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對象的層次剖析
第一節(jié) 關于主體對象
文學創(chuàng)作,重要的是表述好主體對象,何為主體對象?
筆者認為,主體對象就是人所面對的客觀事物的主要部分,或者說客觀事物的主體。
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主體對象就是創(chuàng)作中所要描述的主要事物。以刺繡為例,畫面上的花朵是主體對象,此外還有花朵旁邊的枝葉和下面的草地,花朵之外的就是襯托。換一幅刺繡,畫面上主要有個美人,她的頭上有花朵,手上有團扇,腳上有繡鞋……這里的主體對象就不是花朵,而是這個美人。
在作者筆下,怎么樣來表現(xiàn)出主體對象,這是需要醞釀構思。文學所描述的事物變化萬千,筆者歸納為三個主要方面,即:人、事、物。文學表現(xiàn)的主體對象,一般反映到標題上。以賦文為例,寫人的賦有:《大人賦》、《洛神賦》、《李夫人賦》……;寫事的賦有:《東征賦》、《登壇拜大將賦》、《渭源誓師賦》……;寫物的賦有:《圍棋賦》、《氣賦》、《劍賦》……
從閱讀角度看,寫人的賦文中包含了事件、對話、情感等;寫事的賦文中包含了人物、事件、景物等;寫物的賦文中包含了人物、歷史、文化等。創(chuàng)作如同繪畫寫生,描述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沒有相應的襯托,就是無水之舟、無本之木,藝術形象就會大打折扣。即便是空中樓閣,其形體以地上宮闕為參照,其神仙以世間人物為參照。藝術主體只有在各種背景襯托下,才會閃耀出人性的光輝。
第二節(jié) 主體對象的表現(xiàn)層次
章法構思,是賦文醞釀創(chuàng)作的前提。學習應該先易后難,創(chuàng)作也是如此。以常規(guī)論:寫物較易,寫事稍難,寫人最難。
了解事物,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下筆自然游刃有余。鑒于此,我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要盡量先摹寫熟悉的事物,從基礎做起。
作文寫物,就要挖掘出別人所不盡知的內(nèi)涵,即便所述內(nèi)容不是大道理,客觀上也是“文以載道”,是對知識的普及和推廣。簡單地說,“文以載道”就是所作文字要有點“意思”。筆者所說的“意”就是指內(nèi)涵或含義,所說的“思”就是要有點思想感情。沒有“意思”的作品,就不能稱之為文學,只能是文字垃圾。
那么,如何來表意呢?筆者認為,表意需要挖掘客觀事物的內(nèi)涵,從其所屬的時空變化等方向進行縱向聯(lián)系或者橫向聯(lián)系。從時間上來講,可以述及歷史發(fā)展事件,突出事物的用途;從空間來講,可以展開各類相關信息,從各角度剖析。
文字詞匯給人帶來的印象是單一的,通常只是詞匯概念本身,或者說只是個表象。但是,簡單詞匯用文學作品來描述,那就是很復雜的事情。現(xiàn)在以南朝謝莊的《月賦》為例,標題只有兩個字,文章內(nèi)容是先講了環(huán)境,然后再講事件——“抽毫進牘,以命仲宣”;中間三大段內(nèi)容,是先寫天上“擅扶桑于東沼,嗣若英于西冥”,再寫地上“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瀨”,然后再寫人物感覺“聆皋禽之夕聞,聽朔管之秋引”。從上到下,從景到人,寫得很有“意思”。內(nèi)容流暢,文筆清麗,構到了柔婉和諧的境界。
從謝莊《月賦》的內(nèi)容結構看,其層次結構是以空間變幻為主,這是不錯的敘述方法。但是,由于文無定法之故,若以月之典故構思《月賦》亦無不可,這就是時間變幻之法。
綜上所述,賦文創(chuàng)作要求對主體事物的描述要有方向感,也就是層次感。古代辭賦家的賦文基本是層次井然,表述“意思”充分有據(jù)。具體形容是:前車后轍,前因后果,角度廣,深度大,達到了“文以載道”的目的。但是,很多當代賦作卻截然不同,具體表現(xiàn)是:層次不清,羅列無序,常失聯(lián),總跑題,雖然也有內(nèi)容,卻不知所云。
既然賦文的表現(xiàn)層次這樣重要,又該如何去組織層次結構呢?實際很簡單,層次排列,應該符合正常人的邏輯思維,層次之間的內(nèi)容以關聯(lián)為宜,至少層次段落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應與主題相關。
第三節(jié) 主體對象的棱鏡效應
棱鏡,主要就是指能夠?qū)⒐夥纸獾娜忡R,屬于物理學領域。
大千世界很多原理相通,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三棱鏡效應”:白光是由各種單色光組成的復色光;同一種介質(zhì)對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不同色光在同一介質(zhì)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因為同一種介質(zhì)對各種單色光的折射率不同,所以通過三棱鏡時,各單色光的偏折角不同。因此,白色光通過三棱鏡會將各單色光分開,即色散。
從原理上看,三棱鏡將白光分成了“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種有色光??此坪唵蔚陌咨猓纸獬闪硕喾N層次,這是為什么呢?
