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iny:“大自然最完美之處存在于她最細(xì)小的作品之中。”
克里西波斯說,美不在于個別元素,而在部分之間的和諧比例,在于一只手指和其他手指的比例,所有手指和整只手的比例,手與腕的比例,腕與前臂的比例,前臂與整只胳臂的比例,所有部分與所有其他部分的比例,如波里克利特斯的《正典》所示。
塞拉流斯《和諧的大宇宙(Harmonia macrocosmica)》1660) 詮釋古希臘天文學(xué)家托勒密的宇宙觀與天國的軌道上運(yùn)行,它包括星座圖和畫像神話獸。瓷磚地圖荷蘭仿照
歐幾里得(Euclid,拉丁文: Euclides / Eucleides
亞歷山大城.托勒密(Ptolemy,90-168)的宇宙模型以圓形之完美為基礎(chǔ),似乎是古典比例理想的體現(xiàn)。
《拳擊者像》 阿波羅尼奧斯 BC100
青銅雕像表現(xiàn)一個在激烈的拳擊比賽中間坐下來休息片刻的拳擊手,他是位久經(jīng)拳擊比賽的一位上了年紀(jì)的老拳擊手,形象顯得疲勞,從動勢和表情上看,他對自己能否取得勝利似乎缺乏信心,但顯得仍十分關(guān)注賽事,他裸露全身堅(jiān)實(shí)的肌肉,雖然力健,但已有力不從心之感。高度的寫實(shí)技巧,隆起的肌肉都符合人體的解剖。
人文主義運(yùn)動至文藝復(fù)興之間,新柏拉圖主義復(fù)起,達(dá)·芬奇研究并稱頌柏拉圖著作,譽(yù)之為理想模范。弗朗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繪畫透視法》(De perspectiva pingendi),帕奇歐里(Luca Pacioli) 《神圣的比例》(De divina proporzione),丟勒(Dürer)《論人體之對稱》(On the Symmetry of Human
Bodies),莫不祖述柏拉圖。帕奇歐里討論的神圣比例稱為黃金分割,即AB之中──取定一個分界點(diǎn)──AB與AC之比,等于AC與CB之比。
均衡(Balanced)
比例(ratio)
和諧(Harmony)
BC175-150 《拉奧孔(Laocoon)》 1506年發(fā)現(xiàn),見者莫不驚異神迷。充滿戲劇動作的一個片斷顯出平衡與沉靜。表現(xiàn)此一狀態(tài),沒有使用繁紋縟飾。
溫克爾曼 《古代藝術(shù)史》,I.1767
“最后,希臘杰作的主要特征是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姿勢、神情皆然。猶如海面無論何其波濤洶涌,海水深處依然平靜,希臘人像無論內(nèi)心如何激情動蕩,都永遠(yuǎn)流露一種偉大而均衡的精神。這樣的精神,在最殘忍的折磨之下,不只躍然于拉奧孔臉上而已。他的痛苦顯現(xiàn)于他身體的每一塊肌肉,每一條筋腱,而且不必費(fèi)心考慮他的臉或其他部分,單看那扭曲緊縮的腹部即可見得,使我們感同身受。這痛苦,我說,完全不是靠臉上之憤,也不是靠姿勢之痛來傳達(dá)。這個拉奧孔沒有像維吉爾詩里那樣懼怖狂叫:他的嘴形無法那樣叫;如薩多里托所說,從那里浮現(xiàn)出來的,只有痛楚而壓抑的太息。肉體的痛苦與精神的偉大均勻分布于整個身體,似乎在維持彼此的平衡。拉奧孔在受苦,不過,是像索??死账构P下的費(fèi)洛提特斯那樣受苦:他所受的折磨點(diǎn)燃我們的心,我們但愿自己也能像這個崇高的人這樣承受痛苦?!?div style="height:15px;">




羅馬人仿.卡比多里尼的維納斯(Capitoline Venus) 200.BC
睡眠中的半神人
“現(xiàn)象不過是對不可見之物的一瞥”(Opsis tōn adēlōn ta phainomena)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現(xiàn)象學(xué)的基本問題》現(xiàn)象學(xué)(phainomenology)德文“Phaenomenologie”分析成“Phaenomen”和“Logos”兩個組成部分,phanomen”的被動分詞是“phainomena” 希臘文本義“自己讓人看見,顯示自己,讓自己見到天日,照亮”。
赫拉克利特.從語言中剝離出 logos 是來自于動詞“言說”(legein)
