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認為有錢不幸福不免有點自欺欺人,因為有錢可以實現(xiàn)更多愿望。但是要注意,幸福就是預期的實現(xiàn),而每個人的預期是會變化的。如果說“實現(xiàn)預期”是分子,那么預期的內(nèi)容就是分母,分子分母共同決定了幸福感。有錢人能夠?qū)崿F(xiàn)更多目標,但是他的預期也早已提高,有時候明星說自己很累,不全是假話。比如趙本山,現(xiàn)在私人飛機都開上了,要想再讓自己實現(xiàn)新的愿望,新的目標,得到新的快樂,這比普通人難多了。
為什么小孩子容易快樂?因為小孩子的預期很低,很容易滿足。
有人說,去一次墓地送別同事,去一次醫(yī)院看望病重的朋友,就全都看開了。為什么?那是因為他把活著、健康著作為預期了,這個預期比較低,容易實現(xiàn),所以也容易快樂。為什么融入平時生活之后又往往看不開了?那是因為又重新把金錢、地位當做預期,又不大好實現(xiàn)了。
幸福感是“比”出來的,和自己的預期比,也和周圍人比,比方說,自己本來挺高興,但看到鄰居比你過得好可能心里就有點不快樂,這就是預期不當造成的幸福感缺失。
所以,把握好預期,是得到幸福的密碼。而且我覺得這似乎也是上帝設(shè)置的一個天然的平衡機制,凡是生活條件更好的人,他的預期就隨之增高,于是實現(xiàn)快樂的難度也就隨之增大,最后和普通人的快樂往往差不多。就說我們自己,賺一千塊錢的時候,能買五百塊錢的衣服就很高興,等到賺一萬塊錢的時候,買一千塊錢的衣服可能就沒什么感覺了。那么億萬富翁呢,做什么還能讓他們內(nèi)心泛起一絲快樂?這就是為什么有的時候人們有錢了,有地位了,但感覺還不如普通老百姓快樂。
不過,這也不等于簡單地知足常樂,那樣就成為不思進取了。總停留在一種狀態(tài),永遠“知足”,就會平淡,不會快樂。通過努力不斷提高生活質(zhì)量,不斷實現(xiàn)更高的預期,這個過程是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只不過,如果我們能夠把握好一個技巧,就是把預期適當調(diào)低一點,就能得到比同等生活條件的人更多的幸福。
當然,普通人的幸福也有個前提,那就是實現(xiàn)溫飽,如果吃不上飯,無論如何調(diào)整心態(tài)都沒用。但是,我覺得,進入小康,衣食無憂之后,預期和心態(tài)對自己幸福感的影響就很大。而實際上,生活在城市里的我們,基本都已經(jīng)進入小康,這時候,幸福不幸福,就看自己的了。(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