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分解出來的內(nèi)容就會有所不同,這就如同白光經(jīng)過三棱鏡的折射后,不同的光有不同的折射角度,散射成像就如同絢麗多姿的彩虹。
通過類比可知,主體對象在構思創(chuàng)意這個棱鏡散射下,所產(chǎn)生內(nèi)容必然存在差異性。
物理學家牛頓用三棱鏡研究日光發(fā)現(xiàn):紅光波長最長,折射率最?。蛔瞎獠ㄩL最短,折射率最大。
三棱鏡可分解出多色光,可類比主體對象分解的層次。那么,光的折射率如何類比呢?筆者認為,折射角度變化產(chǎn)生的效果,與看問題角度變化產(chǎn)生的效果,其原理是相通的。
文學視角不同,創(chuàng)作構思反映出來內(nèi)涵自然不同。以宋玉的《風賦》為例,宋玉對楚王說:“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但楚王不這樣認為,他說:“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今子獨以為寡人之風,豈有說乎?”在下文中,宋玉具體描述了“徘徊于桂椒之間,翱翔于激水之上”的“大王之雄風”,這是瀟灑自如,昂揚得意;與之相反,楚王要解的“庶人之雌風”則是:“塕然起于窮巷之間,堀堁揚塵,勃郁煩冤,沖孔襲門……”
宋玉的《風賦》內(nèi)容,經(jīng)過分解只有兩種:一是大王之雄風;一是庶民之雌風。文學語言描寫是形象思維,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而產(chǎn)生相關影像,這就是文學的魅力。由此可看出,看待問題視角不同,其內(nèi)涵可能大相徑庭,而正反兩方面的對比,自然達到諷諫的效果。
通過品讀《風賦》的文學描述,明顯事實擺在面前,不用總結,讀者也會明白階級對立的實際存在,兩個對立階級生活境況的天壤之別。對比過后,人的同情心就會油然而生,達到了諷諫的效果。
筆者認為,文學中的棱鏡效應是剖析事物層次的新方法。常言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睂嶋H上,大千世界很多原理是相同或類似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理也是這樣。但是,我們不能把原理或規(guī)律教條化,以為白光可分解成七種顏色,具體事物的文學描述就分成七個層次,這是不可取的。關于事物的層次分解,視角不同,所產(chǎn)生的內(nèi)容層次含量有多寡之分,文學描述應以實現(xiàn)主題目的出發(fā),合理處理好詳略關系。
第四節(jié) 縱向思維的層次布局
什么是縱向思維,很多人不解其意。關于縱向思維的概念,不妨看一下百科的論述:
所謂縱向思維,是指在一種結構范圍內(nèi),按照有順序的、可預測的、程式化的方向進行的思維形式,這是一種符合事物發(fā)展方向和人類認識習慣的思維方式,遵循由低到高、由淺到深、由始到終等線索,因而清晰明了,合乎邏輯。
事物本身的文學描述,可以是由上到下、由前至后、由淺入深、由始至終,這些都屬于縱向思維。舉個詩例,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不用看詩的意境,單從層次看,頷聯(lián)寫的是“早鶯”和“新燕”,頸聯(lián)寫的是“亂花”和“淺草”。從空間維度看,是屬于從上到下,這就是縱向思維層次。
縱向思維有很多種類,其屬性的量變過程是貫穿軸線。按時間順序,由古至今是正向的時間軸,由今逆推至古是反向的時間軸。從時空角度看,時間是不可逆的,但認識事件追溯其根源,這是可逆的思維,也符合認知習慣。因此,由前至后和由后至前,皆屬于縱向思維,思維不能僵化。
辭賦創(chuàng)作,合理運用縱向思維能更好地把握層次布局。賦文合理布局,文氣就順暢,思維就流動,其章法布局就好。
下面以朝鮮朝文學家金光煜的《劍賦》為例,說明縱向思維在辭賦中的運用。
劍賦 作者:金光煜
