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永安燕江詩社舉辦了第二十一期“同題一練”活動,命題為《江邊大榕樹》,共收到社員習(xí)作30余首。經(jīng)本人審閱后,發(fā)現(xiàn)不少作者對詠物詩如何創(chuàng)作不甚了解,極少有對所詠之物描景狀物,大多是主觀想象之作,物我分離,意境空泛,缺乏真實情感。比如有的作品若不看題目,只看詩內(nèi)容,根本看不出所詠的是樹,更不用說詠的是榕樹了。在此,有必要講解一下詠物詩的寫法。
詠物詩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詩歌。自然界中的萬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歌詠的對象。他們在細致描摹的同時寄托自己的感情,這就產(chǎn)生了詠物類詩歌。
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個中有我也。
屠隆在《論詩文》中認(rèn)為:詠物詩體物肖形,傳神寫意,不沾不脫,不即不離。如古詩中虞世南的《詠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和李商隱的《蟬》等詠物詩。
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詩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xiàn)作者的生活情趣。
寫詠物詩有以下幾點需要明確:
一、“物”的特征要明顯
詠什么就必須先把你要詠之物的特點寫出來。如果不懂所詠之物的特點就急著下筆,是無法寫好詠物詩的。比如你寫梅花,必須就是梅花,而絕對不會叫讀者感覺是別的花。這里首先就要寫出梅花的特點,然后再抒發(fā)有關(guān)聯(lián)的情。
下面就以詠梅詩為例,來作具體分析:
好的詠梅詩多有所寄托,或借詠梅以抒情或借詠梅以言志,內(nèi)容深刻,寓意雋永,為人們所稱道。
如:
《十一月中旬至扶風(fēng)界見梅花》 李商隱
匝路亭亭艷,非時裛裛香。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大家先讀一遍,其中“素娥唯與月,青女不饒霜”。寄托之意最為明顯,“素娥”,即月里嫦娥,“青女”,主管霜的女神。這句是說素娥只贊助月亮,即使月亮放出的光對梅花是相宜的,但素娥并不是在贊助梅花,青女也不放松它的霜威,她要任意地摧殘梅花,這是講梅花的遭遇,也是暗中寄寓詩人自己的不幸。
寫到這里,作者的感情已達到飽和,頸聯(lián)突然筆鋒一轉(zhuǎn),對著梅花,懷念起朋友來了,“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想折一把梅花來贈給遠方的朋友,可是仕途坎坷,故友日疏,即使折得滿把的梅花又有什么用呢?連寄一枝梅花都辦不到。更覺得和朋友離別令人哀傷欲絕,愁腸寸斷?!皞x”句一語雙關(guān),既含和朋友離別而斷腸,又含跟梅花離別而斷腸,這就更加蘊蓄雋永。
尾聯(lián)“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這是作者在發(fā)問:梅花為了誰過早開花,而不等到春節(jié)才開花呢?
