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時的詩詞里,春天似乎總存在于江南,每當“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時節(jié),文人騷客就要憶江南了。
江南的雨是“杏花雨”,風是“楊柳風”,兼有煙雨樓臺與鶯飛草長的光景,唐詩宋詞中的十分春色江南獨占七分。
但是春天之于江南,不僅是煙雨朦朧的春光春情,還有各種新鮮爽口的時令風物,春肴春筵,當詩人把它們寫進詩句中時,文字有了煙火的氣息,生活的溫度,春天也頓時變得更美味生動起來。
詩詞里江南的春肴妙物有哪些?首先當數各種春芽,野菜。
辛棄疾說:“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稼軒用詞向來氣象蔚然,這句對春的描寫卻清新別致,他認為桃李柔弱不堪風雨,不能代表春天,反倒是溪頭盛放的薺菜花才是春之歸處。
三月時節(jié),微雨紛飛,人們冒著雨絲,挎著籃子在溪畔田埂采摘薺菜,拿回去做菜做湯,即是踏春亦是咬春。那綠意萌動,花開如雪的畫面生機盎然,薺菜清甜之味仿佛閉著眼睛也能感受到。
薺菜是江南最常見的春菜,粗生粗長,極易采摘,洗凈切碎后,用來清炒或包餃子都適宜。
初開的薺菜花色白,枝莖脆嫩,味甘中略帶清苦,有涼血止血,清熱利濕的功效。用豬肝滾薺菜花湯則最妙,豬肝之粉糯更顯菜花之爽脆,而菜花的微苦恰好能掩蓋肝臟的腥氣,實為春季護肝養(yǎng)生的佳品。
因此俗語有云:“三月三,薺菜賽靈丹”,人們的腸胃經歷了秋冬貼膘、春節(jié)肥甘后,正好借著薺菜這一口清新洗凈濁氣,蘇醒回春。
說到春菜不能不提蘆蒿。蘇子的一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膾炙人口,物候變化的野趣躍然紙上,亦包含飲食相互相克的道理,洋溢著對美食與生活的熱愛。
詩中的蔞蒿即蘆蒿,又名水艾,香氣清澈冷冽,加上綠瑩瑩,脆生生的姿態(tài),恰似青蔥少女,令人又愛又憐。
蘇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志》中記載,長江一帶的人吃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此三樣與河豚的食性最相宜。令人不禁贊服,蘇詞之精妙不只在詩內更在詩外,對飲食文化的深刻理解,對生活智慧的凝練總結,讓他的句子讀起來總是那么口齒噙香,熠熠生輝。
薺菜、蘆蒿都是味道清雅之屬,獲得文人詩客的喜愛不難理解,但有種辛辣重口的春菜在詩詞中的出鏡率也極高,它就是蔊菜。
黃庭堅有詩云:“蓴絲色紫菰首白,蔞蒿芽甜蔊頭辣”,楊萬里也說:“蔬經我翻盡,不見蔊菜名”,南宋學者王質,甚至在詩中寫下吃蔊菜被辣到打噴嚏的趣事:“我取友兮得蔊頭,猛嚏烈香驚伏虬”噴嚏打得連蟄伏的龍也被驚動,這蔊菜得有多辣?
蔊菜到底是什么菜呢?百度百科說“蔊菜為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花,味辛,性溫?!庇腥苏f蔊菜就是莧菜,但莧菜并無辣味,可見不對。后來再查資料,又見蔊菜即野油菜一說。
野油菜不僅江南有,廣東也有,廣府人稱“塘葛菜”,塘葛菜的花葉不辣,辣的是它的根部,王質正是因為吃了根部才被辣得猛打噴嚏。
初春,趕著蔊菜未開花時便從田里摘下,洗凈,拍蒜頭下油鍋爆香,大火快炒,斷生撒鹽即可。清炒的蔊菜口感微苦,苦中卻充滿回甘,偶爾吃到半縷根莖,一絲辣味醍醐灌頂般沖鼻而來,令人神清氣爽。
大概正是這份清爽明白,苦中有甘,剛正不阿的秉性,令到宋明的學者名儒都對蔊菜情有獨鐘。朱熹曾為其賦詩:“靈草生何許,風泉古澗畔?!?,視蔊菜為“靈草”,有“風泉古澗”高潔之姿,那是相當高規(guī)格的贊美了。
(來源:壹讀書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