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駕崩于暢春園,皇四子胤禛繼承皇位,并于次年改元雍正。雍正帝的即位標志著康熙末年“九子奪嫡”斗爭的結(jié)束,他成了這場歷時多年的皇位繼承爭斗中的勝利者。雍正帝即位后,開始封賞對自己擁戴有功的兄弟和大臣們,皇十三子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并世襲罔替,加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皇十七子胤禮為果郡王(后加親王),管理藩院事。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隆科多襲一等公,授吏部尚書。還有一位就是以“十六聾”聞名的皇十六子胤祿,他不但承襲了莊親王的爵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而且女兒被雍正帝收為養(yǎng)女。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位聰明的王爺。
愛新覺羅·胤祿(雍正帝即位后改為允祿),號愛月主人,康熙皇帝第十六子,出生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八月,生母是順懿密妃王氏??滴跛氖吣辏?708年),康熙帝以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宣布廢除太子,之后康熙帝的眾多成年皇子開始處心積慮的謀奪太子之位。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時年十三歲的胤祿在已經(jīng)成年的眾多哥哥眼里根本不值一提,他的生母位份不高,年齡又小,沒有什么利用價值。直至康熙末年,康熙帝命已經(jīng)成年的胤祿掌管內(nèi)務府(清朝管理宮廷事務的機構(gòu))事務。此時“九子奪嫡”的爭斗也已經(jīng)進行到了白熱化的地步,胤祿也在尋找可以依靠的一方(他把寶押到了皇四子胤禛身上)。
胤祿有一個綽號叫“十六聾”,意思是指胤祿耳朵不好,常常聽不清楚別人說什么,所以宗室們都在背后叫他“十六聾”??墒聦崊s是,胤祿的耳朵一點兒不聾,他精數(shù)學,通樂律,充算法館總裁、玉牒館總裁、掌管禮部期間,還革新禮樂。這樣的一個人怎么會耳聾呢?這恰恰正是他聰明的一點。當遇到比較敏感或是不愿回答的問題時,胤祿常常就說自己聽不到,聽不到自然也就發(fā)表不了意見,他深知禍從口出的道理。雍正帝即位后,命允祿繼嗣莊親王博果鐸,一下子成了鐵帽子親王,而且歷官正藍旗漢軍都統(tǒng)、鑲白旗滿洲都統(tǒng)、正黃旗滿洲都統(tǒng)等職,成為了雍正朝的重臣。
乾隆帝
雍正帝在位的十三年中,允祿一直是克已奉公、秉承上意,當然也少不了裝聾作啞,雍正帝雖然也看出他的這些小伎倆,但以其自知而不加責備,而且收了允祿的女兒為養(yǎng)女(即和碩端柔公主)。乾隆即位后對這位叔叔更加倚重,加封允祿總理事務大臣,兼管工部、理藩院事務,食親王雙俸。直到乾隆四年弘晳逆案(即廢太子胤礽之子弘晳謀逆一案)發(fā)生,受到牽連的允祿僅僅只是罷了親王雙俸,之后又復授議政大臣。于乾隆三十二年病逝,時年七十三歲,謚“恪”,其孫永瑺承襲莊親王爵位。雍正帝在給乾隆帝的詔書中曾說:“莊親王心地醇良,和平謹慎,但遇事少有擔當,然必不至于錯誤。”反映了雍乾父子對于允祿的共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