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果愿意體會孩子的情緒,心疼孩子的感受;
父母,如果愿意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控制自己的情緒;
父母,如果愿意自我精進和成長,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美國心理學(xué)博士喬尼絲·韋布在《被忽視的孩子》里說過一句話:
“我們所有人都有對父母失望的地方。沒有誰的父母是完美的,也沒有誰的童年是完美的?!?/p>
在生活中,每一項職業(yè),都需要經(jīng)過一定的學(xué)習(xí)、實踐,才能上崗。
可父母這個職業(yè),卻不用經(jīng)過訓(xùn)練和考核,就可直接上手養(yǎng)育、教育小孩。
因此,有的父母會受制于自身的“不成熟性”,在教育孩子的過程里,難免出現(xiàn)一些誤區(qū)。但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可否認的。
今天聊一聊,不成熟的父母,最常見的三種表現(xiàn)是什么。
1
缺乏同理心,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生活中,經(jīng)常會聽到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溝通困難”、“說什么,他都不聽”等問題。
很多時候,孩子難溝通,也有家長缺乏同理心的原因,即共情的能力。
缺乏同理心的家長,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只關(guān)注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不能夠換位思考,設(shè)身處地地體會孩子的感受。
比如,生氣的時候,在很多人面前教訓(xùn)孩子,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隨意打罵孩子,破壞孩子的自信心;
在孩子害怕沮喪的時候,打壓、指責(zé)孩子;
在孩子分享喜悅時,不予理睬、冷漠回應(yīng)......
一個成熟的家長,一定是具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的。
在孩子開心的時候,積極回應(yīng),和他一起分享喜悅;
在孩子難過的時候,表示理解,給他暖心的鼓勵;
在孩子生氣的時候,和他說一句“你現(xiàn)在的憤怒,我能理解,爸爸也經(jīng)歷過”,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得以緩解和平復(fù)......
不是說,面面俱到的父母,才是成熟,能夠理解孩子感受的父母,也是成熟。
2
情緒管理能力太差
曾經(jīng)看到過“一個14歲少年,和父母發(fā)生口角,少年強行下車要走回云南。
父母對兒子的任性舉動沒有辦法,便狠心駕車離去,留下少年獨自在高速公路上行走”的新聞。
上述新聞里,孩子比較任性,因為心性不成熟。
但是對于心性趨于穩(wěn)定和成熟的父母來說,引導(dǎo)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是很重要的,而不是用失控的情緒來傷害孩子。
生活中,可能孩子不聽話,讓他往東,他偏往西,不讓干的事情非要干;
可能孩子喜歡調(diào)皮搗蛋,總是把新衣服弄得臟兮兮;
可能孩子做作業(yè)不認真,喜歡看電視......
家長面對這些情況,難免頭痛和控制不住情緒,這都是正常的,誰也不是圣人,但是如果情緒失控到傷害孩子,這是不可取的。
所以當(dāng)情緒難以管理的時候,試圖讓自己冷靜下來。
比如,去房間冷靜三分鐘、去外面透透氣,千萬不要在氣頭上說任何話,也不要做任何傷害孩子、傷害自己的舉動。
3
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父母含辛茹苦將子女養(yǎng)大成人,教育成才,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夙愿是人之常情。
但如果失去了界限感,就會給自己和孩子增添壓力和焦慮。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也是。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也不是機器,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夢想。
如果父母強行將自己的意愿附加在孩子身上,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負擔(dān)和壓力,進而很有可能產(chǎn)生逆反心理,鬧得雙方不愉快。
比如,有的父母,自己不愛學(xué)習(xí),也不喜歡看書,卻要求孩子考高分、進名校;
比如,有的父母,自己很懶,沒有上進心,卻要求孩子做事勤快,學(xué)習(xí)努力;
比如,有的父母,自己平時喜歡玩手機,卻要求孩子不能看電視、不能玩游戲。
這樣的父母,缺乏界限感,自己不努力成長,卻對孩子嚴(yán)格要求,造成孩子心理不平衡的同時,心生埋怨和叛逆。
而一個成熟的父母,知道以身作則比時刻督促孩子來得更有力量和說服力,他們不斷自我成長,對自己的人生負責(zé),自己的夢想,自己努力實現(xiàn)。
而對于孩子的夢想,他們也會呵護和指導(dǎo),用自己的進步來鞭策孩子,用自己的努力來影響孩子。
父母,如果愿意體會孩子的情緒,心疼孩子的感受;
父母,如果愿意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控制自己的情緒;
父母,如果愿意自我精進和成長,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那么,這樣的父母就是足夠智慧和成熟的,也更加容易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他們和孩子一起在人生的路上,追逐遠方,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