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因為攝影總是從現實抽取片斷,許多人便寄望這片斷自帶“戲劇化”光環(huán)。照片與生活,總要有些變形與距離,才“好看”。
因此,照片總有一副被著力加工了的樣子。見多了,難免審美疲勞:生活本是五味雜陳,百感交集,來來去去就一種腔調,不免無趣。
所以,好看的照片不少;耐看的照片,不多。
大約用了半年時間,終于和攝影家吳正中兄一起完成了《大瀝人家》攝影項目,算是了一心愿:為嶺南民間生活留一生動的視覺文獻。這部專題再次證明:照片之所以能夠耐看,一緣自有煙火氣:細節(jié)密布;一緣自無分別心:了無痕跡。
吳正中的風格,便是無論攝影如何變化,他始終耐看。他拍攝的老青島,時間愈久愈耐看:統(tǒng)統(tǒng)無關宏旨,卻張張鮮活綿密;毫無見證歷史、批判社會的雄心與企圖,卻充滿一股子沉淀了經年歲月與人生況味的煙火之氣,蒸騰繚繞,氤氳生發(fā),在草芥庶民們的五臟六腑間呼吸出入,通回流轉。去年青島電視臺播出他拍的波螺油子路,一時間圈粉無數,100張老青島圖片被杭州蕓廷藝術空間收藏。
喜歡吳正中的,有許多年輕攝影師。開始都以為老吳很傳統(tǒng),和自己不是一個路子。但看過他的照片,就喜歡上了。其實彼此的攝影真的不是一個路子,但喜歡卻是真切的。老吳對于人情世故的細膩感觸與著意刻劃,以及那透著熟昵的幽默調侃勁兒,仿若一種潤物無聲的粘性劑,將走街串巷的隨意張望,膠合成對一方土地風物人事的生動繪本;或者說,是他和拍攝對象之間的一條臍帶。顯然,這份聯結也打動了更多人。
正中拍照片,像是在母腹中任意游走,隨著母體的心跳節(jié)律,也由著自己的脾氣性情,煎炒烹炸,生氣勃勃,你我他凡人者皆可入味;不像某些照相,雖也是照著尋常人家、市井巷陌,卻是一時一地的化石、標本,雖可觀,卻不可親。
可貴的是,離了故鄉(xiāng)青島,這份吳正中式的耐看在異鄉(xiāng)照樣能落地生根,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洞鬄r人家》,就是一個極佳的例證。
這個項目,是特意請老吳來拍。魯人入粵,語言不通、水土不服,種種困難,他都遇到了,以致拍攝初期還鬧了笑話:好幾天之后,當地向導才明白他要拍的是“池塘”而非“祠堂”。而終于抵達“池塘”之后,嶺南溽熱,竟讓這位熱情萬丈、忘我投入的攝影家病倒,臥床數日,一眾當地慕名拜他為師的弟子擔心不已,也感動不已:他竟然在三個月跑遍了大瀝100余座村落,拍攝了上萬張素材,常常一出門,就有各種“熟人”沖他噓寒問暖。
那些自愿跟著他拍照片的本地攝影師們驚訝地發(fā)現,他們以為毫無可拍之處,在老吳的鏡頭下,總能誕生一張又一張生動有趣、好玩耐看的照片。而老吳,每一天都保持著高度亢奮。他由衷地說:“大瀝處處好人家,處處好照片!所以我決不能拍那種一車一車都拉不完,看了卻隨手就扔的照片。”這就是老吳,在人所不知處,以日常最微小的細節(jié)發(fā)出最深厚的力量。
誠然,定格瞬間的攝影似乎天然偏重細節(jié)。但是,細節(jié)決不是瑣碎的堆砌。著眼細節(jié),要求的是更高的選擇力與判斷力。細節(jié)無處不在,無時不存,哪一些才是攝影師需要捕捉的?以及以何種方式捕捉?這是一個看似容易,其實很難的功課。
我以為,細節(jié)拍攝有三個原則:
首先,對細節(jié)的把握要基于“全局”,而非“全面”。因為,對于攝影而言,“全面”很可能導致一種沒有重點、沒有層次、沒有脈絡的大而無當,因為“什么都有”,就等于“什么都沒有”。
