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
“我現(xiàn)在都不知道怎么教孩子了!”張女士的兒子正在上小學三年級,對于兒子,她感覺到很無助:兒子從上一年級開始就經(jīng)常被老師喊家長,不是甩東西甩到別人,就是撞到別人,要不上課做小動作……連續(xù)不斷,上學三年,媽媽爸爸成了學校里的??汀?/p>
張女士剛開始沒重視,認為孩子終究是孩子,總歸是不完美的。但是隨著成為學校的??停瑡寢屝那橐沧兊猛υ愀獾摹,F(xiàn)在媽媽從學?;貋?,有時候會忍不住問兒子:“你今天在學校表現(xiàn)怎么樣?老師今天說你……”兒子這時候的表現(xiàn)總是很委屈:“我沒有這樣做……”媽媽不知道該怎么和孩子談心才有用。
指導:周愛珍(“陶老師熱線”輔導老師)
在教育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每位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自然當孩子進學校學習后,老師深感責任重大,于是會密切關(guān)注孩子的行為,及時反饋給家長這些內(nèi)容,希望和家長能共同教育好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先感知家長的期待,將家長的期待轉(zhuǎn)化為對孩子的期待。當遭遇挫折的時候,教師內(nèi)心涌起的無助感會迫使教師求助于家長。溝通過程中教師會將這種無助、焦慮的情緒傳遞給家長。所以大部分家長被教師喊去后總感覺到不舒服。
回到家中,家長會和孩子溝通,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如何可以做得更好?家長是孩子的容器,當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先不問對錯,先問今天發(fā)生了什么,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孩子怎么看待事情等。我們要努力傾聽孩子的心聲,提供給孩子自由表達的機會。當孩子把委屈和不滿安放在家長這里,孩子就可以輕松探索:我怎樣做才能更好,媽媽希望我怎么做呢?如果家長是個無法承接住孩子情緒的容器,家長就可能將這些壓力和情緒直接潑給孩子。人格還沒完全成型的最脆弱的孩子就會成了最后的承接者。如果孩子自身沒有能力處理這些,這些引起的情緒和不安就會潛抑到無意識中,變成無處安放的“調(diào)皮鬼”,孩子就有可能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wěn)定、沖動等癥狀。其次,我們才可能引導孩子或者和孩子探討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朱 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