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故宮游玩的朋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細(xì)節(jié),那就是:包括三大殿在內(nèi)的外朝宮殿和宮門上的匾額只有漢字,而內(nèi)廷宮殿和宮門上的匾額卻有滿、漢兩種文字。
太和殿的牌匾上只有漢字沒有滿文
那么,為什么故宮外朝宮殿和宮門上的匾額沒有滿文,只有漢字呢?
乾清宮的牌匾上既有漢字也有滿文
這件事得從明朝建立紫禁城說起。明朝剛建好紫禁城的時候,所有的宮殿和宮門上的匾額都由漢字書寫。清朝入主中原之后,順治皇帝下令將紫禁城內(nèi)所有宮殿和宮門上的匾額都增加了滿文,由此所有的匾額都是用漢、滿兩種文字來并列書寫的,甚至有的匾額上還出現(xiàn)了第三種文字蒙古文。
交泰殿的牌匾上既有漢字也有滿文
光陰流轉(zhuǎn),268年后的1912年2月12日,宣統(tǒng)皇帝溥儀宣布退位。但是根據(jù)清室與中華民國簽訂的《關(guān)于大清皇帝辭位之后優(yōu)待條件》和《優(yōu)待皇室條件》,溥儀并未離開紫禁城,而是住在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的紫禁城內(nèi)廷之中。而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的紫禁城外朝部分則收歸中華民國使用。
隆裕太后代溥儀頒布退位詔書
溥儀退位之后,袁世凱并南京參議院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并于3月10日在北京就職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之后,袁世凱便開始一步一步竊取辛亥革命果實,解散國會、改內(nèi)閣制為總統(tǒng)制、修改總統(tǒng)任期,最后于1915年12月12日復(fù)辟帝制,建立中華帝國,甚至還為自己定了一個年號叫“洪憲”。
1913年12月23日袁世凱在天壇舉行祭天儀式
袁世凱稱帝這一行為,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反對和多方勢力的討伐。袁世凱看一直這樣下去不是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便找來了自己的心腹王景泰并詢問他的看法。
于是,王景泰便給袁世凱出了一個餿主意,他說:“老百姓不是要反清嗎?咱們何不做個樣子給他們看看。這紫禁城所有宮殿和宮門上的匾額都使用滿漢兩種文字并列書寫,那滿文就是代表清朝,咱們把滿文去掉,只留下漢文,以表示咱們不是為了復(fù)辟清朝,也反對清朝。老百姓一看宮里連滿文都去掉了,興許就不反對您當(dāng)皇帝了?!?/p>
袁世凱身穿造價60萬的龍袍
袁世凱竟然聽從了這個餿主意,便下了一道“圣旨”,說要在十天之內(nèi),將紫禁城所有宮殿和宮門匾額上的滿文都去掉,只留下漢字。后來他一想,當(dāng)時的紫禁城內(nèi)廷中還住著宣統(tǒng)帝溥儀呢,如果將所有宮殿和宮門匾額上的滿文都去掉的話,溥儀可能不同意并且鬧事。所以,他趕緊將“圣旨”中的內(nèi)容修改為“把外朝宮殿、宮門匾額上的滿文都去掉”。
1900年的神武門
不僅如此,三大殿的油飾、陳設(shè)等也被袁世凱弄得面目全非。太和殿內(nèi)原有的乾隆皇帝所題的匾額“建極綏猷”以及左右聯(lián)“帝命式于九圍,茲維艱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于時保之,遹求厥寧”被全部拆掉。就連太和殿內(nèi)明朝遺留下來的雕龍髹金寶座(龍椅)也被撤換。
乾隆帝所提匾額及左右聯(lián)
盡管如此,袁世凱也沒有博得全國人民的支持,只做了83天皇帝就在人民的唾罵聲中倒臺,而被他修改過的紫禁城外朝宮殿和宮門上的匾額卻都全部保存了下來,成為袁世凱竊國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