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采清泉味自濃
——劉金鐘先生《遐思集》序
文/高福林
人的一生就像一本日記,過一天翻一頁。人的一生又像是倒計時,開始以為時間很長,等到老了才發(fā)現(xiàn)浪費了許多時光,追悔莫及。是啊,時間猶如匆匆的河水,也許你看到的清流,明天依然打這兒東去,可惜時間已不是今天,東去的也不再是今天的清流了。然而,時間又是個平均主義者,對于每個人都是仁慈而公平的。善于利用時間的人在同等的時間內(nèi)會做出超出別人幾倍的事情。有很多和時間賽跑的人,也許,每個人的步幅不一樣,賽跑的強度也會不一樣。但是,劉金鐘先生無疑是和時間賽跑隊伍中跑的最快、最好、最有成效的一個。
劉金鐘先生是一位七十六歲高齡的老者,2002年退出領導崗位后,他沒有不適應之感,因為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拿起詩筆,要用詩歌重新燃起自己第二個青春季之火。用他自己的話說“決不能閑而無思,消極養(yǎng)老,吃老本,說閑話,發(fā)怨情,度荒歲。要用能夠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去觀察,去思考,去記錄,去謳歌!”2012年他出第一本詩集時,叫我給詩集寫一篇序,我問他欲給詩集定一個什么名字,他毫不猶豫的說出了《閑思集》,并說“身子閑下來了,腦子不能閑下來,一刻也不能閑下來。所謂退下來,只是一個外在的形態(tài),心腦要時刻盯著社會、盯著民眾、盯著未來。我要用手中的筆,更好地運用到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為發(fā)展服務。”《閑思集》之后,近年又連續(xù)出版了《仰思集》、《夢思集》、《俯思集》,我眼前的這本是《遐思集》,2012年以來,屈指七年時間,劉金鐘先生即向社會交出了五卷心聲,我細數(shù)他這五本詩集的含量,每卷基本上是450首左右的作品,也就是說,不到一年半一本,可見,劉金鐘先生幾乎是日日有思,日日有詩。僅憑這一點,足以證明了詩人的勤奮,所以,我才說他是和時間賽跑跑的最快、最好、最有成效的人!
就是這么一位癡心為詩的人,卻是十分的低調(diào)。他每每在別人稱自己為詩人的時候說“千萬別叫我詩人,我戴不起這樣一頂桂冠,我只是一個詩歌愛好者、學詩者,我要努力向大家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彼任掖笫粴q,每在人前說我是他的老師,虛心請教問題,其態(tài)度之真誠,往往令筆者感到不好意思。他卻說“誨人不倦,學而不厭,這是對老師和學生雙方的要求。老師不能對學生只是表揚,而不批評。”金鐘先生詩思敏捷,詩語豐沛,有時遇到一事,或見到一景,他能隨吟一首,而且吟過即可以牢牢印記在腦子里,重復出來一點也不遺忘。他樂于與文朋詩友促膝交流,坦誠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對的敢于堅持,錯了虛心求教,從不擺譜,也不凌駕于人。年長者他稱其為哥,序齒靠后者稱他為哥,其樂也融融,其情也耿耿。這些,足以表現(xiàn)一個人虛懷若谷的淡泊心境,正因為他心里無我,才能在生活中、創(chuàng)作中有我?,F(xiàn)在再聽到他每日有詩就一點也不感到驚疑了,因為他的生命里充溢著生活的樂趣和對追求的向往。由此,我想到,珍惜每分每秒,人生過得才更有意義和價值。
由于城市建設的原因,金鐘先生搬到了“水韻新城” 去住,開窗即見清澈流韻的一湖凈水,茂林修竹,幽徑畫橋,花香鳥語,柳岸廊亭,津浦蓮塘,釣臺石座……,這優(yōu)雅的環(huán)境,對詩人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十分濃烈的興趣,對提升詩人的藝術修養(yǎng)也大有裨益。進入清泉湖公園,是他每天的必須。詩人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小看大,由近而遠,他的觀察更加細致入微,他的想象更加豐富,加上讀書學習的積累,詩人好像插上了翅膀,翱翔于詩國的自由境界。
和前幾部作品一樣,《遐思集》我依舊是第一個讀者,讀過之后依舊是難抑內(nèi)心的激蕩,覺得有許多話要說。雖然之前在金鐘先生每部詩集出版時我都滔滔不絕的說了許多話,但感情的閘門無論如何也關不住。
筆者曾經(jīng)以《詠橋》一首贈金鐘先生:“每日風云任掃來,初心本是向人開。機緣巧借千秋史,記得當年那段材。”長期從事領導工作的他就是這樣一位獨守初心、虛懷若谷的詩人。此時金鐘先生又委托我來為《遐思集》作序,我能不奮勇當先嗎!