就攝影而言,“片面”比“全面”更接近本質;“局部”比“整體”更反映全貌。攻其一點不計其余,遠比面面俱到更有說服力。攝影是一種高度提煉的過程——通過不斷提純,使事物從原本的紛繁背景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富有典型意味的代表性形象。
其次,對細節(jié)的選擇要基于“本質”,而非“本來”。既然是高度提煉的、富有典型意味的代表性形象,那么,攝影師就不是原樣照搬現實,而是再造另一個與現實平行的現實。
在這番“再造”的系統(tǒng)工程里,細節(jié)的擷取必然也必須直通事物本質特征。每一個畫面,都帶有專屬此主題、一一對應的烙印,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
近年,拍日常、拍城市、拍城市的日常,也是相當熱鬧的一路。但,此城與彼城,此日常與彼日常,總是相近似、相仿佛以致相混淆;可以說”共性多而個性少,套路多而創(chuàng)見少“。主要原因,是將手段當成了目的,本末倒置使然。
因此,細節(jié)不僅僅是感性的觸動,更是理性的深入。那些不可代替的細節(jié)正是事物本質特點最為集中的表現。
第三,對細節(jié)的呈現要基于“象征”,而非“象形”。當細節(jié)化身于影像語言之中時,它必然要服從于影像語言的規(guī)律。攝影固然長于寫實,但卻并僅僅停留于寫實。或者說,攝影再造一個現實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與現實相像,而是展現人們對現實的觀點與觀念。所謂“技進乎藝,藝進乎道”;攝影的起點,雖然在于視覺,但終點,決不是視覺。進一步說,攝影的呈現依靠形象,但攝影的表達,卻要超越形象。
經得起反復、長久觀看的影像,往往在事實之上,具有象征意味。它在與世界若即若離的關系中,指向一個比眼前之物更為廣闊深邃的空間。一張好照片,決不淺嘗輒止,而是深不見底。之所以能如此,在于攝影的強項乃是借由具象飛躍于抽象,以剎那成就永恒。所以,優(yōu)秀的攝影師總是“看見”更多,原因是他們“思考”得更多。
以此來看吳正中的《大瀝人家》,便知曉他以何等真摯樸實的情感、敏銳深刻的眼光完成了這部極具份量的視覺文本。人們在其中,可以看見活色生香的大瀝,甚至,能走入這些人家,與這些人民一起,在風水塘邊悠閑家常,在舞獅會上大聲喝彩,嘆一局功夫茶,飲一杯開年酒……
你所了解的,并不是陌生人遙遠的生活,而是普通人共有的善良期許:平安、團圓、認認真真地過日子,踏踏實實地做事情,坦然地面對命運的流轉,時光的荏苒。
你會在其間看到自己,雖然你與他們素不相識。你會情不自禁地產生共鳴,并由這共鳴對他們生出敬意:那老屋窗前明艷的鮮花、那老樹蔭下嬉戲的孩童、那老墻壁上古雅的繪畫……點點滴滴,是他們的誠懇,也是他們的智慧。
這是吳正中要告訴你,也是大瀝人要告訴你的。無聲,而有情。
時至今日,攝影已很難以技術壁壘來確立地位了。因為所有的技術創(chuàng)新都是為了使攝影更容易掌握而不是相反。攝影的獨立,在于以獨特的觀看提供獨到的觀念;而攝影師的獨立,與此一脈相承。
吳正中說:“社會變數大而變化快,現實總會超出我們的想像。抓緊時間拍下與自己生活有直接關系的照片,比什么都強?!币虼?span>在他,從來不存在疲憊與枯竭,基本每年都有新作問世。而他的老青島照片,評論家劉樹勇兄認真看了之后說:越看越好!是人活著的樣子!可以編出幾十個了不起的專題。
攝影,當然是要”好看“的,但這個”好看“終究要進化成”耐看“。不如此,我們何以抵擋時光的蹉跎、意志的消磨、希望的泯滅與最終的死亡?
我想,這里有一個活生生的答案。
文中均為吳正中作品
更多見同名攝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