劍之時義遠矣哉。耶溪之鋌,赤山之精,祝融噓焰,女媧镕形,銷以羊頭,被以龜章。質(zhì)耀晴雪,彩動華星,陸特剸犀,水截奔鯨,風湖為之骨驚,薛燭為之心折。一揮而雷電走,再振而魑魅泣,指鄭則三軍白首,麾晉則千里流血。仆本好劍之人,請言其始:
——第一段,敘述到劍之義的淵源和形質(zhì),是引述部分,敘述各方面屬于橫向思維。
想其季子西邁,聘于上國,萬里隨身,三尺雪鍔,一朝過徐,徐君囁嚅,歸來掛墓,宿草荒蕪。至如平原適楚,毛遂穎脫,兩言利害,日中不決,拔刃直前,白馬盤血,堂下十九,成事碌碌。若乃荊卿入秦,白虹貫日,圖窮督亢,匕首忽發(fā),揕胸未及,環(huán)柱袖絕,易水風寒,壯士不越。
——第二段開頭,這里涉及三個主要人物,分別是季子(季札)、平原君(趙勝)、荊卿(荊軻);另外還有三個次要人物,分別是徐君(徐國國君)、毛遂(平原君門客)、秦王嬴政(文中荊軻行刺對象,雖未出現(xiàn),但有之)。我們看一下三個主角的生平時間: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趙勝(約前308年-前251年),荊軻(?—公元前227年)。從時間發(fā)展順序看:季子――〉平原君――〉荊卿,這是正排序發(fā),其事件本身來說,越到后面越精彩,達到一個高潮,這是按時間軸的縱向思維,行文通達順暢。
及夫澠池一會,趙瑟秦缶,辱甚偏鼓,十城虗壽,一介英藺,猛氣咆勃,突刃五步,虎狼褫魄。至若項王虎闘,八千雷奔,宰割山河,指揮中原,楚歌一夕,蓋世心違,帳中起舞,泣挫雄威。又如袴下少年,杖劍歸漢,一拜金壇,三軍竦嘆,蹴項鋤嬴,千金漂母,偽游云夢,兔盡烹狗。
——這是第二段的中間部分,由發(fā)語詞“及夫”引領,屬于第二個層次。這里有三個主要人物,分別是:英藺(藺相如)、項王(項羽)、袴下少年(韓信)。此三人的活動時間,當然是藺相如最早,項羽和韓信可以說是同時代的人,但項羽比韓信地位高、成名早、死的早,事件排列同樣是按時間軸順序,與前層次不同的是,出現(xiàn)了軍隊和戰(zhàn)爭等大場面,顯示出了英雄氣概,所用的武器都是劍,前一層次提到的荊卿所用匕首當屬短劍,此處藺相如突刃五步所用的屬于短劍,項羽和韓信所用的屬于長劍。近距離搏殺,匕首和刃等短劍占優(yōu)勢;遠距離廝殺,長劍占優(yōu)勢。文以載道,這些就是劍文化的內(nèi)容。
乃有炎祚中缺,王氏弄權,朱云抗直,原斬佞臣,天威霆震,忠憤縲紲,大呼攀殿,殿檻遂折。至乃天地軍麾,山河鼓角,倚樓行藏,看鏡動業(yè),江邊老病,劍外衰草,崆峒未倚。
——這是第二段的后半部分。炎祚指的是漢朝統(tǒng)治,王氏指的是王莽。朱云是個忠臣義士,在朝堂上對皇上說:“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余。”朱云所說用尚方寶劍斬殺佞臣,這就是劍之義。后面提及的“天地軍麾,山河鼓角”,是天下大亂,劍氣橫飛的大場面。
壯志已老獨惜乎?鐲鏤之賜慘矣,大夫之死哀矣,武安之刎忠矣,豫讓之擊壯矣。暨夫宋玉之倚天外,周穆之切和氏,專諸之置魚腹,張陵之奪梁冀,虞公之指日,侯生之刎頸,馮諼之彈鋏,伊吾之抵掌,東海之勇婦,公孫之劍舞。冒兇徒之烈刃,對漢使之陵母。
——這是第二段的收尾部分。鐲鏤之賜、大夫之死、武安之刎、豫讓之擊,連續(xù)用了四個排比,表現(xiàn)出了劍之氣魄。解釋一下“鐲鏤”,讀音:zhuó lòu,劍名,泛指寶劍。此前所講以劍的是主動性,而用劍義士亦會被劍所傷害,這些悲壯之士同樣可歌可泣。其后提到的人有:宋玉、周穆王、專諸、張陵、虞公、侯生、馮諼,這些人都與劍有關。在宋玉《大言賦》中有:“宋玉,曰:‘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耿倚天外。’ ”這些典故與前面詳寫不同,屬于略寫。該部分排比所列史實順序,基本是從春秋到漢唐的時間軸順序。后兩句“冒兇徒之烈刃,對漢使之陵母”,雖然時間早于公孫大娘舞劍,但畢竟含義有所變化。
時間軸順序是縱向思維很典型的代表例證,本節(jié)通過對《劍賦》內(nèi)容舉證,說明以時間順序為層次布局的基本方法,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可以靈活應用。
第五節(jié) 橫向思維的層次布局