金鐘先生的《遐思集》,是用冠州清泉湖清澈的凈水浸潤而成的,水靈靈的文字,包含了作者對居住的這片土地、人民的滿腔熱愛,也包含了作者對邦國興盛的關心和關注??胺Q是向家國的“階段報告”。他的《遐思集》從方方面面展現(xiàn)了所見所知的旖旎風情,表現(xiàn)了社會涌現(xiàn)出的風流人物的高標逸致,抒發(fā)了對家鄉(xiāng)一草一木的熱愛與癡戀,是一部以詩詞為載體的魯西風情史。因此書是以他早已釀定的“思”路定名,可以預見的是,再一個不久的將來,讀者一定還會有幸品賞到新的《x思集》。當然,現(xiàn)在還是先對《遐思集》談點讀后感。
一、意高
詩意就是詩人用一種藝術的方式,對于現(xiàn)實或想象的描述與自我感受的表達。在形式上,以《詩經(jīng)》為代表的風雅頌和楚辭為濫觴,而漢代樂府又有所發(fā)展。詩意的主要載體,是唐代達到巔峰的近體詩和古體詩,以及在宋代最流行的詞,元代的曲。它是從社會生活和自然界提煉出來的、經(jīng)過創(chuàng)作者的感動而又能夠激動別人的、一種新鮮優(yōu)美的文學藝術內(nèi)容的要素。
晚清宋詩派作家,與獨山莫友芝并稱“西南巨儒”的鄭珍 《論詩示諸生,時代者將至》詩:我誠不能詩,而頗知詩意:言必是我言,字是古人字;固宜多讀書,尤貴養(yǎng)其氣;氣正斯有我,學贍乃相濟。由此我們也可以得知,詩意乃足以讓人吟詠的情味,或者說像詩里表達的那樣給人以美感的意境。
詩意是一種發(fā)現(xiàn),當詩人刻意在捕捉靈感的時候,其實詩意已有所喪失,因此凡是過多修飾與晦澀形容都是對詩意的一種拒絕。就是說當你營造出一個氛圍,別人看了能從潛意識中浮出內(nèi)心深處的感受,你寫的就是畫卷幾處,或是一些聯(lián)系,別人從這幾處這些聯(lián)系能感受到全畫面以及超越畫面的東西,能做到這些,就說明你寫出了詩意,那幾處、那些聯(lián)系越小越少越好,能選到多小多少,就看你捕捉感受的表達能力,而那瞬間靈感,她是不能用語言表達完全的,只是作為一種極限,一種載體即可......