藍(lán)貝特(Lambert)《新工具》1764)首先使用“現(xiàn)象學(xué)(phainomenology)”一詞。
323-BC1 羅馬征服前叫大希臘化時代,從尼羅河、敘利亞以迄希臘、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有相當(dāng)同質(zhì)性的文化。
343 跟隨柏拉圖20年馬其頓御醫(yī),亞里士多德(Aristotle,384BC-322)應(yīng)馬其頓王菲利普之請,擔(dān)任其子 Alexander 的教師達(dá)3年之久。
亞歷山大老師.幕僚.亞里士多德(Aristotle,BC384-322) “如果 theology(λσγos、真理)是處在我們只是偶然才能處于那種美好的境地,這就讓我們不由地驚奇;如果 theology(λσγos、真理)處在比我們更好的境地,這就要讓我們不由地驚奇?!薄缎味蠈W(xué)(metaphysics)》12.1072b
哲學(xué)(英語:philosophy,希臘:φιλοσοφο,拉丁:philosophia = philein(愛)+ sophia(智慧)日本人翻譯成哲學(xué)。
th1 亞里士多德學(xué)派希臘羅德島(island of Rhodes)安德羅尼柯(Andronicus).收集.亞里士多德《范疇篇》《解釋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論辯篇》《辯謬篇》,編輯在“泛(生長)物理(physics)之后(meta)” = “meta-physics”中文譯名“形而上學(xué)”取自《易經(jīng)》“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天地人)。”道不已形分。
+“什么存在?”
一切存在,存在是最一般的屬性。
+“那你能拿出個‘一個一般的存在?’”
“神圣神(theology)的神圣事物(theion)“作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
人有一種深深的渴望有些神經(jīng)兮兮,即是想知道“存在者之為存在者(ti to on he on)”!好奇 Being 背后的 Be-ing, Being as Be-ing 就是 λσγos(真理、theology),人在尋求真理(λσγos、theology)的過程中就分有了 theology(λσγos、真理),因?yàn)?λσγos(真理、theology)是 theology.認(rèn)識的最高境界,人類所能達(dá)到的此一級別的境界希臘語 就是“心理學(xué)”(英文:psychology,希臘詞源:靈魂(psyche))測量的“智力(Nous)”。
“自足的沉思生活”?!秱惱韺W(xué)》(卷十:7)我們看到哲學(xué)王的 Nous(理智)自足表情總是在觀察與沉思 λσγos — 渴望“神圣神”— 追問真理。
“有一門知識,它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以及由于它自己的本性而屬于它的性質(zhì)。這門知識不同于任何所謂的特殊知識,因?yàn)檫@些其他的知識中沒有一門是一般地考察‘作為存在的存在’?!虼?,我們必須把握‘作為存在的存在’的第一原因(不動的動者(un-moved mover))。”《形而上學(xué)(metaphysics)》1003a 21-32)
沉思:物理、數(shù)學(xué)、“存在之為存在?”有別與實(shí)踐、技藝。
physics 存在(Being)“四因”(four causes):
質(zhì)料因(material causes)
形式因(form causes)
一切事物都有他自己的典型形式,使每個物體獨(dú)特地是其所是的“形式(Form)”,不是柏拉圖.的 ετδοζ,τδεα.存在與這個鮮活世界之外。
form 的原文是eidos,出自動詞“看”(eidein)。從“看”到“看到的對象(外形)”,再到靈魂之眼所看到的內(nèi)在形狀,這是柏拉圖類推出他的“形相”或“相”(舊譯“理念”)的基本思路。
動力因(motive causes)何數(shù)訓(xùn)練體驗(yàn)到的抽象的思維能動性。
目的因(purpose causes)有啥用?
