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一部歌頌“反抗”的小說名著,一直被視為“階級斗爭”的好教材,這一點大家都知道?!欢缙诘摹端疂G》故事曾是一部“民族斗爭”的史詩,主題原本是“抗金”,這一點恐怕知道的就不多了。
《水滸傳》全稱原為《忠義水滸傳》。這個“忠義”跟儒家倫理“忠孝節(jié)義”的“忠義”不盡相同——我們都知道,宋江起義后不久,北宋王朝即亡于女真人之手??低踮w構(gòu)編造了“泥馬渡江”的神話,跑到南方重建政權(quán),史稱南宋。普天下忠于宋王朝的漢族百姓紛紛拿起刀槍抗擊金人、拱衛(wèi)王室,他們打出的旗號上,就大書“忠義”二字!
當我們翻閱這段歷史時,常能見到這樣的稱呼:“忠義民兵”“忠義巡社”“忠義人”“忠義山水砦(寨)”“山寨忠義之民”……指的便是這類抗金組織。連一些本來跟朝廷作對的“盜賊”,也都轉(zhuǎn)而接受趙宋王朝指揮,打起“忠義”的旗號,調(diào)轉(zhuǎn)槍頭一致對外。
也就是說,在南北宋之交,“忠義”一詞承載了特殊含義,代表著一種抗金的態(tài)度,成為堅守民族大義的標志!
宋江一伙的傳奇故事,也正是在兩宋交替的年代流傳開的。受著時代風氣的熏染,故事里的宋江當然不能避開“忠義”思潮的影響?!偈拐f書人此刻還一味夸贊宋江如何跟朝廷做對,豈不是把宋江往“漢奸”堆兒里推嗎?
在那場民族戰(zhàn)爭中,也確實有人當了漢奸。例如有個北宋高級官員叫劉豫的,身負守土之責,駐守濟南。后來卻投靠了金人,在河北大名建立了漢奸政權(quán),國號“大齊”。有學(xué)者研究說,《水滸傳》里留守大名府的梁中書,便是影射這個大漢奸!而梁中書的手下爪牙李成,在歷史上正是劉豫的手下悍將!
宋江呢,作為梁中書(漢奸的化身)的死對頭,當然是站在趙家王朝一邊的——今天的《水滸傳》主題,也仍是“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啊。
說早期《水滸》主題是抗金,有沒有版本根據(jù)呢?當然有。
有個明代文人吳從先,寫過一篇《讀水滸傳》。奇怪的是,他讀的這本《水滸傳》跟我們今天看到的大不相同。學(xué)者們習慣上稱它為“吳讀本”(即吳從先讀的本子),簡稱“吳本”。我們把“吳本”跟“今本”做個簡單對比,便可看出主題的不同來:
首先,吳本中宋江起義的時間不是北宋末年,而是南宋初;當然,都城也由北宋的開封,轉(zhuǎn)為南宋的臨安(即今日之杭州)。
其二,宋江等聚義的地點也發(fā)生了位移,山東梁山泊被搬到了江蘇“淮上”,即淮河岸邊——在南宋時期,那里又稱“淮甸”,是宋金交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之一。
其三,今本《水滸傳》中有個情節(jié),寫柴進偷入皇宮,見御屏風上寫著“四寇”的名字,是“山東宋江、淮西王慶、河北田虎、江南方臘”。而吳本中偷入宮禁的人是戴宗,“四寇“的名字也改為“淮南賊宋江、河北賊高托山、山東賊張仙、嚴州賊方臘”。
其四,最重要的是,宋江義軍的反抗目標發(fā)生了根本變化,由反抗官府,轉(zhuǎn)而成為維護趙宋、抗擊金人。