金鐘先生生活在充滿詩意的這片土地上,努力踐行自己的諸多思考,用高度概括的文字,描繪事物特色,理寓情中,意拓深處,實為可賞。我們還是通過作品進行解析吧:
閑人伴湖
清屏舞彩綢,倩影幾回頭。
響月隨波去,留詩作伴儔。
此詩為“遐思集”開篇之作。首句以“清屏”給清泉湖下定義,即是詩意之根?!百挥啊?,乃詩人銳眼余光瞬間發(fā)現(xiàn),能博得亭亭玉立漂亮女子的回頭率,說明這片澄澈的湖水多么有吸引力!“響月”更加精彩,這不是月的響聲,是潺潺流水把自己的響聲移植給了水中的月亮,此等境界看似不合邏輯,但這是詩,是形象思維,作為詩語自然顯得與眾不同、卓爾不群。最后一句,從字面上理解好像是“響月”留了詩,與作者來作伴,真正的情境必然是詩人面對這么好的畫面,情不自禁的高吟起來。凡是來過此地的人,都會不自覺地被帶入詩人精心設置的意象中,領略清泉湖超脫塵世,不染纖塵的美。全詩多以議論之筆寫成,僅以“清屏”這一意象即寫出此地的特征。“清屏”、“倩影”、“響月”,給人留下的印象仿佛是到了桃花源。隨著詩人的筆觸,讀者可以馳騁更豐富的想象,用更高的格調(diào)為作品定性和定位。
荷塘見聞
綠盤碧水映花亭,來往游魚側耳聽。
最是令人堪笑處,蝶蜂繞蕾戲蜻蜓。
首句,詩人用一個動詞“映”,串起了三組意象“綠盤”、“碧水”“花亭”,跳脫自然,層次分明。次句有如錦上添花,“側耳聽”形象逼真,魚可以側耳聽,完全是詩人感觀所得,“聽”字想象奇絕,甚為出彩。轉結似“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最令人堪笑呢?蝶蜂雙雙繞蕾,正在那里戲逗蜻蜓。這場面虧詩人給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不然,你還真不一定有這個幸運?!皯颉边@一動詞的使用賦予了動物以十足的靈性,靜物以十足的生命,生動活潑可愛,從而巧妙地營造了奇絕之意境。荷塘渾然是忘情水凝成的,以景融情,烘托出無窮美的空間。
我覺得,金鐘先生具備了某種獨特的才華,不同于常人的思維方式,以及本來的純正之心、童心,加之跳躍性的思維、想象力、聯(lián)想能力、頓悟、高度濃縮的情感,對外界的敏感與領會,才使他的詩意迸發(fā)的超乎尋常,在顯現(xiàn)人性的細微幽微之處,充滿來自自然的縷縷芳香,人們讀了,頓覺產(chǎn)生“禪”的穎悟。
二、味濃
唐司空圖在《與李生論詩書》中說:“文之難,而詩之難尤難。古今之喻多矣,愚以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詩也?!痹诖?,他明確指出,只有能辨別詩的味道才可以談論詩歌,理解詩歌,也就是說,他把詩味作為一個重要的評判標準。
那么,詩味究竟指什么?所謂“詩味”,是指詩人總體的審美感覺和詩歌統(tǒng)一的美感效應。司空圖曾這樣比較王維與賈島兩個人的詩:一個精深淡遠;一個蹇餒枯澀。二者其味殊異。由此可見,“詩味”,應該是詩詞的格調(diào)、韻味以及情感,或者是不同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理。
詩味包括意味、情味、象味,韻味。意味指詩的主旨,它是詩的靈魂,但這個靈魂不是閉鎖的,而是敞開的,味外之旨,就是意味的引伸性和綿延性。情味是指詩歌情感的審美化,它不再是自然情感,而是經(jīng)過積淀、回味、省思并重新喚起的情感,因而情味具有深沉、悠遠、綿緲的特征。象味是指詩歌意象生成的特質,或以形寫神,或以意造象,或虛實相生,或奇正變異,但都不止于象,而追求象外之象。韻味是指詩歌話語音律的調(diào)配。其外在是音樂性,其內(nèi)在是精神性。也就是說,韻味是詩人心靈體驗的有節(jié)奏、有旋律的隱隱的語言外化。
應該說,韻味是意味、情味、象味的基礎和依托,離開韻味,意味、情味、象味,都將因失去附麗而迸散,化為泡影。所以,韻味是詩的凝聚力和物化紐帶!