橫向思維是一個新概念,網(wǎng)絡的解釋不夠準確,因此重新進行了概念定義:
所謂橫向思維,是指突破問題的結構范圍,從其他領域的事物、事實中得到啟示而產(chǎn)生新設想的思維方式,它不一定是有順序的,同時也不能預測。
具體而言,橫向思維是指在思維具有橫向的聯(lián)系,特別指同一類事物而不同性質(zhì)的相互聯(lián)系或?qū)Ρ?。同一類事物是指在某種框架下所包涵的多種個體,這種思維方式具有見微知著、舉一反三的特點。
就文學作品而言,橫向思維與縱向思維不同,縱向思維的內(nèi)容雖然也不可預測,但縱向思維的方向性可以邏輯推理。比方說,文中用典句式的排比,前面人物春秋時期,接著是秦漢,那再往后可能就是魏晉南北朝或唐宋,這就是方向性??v向思維在賦文中的排序很關鍵,這涉及到文氣是否順暢。時代排序混亂,文氣就有阻滯的感覺,章法就有點亂了,不嚴謹?shù)奈木淙菀妆蝗速|(zhì)疑。橫向思維組成的排比句,一般不存在方向性,但是也是以人們認為合理的走向為宜。
文學創(chuàng)作中橫向思維很重要,辭賦文章亦然。辭賦文句講求鋪排,橫向思維更容易被作者和讀者所接受?,F(xiàn)以周曉明創(chuàng)作的《臉賦》為例,探討一下橫向思維在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
堯眉八彩,舜目重瞳,蒼頡四目,禹耳三漏,此圣賢之異相,非常人之所及。商臣蜂目豺聲,越王長頸鳥喙,始皇蜂準長目,無鹽塌鼻凸目。奇形怪狀,因臉異而聞名。紅臉關羽,面如重棗;黑臉張飛,面如涂炭;黃臉典韋,面呈桔色;白臉何宴,面如傅粉。三國英雄,各具異稟。
——這是《臉賦》第二段內(nèi)容。四位圣人可謂相貌特別,其后人物更是奇形怪狀。其余人物雖然不是奇形,面色各異。橫向展開,分了三個層次,多而不雜。
臉形有方圓之分,臉皮有厚薄之別。國字臉威武英俊,瓜子臉俏麗惹人,蘋果臉一團和氣,四方臉一本正經(jīng)。豬頭臉討人生厭,馬長臉暗藏機鋒。臉厚之人,不動聲色,臉薄之人,溢于言表。護臉已成美容之手法,換臉也成醫(yī)學之項目。臉譜是傳統(tǒng)之藝術,臉面是身份之象征。人生在世,豈不要丟臉也。夫差掩臉,愧對伍員;桓公摭臉,羞對管仲。此無臉見人之典型,血之教訓也。
——這是《臉賦》第四段內(nèi)容。先總論再分述,國字臉、瓜子臉、蘋果臉、四方臉……隨后又談了護臉、換臉,以及臉譜、臉面等內(nèi)容,內(nèi)容豐富翔實。后面的典故很有趣,夫差掩臉是指:“夫差怒殺伍子胥后,吳國被越王勾踐所滅后,夫差羞于在陰間見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雙眼后才舉劍自盡?!被腹槪傅氖驱R桓公沒有聽信管仲的話,誤信三個諂媚小人,最后在幽囚之際,流著悔恨的淚水說:“唉,管仲真有圣人的遠見啊!如果死而有知,我有何面目去見他呢?”于是用衣袖遮住自己的臉,悲慘地死去。
從橫向思維角度,《臉賦》以豐富的人文典故將臉譜描述得淋漓盡致,用語精致筆調(diào)輕靈,典故豐富運用自如??少F的是,本文雖內(nèi)容繁復,卻脈絡清晰層次井然。
小結
本次講座,從創(chuàng)作的主體對象入手,闡述了主體對象的表現(xiàn)層次和棱鏡效應,通過對縱向思維和橫向思維的了解,掌握賦文創(chuàng)作的一種基本方法。賦文創(chuàng)作要充分運用手頭的資料或典故,運用好縱向思維或橫向思維,這對于布局謀篇大有裨益。
學習的過程主要是模仿,閱讀文采華美且布局有序的賦文,可培養(yǎng)創(chuàng)作構思的好習慣。誰也不是天才,沒有好的醞釀構思,就很難做到一揮而就。嚴格地對待創(chuàng)作,會自然形成嚴謹?shù)闹螌W文風,文學作品將會逐漸提升。
想要學會賦文寫作并不很難,有三個字可謂創(chuàng)作真言,即:“學”、“思”、“作”。大量閱讀和記憶有價值、高水平的辭賦作品,這就是“學”;在優(yōu)秀辭賦篇章中尋覓到能為己用的知識點,這就是“思”;掌握到了足夠的知識,就應點燃創(chuàng)作的欲望,去構思完成一篇賦文,這就是“作”。
今天的課就講到這里,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