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倭和日本人稱倭人的由來
日本人被稱為“倭”源于中國的漢朝,出自《后漢書》中東漢光武帝劉秀“漢委倭王”的典故。據(jù)《后漢書》“東夷傳”記載,公元前100年左右,在日本島建立了100個左右的小國。其中有一個小國向漢朝派遣使臣,東漢光武帝劉秀很高興,就封日本小國王為“倭王”,并向他們授了印記,使之成為中國的附屬國。之所以封日本人為倭王,一是由于當時的日本使者相對漢人又黑又廋又小,二是中國皇帝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有愛用蔑視性的稱呼的習慣,以此顯示天朝的權威。倭字本意是丑陋的、矮小的、瑣碎的意思。從此我們稱日本國為“倭的奴國”,日本人為“倭人”,對日本的其它一切稱呼也都加上個倭字,如:倭傀(古代的丑女);倭奴(中國舊稱日本為倭奴);倭刀(古時日本所制的佩刀,以鋒利著稱);倭股(日本產(chǎn)的緞子);倭夷(日本海盜)。有的史書干脆把日本人和我們東方周圍的少數(shù)民族統(tǒng)稱為“東夷”?!皷|夷”也就是“東面的野蠻人”。
二,日本人由倭人改稱日本人的原因
中國于漢、魏、晉、南北朝時稱日本為倭。其后,倭和日本兩名并稱〖Japan〗,并逐漸改稱為“日本”。隋唐之后,日本開始大規(guī)模接受漢文化,隨著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也越來越多,因此對“倭人”稱呼越來越反感。再加上崇拜太陽 的傳統(tǒng),開始漸漸喜歡起“日本”這個國號了,于是,向中國皇帝提出改名的請求,中國皇帝答應了。從此,日本人一詞開始在中國流行。據(jù)歷史記載,隋煬帝給日本國書里開始開始“日出之國的天子”的句子。《新唐書》220卷《日本國傳》介紹了日本改名的經(jīng)過:咸亨元年,日本派遣使者,祝賀平定高麗。使者說,學習中國文字后,不喜歡倭的名字,改名為日本,即國家靠近日出的地方。唐代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則明確表示“倭國在武則天皇后時改名日本”。
三,倭寇稱呼的由來
到了元、明以后,中國又開始將日本人稱為“倭人”,根本的原因則是中國東南沿海發(fā)生的日本強盜入侵事件。這也是“倭”帶有貶義意味的根本原因。
《明史》最早將“倭”和“寇”一起使用。在《明太祖實錄》一書中,記載了洪武二年倭寇劫掠山東、蘇州、崇明的情況。 當然,《明史》中的“倭寇”中的“寇”字,最初是用作是動詞的含義,表示“侵犯”?!睹魇贰分写蠹s有60處大半都是像如下的記載:“倭,寇山東臨??たh”(洪武紀卷2),“倭,寇雷州”(洪武紀卷3),“倭,寇福州”(成祖紀卷 6),“倭,寇浙江”(世宗紀卷18),“倭,寇上海”(湯和傳卷126),“倭,寇嘉興”(胡宗憲傳205)。 照現(xiàn)代的翻譯法,倭寇就是“日本侵略”的意思。由于明朝倭寇影響的巨大和倭寇行為的長期性,長此以往,日本人整體被賦予了壞人的形象?!百量堋币步K于成為“日本侵略者”的意思?!睹魇贰分小百量堋苯K于作為名詞而被使用,這樣日本人的形象從“倭寇”到“倭”,漸漸的成為蔑稱。
四、倭寇在中國沿海的興起,主要起因是日本內(nèi)戰(zhàn)中一部分武士(尤其是九州、四國地區(qū)的)的領主被兼并,他們自己流離失所,大量淪為???,于是成群結隊到中國沿海來冒險。要說在日本國內(nèi)有什么強大勢力撐腰,沒看到過有何證據(jù)。倭寇到極盛時期確實動輒以千萬計,攻城略地,但這中間很大程度是中國自己的問題。其一,所謂成千上萬的倭寇中,很大部分是“漢奸”,有和倭寇勾結的中國海盜,有趁火打劫的中國地方豪強勢力。這種倭寇實際上是以日本職業(yè)軍人為骨干,中國匪徒為羽翼的混成部隊。在戚繼光之前平倭最得力的胡宗憲,主要功勞就是打擊這些“中國倭寇”。胡曾經(jīng)設鴻門宴,捉拿了徐海、陳東、麻葉等幾個最大的中國倭寇頭子,隨即攻陷他們的城堡,很長時間搞得正宗的倭寇失去了內(nèi)應,進退失據(jù)。其二,中國軍民過于文弱,戰(zhàn)斗力低下。有一則令人非常痛心的記載:十幾二十個倭寇(日本人)登陸之后四處流竄,繞著南京城外圍殺了一圈,所過之處,雞犬不寧,總計殺傷中國軍民竟然上千。雖然最后被圍殲,但這樣的記錄真是恥辱。日本倭寇的戰(zhàn)斗力確實很強,比正規(guī)明軍高明得多。名義上是官兵打強盜,實際上卻是中國的外行對付日本的職業(yè)軍人(黃仁宇《萬歷十五年》語)。戚繼光平倭的方針是用江浙“苦大仇深”的本地人,練出一支幾乎是私人所有的精兵,聽話而效死力,比正規(guī)軍指揮得力。在戰(zhàn)術上戚繼光是個天才,發(fā)明了類似近代的小分隊協(xié)作戰(zhàn)法。比如他的“鴛鴦陣”,并不是什么大陣勢,而是十來個人一組,前面幾人用丈多長的“狼筅”(削尖的大毛竹)掃蕩,后面的藤牌手保護,勾鐮槍和刀手擒拿斬殺。這樣的分工協(xié)同戰(zhàn)術在當時是很先進的,足以彌補中國方面單兵戰(zhàn)斗力的劣勢。尤其是在江浙沿海的地形條件下,大多是短兵相接的步戰(zhàn),倭寇的主要武器是比較短的日本刀,戚家軍的戰(zhàn)術是以己之長攻敵之短,一抓一個準。十幾年中戚、俞(大猷)的軍隊幾乎把沿海倭寇的主力斬殺殆盡,水師方面又攻陷了倭寇的海上巢穴,于是戚繼光之后,倭寇遂平。直到朝鮮戰(zhàn)爭,中日軍隊才又對陣疆場。