實際上,詩味是詩歌的一種審美張力場,與詩歌的語感、語境、風格密切相關,它們都具有綜合包孕機能和整體放射力量。其培植的根源,還是在于詩人主體,在于他的先天稟賦、個人學識與藝術歷煉,在于他的獨特人格、氣質、涵養(yǎng)與風范。還是那句老生常談卻萬古長青的詩學真諦:作詩先做人。人活得有味,詩寫得才有味,什么品位的人,寫什么味道的詩。
下面,我們繼續(xù)依金鐘先生的詩句作例,“幕下似聞風奏樂,糧堆撐破小康墻。(久陰天晴后)”,這樣的詩句是何等的情懷和魄力,那種瀟灑的解脫情感絕對與眾不同。
詩要想得其“詩味”,可以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使其多彩絢麗。
秋日圖畫
斜雨輕紗織碧秋,茂林累累顫枝頭。
芳香招惹蜂蝶亂,畫里老翁偷攝流。
詩中“織”、“偷”十分形象地記錄下了畫圖中的美妙瞬間?!巴禂z”,比喻老翁的專注和忘我狀態(tài)。
再如:“勸君常備消炎藥,以免發(fā)燒刮熱風。(無題)”詩句運用了比喻、通感,使靜態(tài)的景物形象化,動起來,使詩的味道更加濃厚。
破巖筍抱凌云志,彩毫正繪艷陽天。
——(百川新流)
穩(wěn)坐狂風掀巨浪,權當借力不張帆。
——(無題)
人問長城何面目,笑言一座擋風墻。
——(如此旅游)
山高自有行人路,水淺還多破浪船。
——(初出打工)
敞胸暢飲陽剛氣,效作梅花斗雪霜。
——(勵志)
往事殺倭重又現(xiàn),抄梭舞弄老還童。
——(警笛激情)
舊病磨人嚼碎齒,老牛拉套斷絲韁。
——(詠焦裕祿)
一路野花迎面笑,村中美酒透瓶香。
——(返鄉(xiāng))
這些句子,分別運用比興、互文、設問、擬人、雙關、借代等修辭手法,使詩更具有“詩味”。
一首好詩,只是有起承轉合是不夠的,還要有詩外之味,“詩意”是可以看得見的,而“詩味”是看不見的,它是“詩意”的延伸,因為寫不同的景會有不同的情,表達不同的情會有不同的“詩味”。也就是在作品的起承轉合中結合不同的景物,用不同的手法自然流露出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感,如此就能做到“詩意”之中表現(xiàn)出”詩外之味”!毋容置疑,金鐘先生深諳此道。
三、情真
詩體現(xiàn)出的是美,也就是帶有情感的“真美”。莊子說:“真者,所以受於天地,自然不可以易也?!彼?,詩有真情,說起來易,寫起來難。
清·王夫之《唐詩選評》卷四云:“景中生情,情中會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本拔锸切膭忧榘l(fā)的景物,情感是感景托物的情感。其實,情與景是相互的依賴關系,寫景是為了達情。寫景詩不能僅僅為了寫景而寫景,觀景者的情感須恰如其分地融入景中,方能散發(fā)出寫景詩的藝術魅力,打動讀者。
詩是韻文的一種,貴在出情、出奇、出理,且用以表達心情,這種心情的表達就叫詩情。詩情這個主謂(或偏正)詞組在使用時,常與“畫意”相結合,組成“詩情畫意”聯(lián)合詞組;意思有二:一個是表示了兩種相近、相似的事——詩和畫以及詩和畫所表達的情和意;二是說明,詩中一定要有畫意,畫中一定要有詩情,組成一種互補關系。這對詩來說是一種強調(diào),即:詩中要有畫的形象,要把一個情字寄意于詩畫之中?!霸娭杏挟?,畫中有詩”,宋代大文豪蘇軾正是以這八個字評價唐代詩人王維,似乎這也是為詩之道。
詩情,這和人的勞動有關。原始人在長期的勞動中,由于大腦和發(fā)音器官的發(fā)達,逐漸產(chǎn)生了思維和語言。當然語言在最初也不過是簡單的呼喊,后來才逐漸發(fā)展為音節(jié)分明、以至于能夠作為人類的思想交流和社會交際的工具。這時候如果在呼喊的間歇中隨意添上一些語言,即使是最簡單的語言,如《候人歌》那樣:“候人兮猗!”(《呂氏春秋·音初篇》)只是在“候人”后面加上兩個詞“兮”、“猗”,這種表意的語言一旦同具有節(jié)奏性的呼聲或嘆聲相結合時,便成為有意義的詩歌,當然是最初的詩歌——表達情狀、情態(tài)的詩。這種由有節(jié)奏的韻律表現(xiàn)的情狀也就是詩情。這種最初的詩情,在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中,從《詩經(jīng)》算起,伴隨著詩情的越來越精湛豐富,并涌現(xiàn)出了像白居易、李白、杜甫、毛澤東等這樣一些名譽中外的大詩人。