據(jù)吳從先介紹,吳本宋江曾多次拒絕落草為寇,后來不得已上山當了老大,頭一件事就是率領(lǐng)大家宣誓,誓詞的主要內(nèi)容即:“宋室流離,金人相扼,茍能我用,當聽其指揮,立大功名。此寄命之鄉(xiāng),非長久之計也?!保?/span>大意是:趙宋政權(quán)漂泊無助,金人又咄咄逼人,如果朝廷能任用我們,就應(yīng)聽其指揮,為國立功。這個山寨只是暫時的避難所,當強盜不是長久之計)
很顯然,無論是時間、地點,還是主題宗旨,吳本都與今本大不相同,體現(xiàn)了南宋抗金時期的水滸故事面貌。
我曾撰文論述:吳讀本是今本《水滸傳》的祖本之一,而另一祖本是《大宋宣和遺事》。也就是說,今本整合了吳本與《宣和遺事》兩派水滸故事,才呈現(xiàn)出今天的面貌。也正因如此,今本中還能找到“抗金”主題的印跡。試舉幾例。
(一)如前所說,小說書名中即嵌有“忠義”二字,這是抗金的標志。學(xué)者還曾發(fā)現(xiàn)一部早年出版的《水滸傳》殘頁,中縫的書名簡稱不是“水滸傳”,而是“忠義傳”,可見“忠義”才是小說的真正主題。
(二)宋江一坐上頭把交椅,立刻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這是對抗金目標的鄭重宣示。
(三)打曾頭市是小說中的重要情節(jié),而曾頭市的頭領(lǐng)“曾長者”乃是“大金國人”,梁山開山領(lǐng)袖晁蓋正是死于曾頭市,此為不共戴天之仇,背后反映的正是民族矛盾。
(四)涿州好漢段景住曾偷了一匹“大金王子”的坐騎“照夜玉獅子”馬,結(jié)果被盤踞在曾頭市的“大金國人”曾家五虎劫去了——這段情節(jié)中接連出現(xiàn)金人的身影,向讀者透露了早期水滸故事中的抗金信息。
(五)今本中的“大破連環(huán)馬”,也是暗用宋金戰(zhàn)爭素材。
按《水滸》介紹,“連環(huán)馬”戰(zhàn)術(shù)是將戰(zhàn)馬“每三十匹一連,卻把鐵環(huán)連鎖,但遇敵軍,遠用箭射,近則使槍直沖入去,三千連環(huán)馬分作一百隊鎖定”?!@是由金人的“拐子馬”演化而來?!肮兆玉R”又稱“鐵浮圖”,即人和馬都披上“重鎧”,每三騎用皮條連為一體。眾多拐子馬同進退,猶如一堵墻,所向披靡。不過在抗金名將劉琦、岳飛的打擊下,拐子馬也曾遭遇慘敗。而小說中官軍連環(huán)馬,也同樣敗在梁山好漢的鉤連槍下。(不過據(jù)清人考證,所謂金人拐子馬戰(zhàn)術(shù),很可能是訛傳。試想,將三匹馬連在一起,讓它們共進退,是那么容易的事嗎?再者,假如其中一匹受傷,另兩匹豈不被拖死?)
(六)今本中的宋江征遼,其實也有抗金的影子。例如小說中的契丹軍官有兀顏光、兀顏延壽等,其實“兀顏”乃是最典型的女真姓氏。而書中的契丹官名“孛堇”,也正是女真人的官銜名稱,契丹人是不用的。
當然,這樣一看,小說中宋江最終受招安,也便有了充足的理由:當異族入侵、生靈涂炭時,任何反官府的行為都是背離民族利益、不得人心的。接受官府的統(tǒng)一指揮,調(diào)轉(zhuǎn)槍尖一致對外,是反叛者唯一正確的選擇。
有一段時間,我們痛批《水滸》,大罵宋江是 “投降派”“軟骨頭”,這顯然是沒弄清小說背景的緣故——在那樣的背景下,如果宋江還堅持不“投降”朝廷,或陽奉陰違,那無疑會成為民族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