五、抗倭英雄戚繼光、俞大猷(拼音:yóu)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幾千人襲擊浙江臺州、桃渚、圻頭等地,戚繼光率部隊在人民群眾的配合支持下,先后九戰(zhàn)九捷,殲滅大量倭寇,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盧鏜、牛天錫也在寧波、溫州大敗倭寇。浙東的倭寇被全部掃除。第二年,倭寇大舉進犯福建,從溫州來的倭寇與福寧、連江的倭寇一起攻陷壽寧、政和、寧德,自廣東南澳來的倭寇與福清、長樂等地的倭寇攻陷玄鐘所,并延及龍延、松溪、大田、古田、莆田。倭寇在距寧德5公里的橫嶼,憑險固守,官軍與倭寇相持一年多。新來的倭寇又在牛田,興化筑營固守,互為聲援,使福建頻頻告急。戚繼光又率軍進入福建剿寇。戚繼光攻下橫嶼,斬首2600。又乘勝攻下牛田,搗毀倭寇巢穴。倭寇逃向興化,戚繼光乘勝追擊,連夜作戰(zhàn),連克60營,斬首無數(shù)。戚家軍進入興化城,受到了人民的熱烈歡迎。戚繼光回師福清,又殲滅登陸的倭寇200人。同時明朝將領劉灦也屢敗倭寇,盤踞在福建境內(nèi)的倭寇幾乎被全部消滅。 戚繼光返回浙江后,倭寇又大肆劫掠福建沿海。嘉靖四十一年底攻陷興化府城,在城中燒殺奸淫掠奪,無惡不作,盤踞兩個多月才棄空城退出,經(jīng)岐頭攻陷平海衛(wèi)(今莆田縣平海),以此為巢,四出騷擾。福建再次面臨倭患的威脅。明朝調(diào)新任福建總兵俞大猷和先期援閩的廣東總兵劉顯與戚繼光一道抗擊閩倭。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戚家軍再次進入福建。在攻擊平海衛(wèi)倭寇的戰(zhàn)斗中,戚家軍為中軍,擔任正面進攻,俞大猷為右軍,劉顯為左軍,從兩翼配合攻擊。二十一日,戚家軍以胡守仁部為前導分兵三路,以火器打亂了倭賊前鋒騎兵,乘勢發(fā)動猛攻,俞、劉二部從兩翼投入戰(zhàn)斗。倭寇三面受敵,狼狽竄回老巢。三路明軍乘勝追擊,將敵人圍困于巢中,并借風火攻,蕩平了倭巢。此戰(zhàn)只用了四五個小時,殲倭2000多人,解救被擄男女3000多人,明軍收復興化城。平海衛(wèi)之戰(zhàn)后,戚繼光又率部消滅了原侵擾政和、壽寧的倭寇。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又相繼大敗倭寇于仙游城下、同安王倉坪和漳浦蔡不嶺,斬獲頗多。其后戚繼光又在福寧大敗倭寇,并與俞大猷一起最后掃清了福建境內(nèi)的倭寇。余倭逃往廣東。至此,福建倭患基本平定。
俞大猷也是一位抗倭英雄。在福建境內(nèi)的倭寇被平定后,廣東倭患嚴重。廣東的倭寇主要是由俞大猷平定的。他在任廣東總兵前,就招收過漳州農(nóng)民武裝6000人,到廣東之后,先后調(diào)汀、漳等地軍隊1.4萬人到廣東,其主要部分就是他在福建招收的那支隊伍,到廣東后,俞大猷又招募和組織農(nóng)民武裝力量,在抗擊倭寇的戰(zhàn)斗中獲得很大成功。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海豐附近的戰(zhàn)斗中,農(nóng)民武裝花腰蜂等英勇殺敵,取得了勝利。俞大猷領導廣東軍民殲滅了廣東境內(nèi)的倭寇。至此,東南沿海的倭患被最后平定,這是愛國軍民共同奮戰(zhàn)的結果。
倭寇的侵掠騷擾,給東南沿海地區(qū)的人民生活和社會經(jīng)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平定倭患,使人們能安居樂業(yè),發(fā)展生產(chǎn)。在平定倭亂的過程中,明朝政府的一些官員認識到,“海禁”既不能限制私人海上貿(mào)易,也不能防止倭寇。反而驅(qū)使沿海居民走上武裝走私的道路,與倭寇內(nèi)外勾結,為害頗大。嘉靖末年,比較有遠見的官僚,紛紛建議政府解除海禁,發(fā)展海上貿(mào)易。到明穆宗隆慶時,明政府開始取消“海禁”,準許對外通商。這無疑順應了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趨勢,促進了正常的海上貿(mào)易和東南沿海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