形式邏輯基本規(guī)律:
1、同一律
2、矛盾律
3、排中律
完全歸納法
演繹三段論
on是希臘文einai(是)這一動詞的分詞現(xiàn)在時中性單數(shù)第一格與第四格。在希臘
文中,分詞、形容詞、不定式帶上冠詞即可成名詞形式。故系詞的不定式 einai 與分詞 on 帶上冠詞 to ,就從系詞或等同關(guān)系的作用上轉(zhuǎn)變成形而上學(xué)意義了。但中文沒有分
詞,on 在中文里便有了“有”、“存在”、“是”三種主要譯法,同樣的混亂也出現(xiàn)
在與on 同義的 einai 上。
希臘文:“不定式” einai = on
英 文:“不定式” to be = being
是其所是(Being as Be-ing)。
《正位篇(Topica》1:9
范疇的原文是kategorein(動詞)或kategoria(名詞),原意是“指控”。亞里士多德將它用到邏輯文本中,常說“kategorein ti katatinos”即assert something of something(述說某物于某物)。這里仍有少許“指控”的痕跡,但已成為一個邏輯或語法的術(shù)語了,亞里士多德把這詞和legein((說,say)通用。英詞中譯作 category,但更多是譯作 predicable 或 predication(謂項(xiàng))。B kategorein A,B即是A的謂項(xiàng),而A是被述說的東西,是主體(kategoroumenon)。亞里士多德:“句子是由單個詞合成,這種非合成的單項(xiàng)表述有十個
1、ousia、質(zhì)、量、聯(lián)系、地點(diǎn)、時間、姿勢、狀態(tài)、主動、被動……。
2、ti esti(是什么)= what is(什么是)、質(zhì)、量、聯(lián)系、地點(diǎn)、時間、姿勢、狀態(tài)、主動、被動……。
多少?— 量,怎樣?— 質(zhì),以及何時、何地等,將疑問代詞獨(dú)立即成范疇;有的來自語法結(jié)構(gòu),如主動、被動。但總的說,并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演繹方式。亞里士多德也沒有解釋為什么范疇是十個。故對于范疇數(shù)目不必過于認(rèn)真。
ti esti(是什么)= what is(什么是)
B kategorein(動詞,或kategoria‘名詞’) A
B即是A的謂項(xiàng),而A是被述說的東西,是主體(kategoroumenon)
ti esti what is
這是白色(質(zhì)) 什么是白色
這是三尺長(量) 什么是三尺長
這是人(ousia) 什么是人
蘇格拉底是人
人是理性的動物
蘇格拉底是理性動物
蘇格拉底is白的 ×
蘇格拉底有(have)白的特征√
白是一種顏色×
蘇格拉底是一種顏色×
具體的羊“瞬息即逝”烤全羊,但是存在一個羊的典型 Form + 部分地由羊肉身構(gòu)造 + 羊的目的,即羊是用來干什么的構(gòu)成。
356.7.22 佩拉,菲利浦和自稱祖先為阿喀琉斯的伊派拉斯公主奧林匹亞斯(Olympias)有了長子亞歷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356BC-323)316年安提帕特的兒子卡山德成為攝政王,卡山德宣判奧林匹亞斯死罪,并不準(zhǔn)以基督教儀式入葬。
359 輔佐小侄子攝政王24歲菲利浦自立為王(King Philip II)。
《雅典學(xué)院》 拉斐爾·桑蒂( Raphael Santi,1483-1520) 1508
拉斐爾被召喚到羅馬,在羅馬使拉斐爾一舉成名的是梵蒂岡宮的壁畫群。拉斐爾把希臘、羅馬、斯巴達(dá)以及意大利的學(xué)者和哲學(xué)家聚集一堂,柏拉圖(左)、亞里斯多德(右)為中心。
亞里士多德:“一切事物都是圍繞著一個樞紐在旋轉(zhuǎn),這個樞紐就是閑暇時候的反思。在閑暇中,人才能真正體會存在的本質(zhì)。所以,一方面,我忙故我在;另一方面,我閑故我真正在?!?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