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老鞠說非遺的
第 1006 天
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無論是在農(nóng)貿(mào)市場、居民小區(qū),還是街邊小店,都寫著冒菜的招牌。慢慢了解我才知道冒菜是成都的特色民間美食,“冒”就是燙的意思。
街邊冒菜,每家架著一口大湯鍋,非常耀眼,麻辣鮮香的湯汁咕嘟咕嘟的冒著熱氣兒,好像在招呼客人前來品味兒。湯鍋下有個大煤爐,不停的給湯料加溫,鍋里掛滿了正冒著的竹簍,竹簍底尖口大,簍內(nèi)冒滿了菜蔬,濃郁的香味隨風(fēng)飄散,吸引路人駐足不前。攤主在客人的指點下裝菜,把一樣樣菜蔬裝入竹簍,再冒進沸湯里,不時提著竹簍在湯汁兒里一提一放,讓菜蔬完全燙到,直到冒熟為止,然后提起竹簍,把菜和湯汁倒進碗里,任食客享用。
冒菜是小火鍋的一種做法,并不是特指某一種菜,菜蔬有葷有素,火氣較重,不宜常吃。一些老牌的冒菜店,為了適應(yīng)各種顧客的口味,在湯鍋里會加入中草藥,成為各自獨家的秘制香料,主要是祛火,做出來的冒菜麻中不麻,辣中不辣,老少皆宜,健脾健胃,不上火,不敗味兒。
冒菜發(fā)源于成都民間,慢慢被人復(fù)制開發(fā),發(fā)展到成都周邊乃至川渝全省。冒菜大致分兩種,有火鍋型冒菜和鹵水型冒菜。火鍋型冒菜和火鍋基本相同,只是底料的配制不同,是一個人的火鍋。制作是必須先用大骨頭熬出高湯,然后加底料攪拌燒開,就成為冒菜原湯;
鹵水型冒菜近似鹵菜鹵水配制,冒菜吃完湯底兒可以喝,味道鮮美,不燥不辣!而這種吃法是必須先制鹵水,炒鍋置旺火上,菜油燒到六成熟,下郫縣豆瓣,花椒炒香,下鮮湯,再放豆豉,冰糖、牛油、料酒、醪糟汁、精鹽、胡椒粉、干辣椒、草果等佐料,熬開之后,打去泡沫即成冒菜鹵水。
成都流行的冒菜料有豬血、魔芋片、海帶片、白筍片、涼粉、土豆片、蓮藕片、白粉條、黃粉條、萵筍、萵筍葉、菜花、粗豆芽、細(xì)豆芽、大白菜、豆皮、生菜、香菇片、草菇片等等。
每家冒菜店都有他的主打和特色,在冒牛肉、冒鴨腸、冒素菜、冒腦花中,總有一樣特別出色。如有吃貨好吃牛肉的,那大片的牛肉紋理鮮明,細(xì)嫩滑爽,噴香撲鼻,色澤紅亮,味道可口。
冒菜最為講究的吃法是使用干碟,在小碟中放置干辣椒粉,加鹽、味精等調(diào)料,將鍋里燙好的菜在干碟里輕輕一蘸,送進嘴里,味道又香又辣,甚為可口。成都人都有一種冒菜情結(jié),這冒菜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吃。有人說:火鍋是一群人的冒菜,冒菜是一個人的火鍋。
非遺美學(xué)
傳播也是一種傳承
專注傳統(tǒng)文化的當(dāng)代表達
提供文化與商業(yè)的實現(xiàn)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