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發(fā)熱伴心動過緩案
潘某某,男,30歲,農(nóng)民。2007年8月23日就診。
患者發(fā)熱月余,體溫37.5OC左右,初始為外感,曾在當(dāng)?shù)貞?yīng)用中西藥物治療月余,病情無明顯改善,身體乏力逐漸加劇。心電圖報告:心動過緩,心率52次/分鐘;血常規(guī)化驗淋巴比率升高?,F(xiàn)癥見:氣短懶言,胸悶,頭暈,舌淡苔白,脈左手沉遲無力,右手脈浮緊遲、重按無力。證屬太少兩感病,治宜溫陽解表,方用再造散加味,藥用:
黨參30g,附子20g(先煎30分鐘),黃芪30g,桂枝10g,炙甘草10g,羌活10g,防風(fēng)10g,川芎10g,白芷10g,香薷10g,蒼術(shù)20g,白術(shù)20g,細辛10g。
用法:水前服,每天1劑。3劑。
二診(8月26日):服藥后體溫恢復(fù)正常,心電圖報告恢復(fù)正常,心率達63次/分鐘。病消大半,但病人仍然身困乏力,精神打不起來。再進原方3劑。
三診(8月30日):病漸好轉(zhuǎn),但精神仍然不太好,且有頭暈,上方加石菖蒲20g,天麻20g。再進3劑,以資鞏固治療。
【按語】患者低熱月余,一派陽虛陰證之表現(xiàn),詢問病史,得知外出打工,酷暑盛夏,揮汗如雨,乘涼飲冷,外內(nèi)合傷;大汗亡陽又傷陰,有形之津液可速補,無形之陽氣卻難驟回。內(nèi)傷飲冷,中陽更傷,外感寒邪,內(nèi)外皆寒。從而形成太少兩感證,治從溫陽解表,方用再造散加味而治,補陽氣、祛寒濕,方藥對癥,效果立顯,心電圖3劑藥后恢復(fù)正常。但身體乏困難以速解。因此,原方加減調(diào)節(jié),使身體逐漸復(fù)元,才能得以徹底康復(fù)。
42.發(fā)熱伴白細胞增高案
趙某某,男,40歲,農(nóng)民。2007年9月12日就診。
患者發(fā)熱月余,超初為感冒風(fēng)寒,化驗血白細胞升高,曾經(jīng)反復(fù)應(yīng)用抗生素月余,白細胞不但不降反升,升到15.7×109/L,而且體溫37.7OC,白天高而夜晚可恢復(fù)正?!,F(xiàn)癥見:畏寒肢冷,惡寒發(fā)熱,氣短懶言,納呆腹脹,體溫在過度活動后也可升高,舌淡苔白,脈浮弱重按無力,以右脈為甚。證屬陽虛感寒,治宜溫陽解表,方用再造散加味,藥用:
黨參30g,附子10g,黃芪30g,桂枝10g,炙甘草10g,羌活10g,防風(fēng)10g,川芎10g,白芍10g,細辛10g,蒼術(shù)30g,白術(shù)30g,香薷10g,藿香10g,佩蘭10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劑。3劑。囑其停用所有中西藥物。
二診(9月14日):服藥2劑,發(fā)熱已退。1劑藥因煎糊而無法服用。自感服藥后,身困乏力昏昏睡上一覺,起來后精神大振,畏寒肢冷明顯減輕,惡寒發(fā)熱消失,偶有頭暈。化驗血白細胞:7.5×109/L,恢復(fù)正常。1個月來未有的好現(xiàn)象。上方去藿香、佩蘭,加石菖蒲、天麻,再進3劑。
三診(9月17日):服藥后,舌脈如常,恢復(fù)如常人,一切良好,要求鞏固用藥,以強身健體,囑其服用小柴胡顆粒、附子理中丸進行善后調(diào)理。
【按語】外感發(fā)熱、白細胞增高,一般都認為是有感染的表現(xiàn),可抗生素用了月余,不但白細胞不降反而上升,這里面顯然是正氣不足之表現(xiàn)。究其原因,白細胞是人體正氣抗邪之表現(xiàn),全身畏寒顯著,很顯然是陰證一派不足之象,可白細胞仍然居高不下,顯然是機體抗邪不足而做出的假象反映。因此,治用溫陽解表之法,2劑藥后,正氣充足,邪氣自退,假象消失,而白細胞自然下降為正常。中醫(yī)分析化驗結(jié)果,要辨其病人的虛實、寒熱、陰陽,當(dāng)熱則熱,當(dāng)寒則寒,應(yīng)遵守“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之原則,而不能看化驗結(jié)果而妄用苦寒清熱之劑。