金鐘先生在這方面也有較高的造詣,他以自然流暢、清新淡雅的筆調(diào)將眼中景融入心中情,描繪了一幅幅美麗的詩情畫意,給人帶來無盡享受,如以下這首七絕:
初冬銀杏
排空列列換冬裳,蓋地黃金暗散香。
憨笑蒙童氈上滾,相機閃閃逮風光。
“排空列列換冬裳,蓋地黃金暗散香。”此為以動寫靜、以聲寫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將初冬銀杏樹變色和落葉與人們的季節(jié)換裝結合起來?!包S金”是形容落成滿地的銀杏葉子,“暗”字有講究,香味悄悄散開,很多人也許并未覺察到,詩人正是捕捉住了被眾人忽略了的細節(jié),用一“暗”字,把這一情景送入讀者心中。秋去冬來、葉生葉落,都屬于自然規(guī)律,唯有詩心真正融進來,才能將個人的精神提升到一個“空”的境界。當時的背景一定會是陽光明媚的日子,詩人顯然有意來到銀杏林中,本來只是觀賞初冬銀杏林景色的,所以才感受到了帶著季節(jié)的烙印,一片片金黃從枝頭脫落、飄下、著地的過程。而我們也似乎進入了“蓋地黃金暗散香”的勝景。此時的“銀杏林”還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初冬”,可以想見麗日和風下喧鬧的畫面:人們正在抓緊時間,來盡情享受這揮之即去的美好時光。而此時,香的不僅是滿地的金黃,還有詩人作為禪者的心境。唯其心境灑脫,才能捕捉到別人無法感受的情景。
轉句“憨笑蒙童氈上滾”是神來之筆,“憨笑”盡現(xiàn)了孩子們純情天真的神態(tài),“氈”,奇切的比喻,恰當?shù)牟荒茉偾‘斄?!天真無邪的蒙童們暢笑著在如氈的地上滾來滾去的畫面,誰看到而能不為之動情呢?
末句“相機閃閃逮風光”,便是以動寫靜,一“閃”一“逮”,看似打破了初冬銀杏林的靜謐,實則用聲音的描述襯托林中的幽靜與閑適。詩人把一幅麗日微風,金黃滿地,兒童們興高采烈地在鋪滿銀杏葉的大地上撒歡,一旁不斷有人運動著手中的相機,記錄下這快樂的場面,一股腦地將初冬銀杏林的整體意境烘托在讀者眼前,與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有異曲同工之妙。
金鐘先生在他的作品里,喜歡創(chuàng)造靜謐的意境,這首詩也是這樣。但詩中所寫的卻是樹換裝、葉落鋪金、蒙童打滾、相機快門,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初冬銀杏林的幽靜。動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靜的效果,這是因為事物矛盾著的雙方,總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條件下,動之所以能夠發(fā)生,或者能夠為人們所注意,正是以靜為前提的。“列列換冬裳,黃金暗散香。”這里面是包含著藝術辯證法的。
遐思
攀巖血染曳荊柴,汗灑崎嶇浣兩腮。
平步亦能青云上,囊中無物莫言才。
金鐘先生是一位行吟者,他認為行吟勝過清修,因為詩詞的純凈與優(yōu)雅能陶冶自己的情操,以謙謙君子之心面對社會、面對他人,成就自己的一片初心。我以為,這顆心就是童心、真心、詩心,就是人的率真情性和自然本性的完美結合。相信金鐘先生一定會以孩童般的癡心、大愛大美的人格對待詩,堅持毫無世俗義理的動機,繼續(xù)創(chuàng)作出純凈的、正能量的更多更好的作品。祝金鐘先生的詩詞之路越走越寬。
二0一九年四月十六日(農(nóng)歷己亥年戊辰月癸未日)
——于上??驮?/span>
原創(chuàng): 高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