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ieTsui的回答(11票)】:
首先,我想要指出的是,將閩南語歌(臺語歌)和日本流行歌曲作硬性捆綁是不對的。
理由很簡單, 除去日據(jù)時期的殖民影響以及臺語歌草創(chuàng)時期大量使用演歌曲調之外,臺灣的閩南語歌曲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自成一格的發(fā)展道路,與日本歌壇如何發(fā)展沒有必然的聯(lián)繫。臺語歌是在臺灣社會環(huán)境下發(fā)展出來的,是有穩(wěn)定的立足點的,也是我們珍視的臺灣流行音樂不可或缺的部份。
至於臺語歌演唱「哭腔」的問題。臺語歌曲發(fā)展的早期確實受日本歌曲影響很深。那種影響是全方面的,如果翻唱的話全是日本演歌,到了能創(chuàng)作時創(chuàng)作者的聆聽經驗都是十分純正的日本歌曲,整個創(chuàng)作的過程也是日式的。再一個是臺語歌習慣的創(chuàng)作背景大都表現(xiàn)鄉(xiāng)土悲情的意思,或者說風塵感、江湖味,可以是離愁別緒的苦情女子,可以是在外打拼孤苦無依的遊子。問主說的所謂「哭腔」,演繹起那種情緒是對味的。還有就是我認為最為關鍵的一點,和粵語歌一樣,臺語歌經過多年的發(fā)展,是有自己獨特的規(guī)矩和演唱方式的。資深的臺語歌演唱者會要求新人必須掌握這種共鳴點在頭腔靠後、包括鼻腔,氣息綿長的唱法。唱臺語有自己的「口氣」,甚至可能比講臺語還難。因為「口氣」變了可能歌詞的意思就變了。這些細節(jié)的東西讓臺語歌自成一體,也讓臺語歌變得其實並不好唱。在問主聽來是「哭腔」的唱法,在臺語歌的受眾者聽來就是獨有的韻味了。
1992年,二姐江蕙發(fā)行了專輯《酒後的心聲》,狂賣100萬張,成為一年中最紅的一件事情。
《酒後的心聲》所代表的意義,當不只是江蕙廣大的聽眾支持而已。自《惜別的海岸》以來,江蕙便被視為臺語歌謠的代表人物,扮演起苦命的臺灣女性,等待著出外的夫婿回航,或是為異鄉(xiāng)客歌唱的酒家女,藉酒消愁。那卡西式演唱的苦女形象,似乎成為臺灣底層婦女的刻板印象,為她的歌唱生涯造成瓶頸,卻反而成為臺語歌的象征。就是這樣,唱片做紅了,臺語歌市場起來了,商業(yè)的力量就會使一些東西「標準化」起來。事情就這麼簡單。
接著是後面一部份問題:
為什么閩南語歌曲還是一直帶著原來的唱腔?很少像蘇打綠的《無眠》或是五月天的一些歌比較偏流行?我在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58387/answer/14613460 中提到過,臺語歌曲與國語歌曲、臺語歌曲與西方流行音樂元素的碰撞和交融,是這30多年來臺灣樂壇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單從聲音的表達上來說,1988年8月1日潘越雲(yún)發(fā)行了《情字這條路》,這是滾石創(chuàng)業(yè)以來發(fā)行的第一張臺語專輯。在這麼早的時候,你就可以聽到那種毫不油膩、清清爽爽的演繹了。在滾石,李宗盛、吳念真?zhèn)儬懯颤N要走出這一步呢?除了開拓市場,那種提前佈局的意識是足夠值得後輩膜拜的。92年跟進一張《純真青春夢》,因為市場已經做起來了。原本臺語國語互不搭界的兩派樂迷,開始互相聽對方派別的歌曲,感受到一樣的物有所值。97年在豐華,蘇芮出產了登峰造極的《花若離枝》。當這些專輯一字排開的時候,相信唱腔什麼的應該不會成為欣賞臺語唱片的阻礙了。
進一步地,如果撇開唱腔,在風格上臺語歌一樣有很多的嘗試。89年底的《抓狂歌》用雷鬼大刀闊斧地觸摸敏感、批判現(xiàn)實;羅大佑一直沒有放棄的對語言的執(zhí)著;《向前走》中林強在錄音棚裡馬拉松式的鏖戰(zhàn),吼出那一聲;昇哥要能唱出哭腔我算服了他;陳小霞也一直沒有放棄民謠啊……例子太多我已經列不過來了。
最後想說創(chuàng)作者真的影響唱腔的。對於《無眠》,史俊威現(xiàn)代化的旋律帶來青峰現(xiàn)代化的唱腔。所謂臺語真的就剩下發(fā)音了。像我這種臺語不會說的人來說,隨便聽聽和日語歌似乎沒什麼區(qū)別。就算匠氣如江蕙,在唱周傑倫的旋律的時候,製作人也不會傻到要讓她「哭腔」的。對於五月天,情況更是如此。
因為知乎上難得會有關於臺語歌的問題,所以這邊說了很多話。我對臺語歌的感覺一直是新奇的,歡迎各位糾錯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