在此,詩人表達了對梅花的悲痛,這種悲痛也正是對自身遭遇的悲痛,詩人自己就正像梅花,未能等到春的到來而過早開放,這一結(jié),就把自傷身世的感情同開頭相呼應(yīng)。
此詩寫梅花,同時又寫作者身世,這兩者結(jié)合得如此完美,寄托之句做到了天衣無縫,看不出任何拼湊的痕跡,這就顯出作者深厚的藝術(shù)功底。
再比如:
《石灰吟》 于謙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大家先讀一遍,看看是不是字字不脫石灰,字字不拘泥于石灰,字字寫石灰,又字字寫人格,這個就是詠物詩的高境界。
二、物我要統(tǒng)一
你先明確你用此物要表達什么感情,但是又絕對不可脫離物的特點寫情。詠物詩要做到“不即不離”,就是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又要切合所詠之物的特點。
首先,要找到“物”與人的共通之處,要避免拋開“人”寫“物”,或拋開“物”去寫“人”。
清代王士禛說:“詠物之作,須如禪家所謂不粘不脫,不即不離,乃為上乘?!毕旅嫖覀円黄饋韺W(xué)習(xí)古人的詠物佳作:
《贈柳》 李商隱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fēng)流極,來當(dāng)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贈柳,其實就是詠柳,詠而贈之,故題曰“贈”。開篇兩句對楊柳的描寫,是放在一個極壯闊的背景下展現(xiàn)的。北從長安,南到江陵,楊柳青青,翠色疊映,垂枝裊裊,參差紛錯。遠遠眺望,秀色千里,美不勝收。大家看,僅是開篇兩句短短十個字,就把楊柳的意象表現(xiàn)得如此深刻,這就是詩的內(nèi)涵所在。
接下來兩句寫早已聽說楊柳風(fēng)流無比,而此時此刻,自己眼前看到的才是楊柳婀娜多姿的最美的神態(tài)。
五、六兩句寫詩人的目光由眼前的柳色所引動,移動著到了橋邊,柳色突然被小橋隔斷,越過小橋,那柳色又展現(xiàn)于你眼前,順著長堤而伸遠,直到望不見了??墒?,心依然被那迷人的柳色縈系而去,綿綿不絕。這里的物我統(tǒng)一很充分的體現(xiàn)了出來。
結(jié)尾兩句是寫在那青樓酒旗歌舞宴飲的繁華之地,如雪的柳絮飄舞輕拂,甚是春風(fēng)得意。這兩句是寫歌舞繁華之地,言春柳放絮極盛之美,既是繁華已極,凋零也就不遠了。其寓意極其深沉。
整首詩給我們展現(xiàn)的是一幅美麗而壯闊的畫卷:千里秀色,風(fēng)姿婀娜,小橋長堤,柳色迷人,青樓酒旗,絮花如雪。由遠而近,再由近而慢慢放遠,構(gòu)思曲折而深致。
此詩全篇八句,純用白描。篇中不著一個“柳”字,卻句句寫柳 。仔細玩味,又會發(fā)覺它們既是寫柳,又像是在寫人。字里行間,仿佛晃動著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風(fēng)流韻致,婀娜多情,非常招人喜愛。她也許是詩人的友人,亦或就是詩人的情人,由于某種原因,他們分離了。因此,詠柳即是詠人,對柳之愛憐不舍,即對其所愛之人的依戀與思念。似彼似此,亦彼亦此,不即不離,正是此詩藝術(shù)表現(xiàn)的巧妙之處。
再跟大家分享一首本人拙作:
《韭菜花》 華言
含苞卻上斷頭臺,幾度輪回幾度哀。
今喜山人田畝棄,欣然縱我一秋開。
該詩創(chuàng)作背景是作者于某個秋日,看到一片被荒廢的田地韭菜花隨風(fēng)輕舞、花開燦爛、褶褶生輝,由此觸景生情而作。大家知道,開花的韭菜是不好入食的,所以農(nóng)人會在韭菜開花之前就收割。韭菜被農(nóng)人收割后又會長出,長到一定程度又會被收割,周而復(fù)始,所以韭菜要想熬到開花是極其困難的。
作者用比擬手法寫出韭菜花的特點,并根據(jù)曾經(jīng)切身的坎坷經(jīng)歷抒發(fā)不屈不撓,堅忍不拔的情感。以韭菜花來托物言志,詩的中心思想就是:生活中即使遇到再大的逆境和困境,只要堅強地去面對,堅定向上的信念,堅持做好每一天,最終總會有熬出頭的日子。
寫詠物詩應(yīng)該先把所詠之物的特點寫出來,要明確用此物想表達些什么?但是又絕對不可脫離物的特點來寫情。詠物詩的重點在于“不即不離”。要找到“物”與人的共通之處,要避免拋開“人”寫“物”,或拋開“物”去寫“人”。
詠物詩,必須有物,沒有物就稱不起詠物詩。但只簡單寫物不行,還要有人的思想情感作其靈魂。沒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寫的物就會蒼白無力。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詠物詩應(yīng)有的境界。?
主講 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