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修
人們習(xí)慣上稱那條街為老街,不僅因為它曾是這座縣城唯一的一條街,而且還因為街側(cè)有一尊唐代建筑的半截的荒塔,還有《水滸傳》中宋江怒殺閻婆惜的烏龍院舊址也在這里。所以這條街便成為不少游人瀏覽光顧的地方。
其實,在我曩年的記憶里,這條街,至多也不過兩輛黃包車那么寬。兩邊都是高高低低的店鋪門面、花里胡哨的匾額和招牌,還有那叮叮鏘鏘不知是中藥店還是鐵匠鋪里發(fā)出的聲音。有大大小小的理發(fā)店和縫紉鋪。店鋪的臟水一律潑到街上。于是那街面總是潮濕的,即使不落雨也不斷一汪汪的水,自然也有泥濘。行人須得很小心地走過,免得把污水濺到自家或是別人身上。頂討厭那總是匆匆忙忙奔喪一樣的腳踏車,不管前邊有人沒人一律是響著鈴鐺飛跑。那車腳下的泥濘便一齊飛將起來,專往人褲腳里鉆。故而,常在城里的人只要一聽到鈴鐺響,就趕緊靠近墻根,或躲進店鋪里。即便如此,也難免濺幾滴泥巴于褲腳上。若是鄉(xiāng)下人進城,傻愣愣地望著這膠皮轱轆的洋車打泥水里軋過,卻并不陷進去,便深深地詫異了。心想:這也就是城里的街了。至于濺到身上的泥巴,那倒未必介意——它恰是進城的標(biāo)志,回到村里,盡可以向人炫耀。
后來,大約是50年代,街道上出現(xiàn)了四個輪子、用木碳作動力的鍋駝車。顯然的,那窄狹的街面是無論如何也不行的了。于是,街道有了第一次的拓寬。許多的店鋪不得不忍痛往里縮一縮,讓鍋駝車耀武揚威地通過,旁邊還可以走開行人。更值得炫耀的是在街面上鋪了瀝青,按通常的說法叫做刷上了柏油。于是,那條街從此又有了別名叫柏油街了。鄉(xiāng)下人進城,頭件事便是留心觀察一下腳下的柏油路。先是小心翼翼、翹腿踮腳地走幾步,免得把鞋底兒粘掉,及至看著無妨,才敢放開了膽子走,繼而跺幾腳,而柏油路居然跺不壞,這又奇了,回去盡可以吹噓炫耀一番。
再后來汽車多了,常常發(fā)生堵塞,一堵塞了就半天磨不開。人說,這老街還需要加寬??赡前赜椭锰珗怨塘?,軋了十幾年竟也不壞,烏黑光滑的路面,誰也不忍心刨了去,否則鄉(xiāng)下人又要說造孽了。然而,街上時常出些事故。先是誰家的鵝軋死了。鵝是呆頭呆腦的家伙,死就死了。后來又軋死一只狗,狗是頂機靈的,絕不會有什么事想不開,故意去尋短見的吧!再后來,郵電局的一位女營業(yè)員,長得白白胖胖糯米人兒似的,兩條大辮兒垂在腰間,走起來婀婀娜娜風(fēng)擺楊柳般的,真可說是全城人的驕傲。不知怎的,那辮梢兒給汽車輕輕一掛,人就那么飄然地倒下去,偏又倒在車鼓輪底下。從此,人們再也見不到那風(fēng)擺楊柳般的糯米人兒了。這不能不引起全城人的公憤。于是,那筑路工人明晃晃的鋼镢,便一下接一下無情地鑿下去,仿佛向著那柏油路討還血債。
這一下就拓寬了20米,外帶兩邊各5米的人行道。這么寬的大街,不唯鄉(xiāng)下人進城為之瞠目,即連城里人也每每止不住望街興嘆:亙古以來如何如何……。
眼前這街的兩邊都是三四層樓的商場貨棧,那巨幅的招牌用醒目大字標(biāo)明國營、聯(lián)營、中外合資的企業(yè)的名字,看上去令人眼花繚亂。那川流不息的車輛和熙熙攘攘的行人,終日價充滿在這條街上。偶爾也發(fā)生擁擠,譬如逢到農(nóng)歷二、七古會的日子。每當(dāng)因車多人眾擁塞不通時,人們往往流露出無可奈何的苦笑,仿佛在說:這是怎么回事呢?……
(王福增先生作品)
最近,又有消息靈通人士說:京九鐵路開通之后,西首要修火車站,這條老街還要再加寬呢!至于加寬多少,那就不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