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涂“橫山石門”陶淵明之“桃花源”
施長斌
陶淵明久住江西,與當涂橫山遙隔千里,為什么說橫山石門是其筆下之桃花源呢?據(jù)有關(guān)史料考證,陶淵明乃當涂橫山腳下人,橫山石門洞天就是陶翁筆下之桃花源。
一般人認為,陶淵明是潯陽柴桑人,其最初依據(jù)主要是陶淵明好友、文學家顏延之在陶公去世時寫的《靖節(jié)征士誄》:“有晉征士潯陽陶淵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其實,顏公所指“潯陽柴桑”乃陶公逝世所居之地,這在有關(guān)史料中得到了印證。唐代房玄齡等編寫《晉書·陶潛傳》時就刪去了陶淵明“籍貫柴桑”的說法,對“柴桑”說予以了否定。北宋《太平寰宇記》則載:“淵明故里,《圖經(jīng)》云:‘淵明始家宜豐,后徙柴桑。’宜豐,今新昌也。”然而《晉書》等有關(guān)資料均未記載陶公宜豐之前的籍貫,宜豐《秀溪陶氏族譜》也只載“自淵明始家宜豐……”對陶淵明由何處遷往,未作詳細說明。
查看陶淵明的歷史發(fā)現(xiàn),陶淵明岳丈孟嘉系桓溫之參軍,曾長住姑孰,陶公本人年少時即為桓玄幕僚。桓玄生于姑孰,長年在姑孰生活,后來還在姑孰稱帝,那么陶淵明在當涂生活是完全可能的。又據(jù)古《新昌縣志》及《秀溪陶氏族譜》記載,陶淵明父親陶回,初為安城太守,以軍功封康樂侯。而據(jù)《太平府志》及姑孰陶氏有關(guān)族譜記載,丹陽陶謙之曾孫—陶回,晉代因平叛有功而被封為康樂侯。如若相關(guān)志譜所述,陶潛乃東晉康樂侯陶回之后,那么陶淵明無疑是橫山腳下丹陽人。
陶淵明在他的《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乙已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jīng)錢溪》等詩中,明顯流露出思鄉(xiāng)返家之心情。而“曲阿”和“錢溪”均為丹陽古地名?!缎阆帐献遄V》中《靖節(jié)公家傳》亦云:“乙已三月,敬宣改宣城內(nèi)史,公適使都(建康)還,經(jīng)錢溪,復邦族……”復邦族。陶公多處寫到帶有“山澤”的詩句,其中對“山澤”的描述如“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寒氣冒山澤,游云倏無依”等,與橫山“丹灶灰井”、“丹灶寒煙”景致吻合;陶公筆下多次寫到的“園田”,也與橫山石門洞天中的田園相似。
由此看來,陶淵明既為丹陽人,那么以橫山石門園田景致作為《桃花源記》的模本也就順理成章了。
當涂橫山古稱番籬、衡山,自然風光秀美,名勝古跡眾多,橫山石門乃安徽著名古跡。從今日向陽水庫峽谷沿溪前行,兩山夾岸,溪水潺潺,百步過后,山勢趨窄,石壁撐天,狀若大門,通過大門眼前便豁然開朗。但見溪水橫流、沃野平鋪、群山環(huán)抱,一片園田風光隱身于石門洞天之中。雖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桃樹慘遭砍伐,一扇石門因修水庫而被炸毀,但如今身臨其境,仍依稀可見陶翁筆下之“桃花源”。
另據(jù)當?shù)乩先藬⒄f,“文革”前,橫山腳下仍有五柳先生之宗廟;橫山腳下丹陽湖因盛產(chǎn)紅楊柳而得名,丹陽湖畔至今還有一座“武陵”橋。
難怪李白游居橫山并在《下途歸石門舊居》詩中寫道:“石門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不知何處得雞豕,就中仍見繁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