chǎn)經(jīng)濟活動,也是軍事練習。有戰(zhàn)爭很快即可集合成軍。
遼朝的法律,因俗而治,各地使用不同法律。至圣宗時契丹人法也用漢律來斷。
經(jīng)濟: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畋魚以食、皮毛以衣、馬逐水草、人仰湩酩。”,另外,契丹人還從事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都是由遼太祖的祖父、父親以及伯父等傳入契丹(如種桑麻等植物),又傳授紡織,主要農(nóng)作物為穄。遼在各地均設群牧使司以管理官有的牲畜。
在契丹的漢人依然是以男耕女織的方法維持家庭收入。同時,契丹將戰(zhàn)爭中俘掠的漢人,安置在契丹腹心地區(qū),建立許多頭下軍州。除少部分需上繳,其余收入皆歸頭下主所有。遼政府為了鼓勵人民開辟荒地,立例若成功開辟農(nóng)地可免租賦十年,形成契丹特有的農(nóng)牧混合經(jīng)濟。
遼代的冶鐵業(yè)發(fā)達,發(fā)掘出土鐵制的農(nóng)業(yè)工具、炊具、馬具、手工工具可與中原的產(chǎn)品相媲美。
在貨幣經(jīng)濟上,遼朝并不發(fā)達,遼世宗時,上京還處在交易無錢而用布的狀態(tài)。各地都用不同貨幣,如圣宗以前所鑄的遼錢極少,圣宗之后稍微多了一些,但在流通貨幣中,所占數(shù)量仍甚少,不及百分之二,主要的是宋錢,其次是唐及五代及其他朝代的錢;在對外交易方面,遼主要與宋和西夏等通過邊境上的榷場進行互補性的交易。
遼代物價甚低,雖有鹽酒之稅,但各地稅率并不一致。
工藝: 遼代的鎏金、鎏銀、染織、造馬具、制瓷以及造紙等手工業(yè)門類齊全,工藝精湛。契丹鞍與端硯、蜀錦、定瓷被并列為“天下第一”。陳國公主與駙馬墓、耶律羽之墓等貴族墓葬出土的精美金銀器都反映出契丹獨特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藝技術水平。遼瓷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缸瓦窯村窯是一處目前所知遼代最大的古瓷窯遺址,可生產(chǎn)白釉、單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宮廷所用的官窯器物。瓷器的造型可分為中原式和契丹式兩類,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風格燒造,有碗、盤、杯、碟、盂、盒、壺、瓶等,契丹式則仿造本族習慣使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樣式燒造,器類有瓶、壺、盤、碟,造型獨具一格。如在內(nèi)蒙古翁牛特旗廣德公鄉(xiāng)遼墓出土的雙猴綠釉雞冠壺和龍首綠釉雞冠壺就是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在壺體側(cè)邊作出仿皮革縫制的痕跡,此類壺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生活器皿。目前分散到世界各地博物館,并作為博物館規(guī)模標志的,高達兩米的大羅漢瓷像,就是遼代產(chǎn)品,是從河北省易縣附近山洞中被外國人盜走的。
在文化上,遼的開國皇帝遼太祖崇拜孔子,先后于上京建國子監(jiān),府、州、縣設學,以傳授儒家學說,又建立孔子廟。另外,遼宗室也傾慕漢人文化,如遼圣宗常閱讀貞觀政要、道宗愛看論語。
在書目方面,遼設國史院,專修整歷史,設官監(jiān)修國士、史館學士、修國史等,曾撰寫日歷、起居注、實錄二十卷、國史,又把不少漢人書籍翻譯為遼朝文字,如五代史等。當中,遼代所寫的國史成為了元朝脫脫等所編寫的遼史主要材料之一。
在語言上,漢語與契丹語都是通行的,不少文書都是以這兩種語言,而遼朝的本士文字有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都是參照了漢字創(chuàng)造而來,但現(xiàn)時已缺少類似的文獻。
教育方面實行設學養(yǎng)士和科舉取士。契丹的詩詞既有氣勢磅礴之句,也有清新優(yōu)美之詞。
而在宗教上,佛教是主要的宗教,也崇拜自己的祖先和民效信仰,從山西應縣木塔佛像中發(fā)現(xiàn)的丹藏、佛經(jīng)、和佛畫,河北豐潤縣天寶寺塔發(fā)現(xiàn)的佛經(jīng),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釋迦佛舍利塔中發(fā)現(xiàn)的佛經(jīng),堪稱佛教藝術瑰寶。繪畫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耶律倍畫的《射騎圖》、胡環(huán)的《卓歇圖》、無名氏的《秋林群鹿圖》、《丹楓呦鹿圖》等名畫,均為曠世珍寶。雕塑作品刀法遒勁,栩栩如生。建筑藝術主要體現(xiàn)在佛塔和佛寺。山西省靈丘縣覺山寺西塔院中的覺山寺塔、北京市天寧寺塔、遼寧省遼陽白塔、海城析木城金塔造型美觀,是遼代最流行的密檐塔中的杰出代表作品。河北薊縣獨樂寺的觀音閣兼唐代和宋朝之長處,雄健壯麗。
遼的醫(yī)藥久負盛名,《脈訣》和《針灸書》中的治療方法至今仍應用在臨床實踐中。
契丹人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與漢人迥然不同。服裝通常為長袍左衽,圓領窄袖,褲腳放靴筒內(nèi)。女人袍內(nèi)著裙,亦穿長筒皮靴。腰外系蹀躞帶,上掛金玉、水晶和琥珀等飾件,還有隨時可用的火石、筷子、餐具刀等。契丹人發(fā)型怪異,無論男女皆髡發(fā)。男子在兩鬢各留一綹頭發(fā),別處的頭發(fā)全剃光。婦女僅剃沿前額邊的頭發(fā)。
契丹人住所為氈帳,皇帝的御帳稱為捺缽。婚俗特點是娶親不論輩分,近親結(jié)婚、離婚和再嫁均不受限制。
契丹貴族盛行厚葬,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契丹大貴族墓葬,出土的兩套有金花銀枕、鎏金銀冠、金面具、銀絲網(wǎng)絡、金花銀靴組成的殯葬服飾,完整的體現(xiàn)了貴族的殯葬習俗。耶律羽之墓室豪華富麗,天下奇珍瑰寶盡匯其中。
摔跤、擊鞠(踢球)、射柳、射兔節(jié)、下圍棋和雙陸等均是遼代人的業(yè)余活動。
契丹的后裔: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國北方的民族,如漢族、女真族、蒙古族等。據(jù)考證,目前的達斡爾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后裔,另外在中國西南有家譜的家族中,有根據(jù)家譜記載,是隨蒙古軍隊出征而留在當?shù)氐钠醯ず笠幔呀?jīng)漢化和當?shù)鼐用袢诤狭??! ?/p>
契丹作為中國的別稱: 在俄語、希臘語,以及中古英語中,整個中國均被稱為“契丹”。在俄語中,中國的發(fā)音是“Kitay”(或“Kitai")。 英語也有用“Cathay”的雅稱來表示中國的情況,如“Cathay Pacific”(國泰航空,“中國太平洋航空”)。據(jù)考證,英語China就是契丹旗幟上“狼”的契丹發(fā)音,而過去說China是因為中國的瓷器而得名,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