43.產(chǎn)后身痛麻木案
王某某,女,30歲,農(nóng)民。2007年7月20日就診。
患者產(chǎn)后由于休息不當(dāng),加上早期摸涼水及過度活動,逐漸出現(xiàn)全身及四肢間斷性麻木,開始未引起重視,后來進行性加劇,2年來曾進行多種檢查及中西藥物治療,病情無明顯改善,且有進行性加重的趨勢?,F(xiàn)癥見:四肢麻木,冷痛,天陰下雨天氣及冬季明顯加劇,畏寒肢冷,身穿衣服明顯比常人多一倍,舌淡苔白滑,脈沉細無力。證屬陽虛陰盛,經(jīng)脈痹阻,治宜溫經(jīng)活血,方用當(dāng)歸四逆湯加味,藥用:
當(dāng)歸30g,桂枝30g,白芍15g,細辛10g,炙甘草10g,通草6g,吳茱萸10g,木瓜30g,雞血藤30g,附子10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劑。3劑。
二診:服藥之后,療效平平,病重藥輕,上方加附子為30g(先煎),全蟲10g,蜈蚣2條。6劑。
三診:癥狀大減,再進6劑。
四診(9月22日):癥狀基本消失,偶爾出現(xiàn)輕微麻木。要求鞏固治療:
當(dāng)歸30g,桂枝50g,白芍15g,細辛10g,炙甘草10g,通草6g,木瓜30g,吳茱萸10g,雞血藤30g,附子30g(先煎),全蟲10g,蜈蚣2條。6劑,隔日服1劑。
【按語】婦人產(chǎn)后多虛又多瘀,加之休息不當(dāng),操勞過度,引起血脈不暢。初始不顯,后來逐漸加劇,表現(xiàn)為正氣未復(fù),血脈瘀滯加重,反過來血脈不暢,又阻礙全身情況的恢復(fù)。特別是四肢末梢癥狀顯著,頗能符合張仲景之當(dāng)歸四逆湯證,但其病久,陰盛陽衰,瘀阻更甚。故而加重附子的用量,同時合全蟲、蜈蚣,以加強溫通經(jīng)脈之作用。方藥對癥,初始服后,療效平平,后加重藥量,而病情才得以緩解,后為防止病復(fù),加強鞏固治療,隔日服藥,以圖久安。
44.老年性慢性腎炎案
陶某,女,66歲,農(nóng)民。2007年9月14日就診。
患者數(shù)十年慢性腎炎病史,經(jīng)治而愈。近階段由于操勞過度,發(fā)現(xiàn)雙下肢浮腫,而且進行性加劇,化驗?zāi)虻鞍祝ǎS來診治?,F(xiàn)癥見:雙下肢浮腫,已過雙膝,畏寒肢冷,納呆腹脹,小便短少,大便秘結(jié),氣短懶言,舌淡胖齒痕,脈沉細無力。證屬脾腎陽虛,陰水旺盛,治宜溫補脾腎,行氣消腫,方用實脾散加味,藥用:
茯苓60g,木瓜20g,蒼術(shù)30g,白術(shù)30g,炙甘草10g,木香10g,大腹皮30g,草果仁10g,干姜30g,炮姜30g,高良姜30g,附子30g(先煎),厚樸20g,黨參30g,澤蘭30g,澤瀉30g,芡實30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劑。6劑。
二診(9月21日):化驗?zāi)虻鞍祝ǎ┧[消失大半,食欲增加,大便每天1次,小便量增多,畏寒肢冷改善。原方有效,再進6劑。
三診(9月27日):化驗?zāi)虻鞍钻幮?。水腫盡消,畏寒肢冷顯著好轉(zhuǎn),但仍不耐勞作,腰背痛,小腿夜間偶有抽筋,上方加木瓜為30g,加二仙各30g。再進6劑,隔天服藥1劑,鞏固治療。
【按語】老年性腎炎,由于腎精已衰,加之陰盛陽衰,陰水形成。水為陰邪,自下而上腫,表明下焦陽虛陰盛,即“水濕積聚之所,便是陽氣不到之處?!痹摶颊咧薪箽鉁?,陽虛不運,因此,水腫治則其本在腎,其治在脾,因“土為制水之臟;”故而選用實脾散加味,重用附子與三姜,以振脾腎之陽氣,同時佐以行氣利濕之品,以助氣化之機。方藥對癥,服之即效,且尿蛋白也隨水腫消退而消失。由此而看出,腎炎看化驗?zāi)蚪Y(jié)果,同時還要察全身情況,著重全身治療,如此可以收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