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一早,去育英學校參加“名師匯聚鼓樓”的語文活動。上午,聽了該校教學新秀韓文玲老師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又聽了寧海分校王德慶老師的《致女兒的信》,并做了個簡單的發(fā)言。下午聽了黃厚江老師的《孔乙己》及其關于本色語文的報告,最后聆聽了譚雅萍局長的總結(jié)。
韓文玲老師是很有教學潛質(zhì)的青年教師,其基本功扎實,教學語言流暢,且不乏教學機智。最為突出的優(yōu)點有三:一是敏于歸納和定點,韓老師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問題,并歸納為以下幾點:
1、本文寫了有關阿長的好幾件事,為什么偏偏要以《阿長與山海經(jīng)》為題呢?
2、本文既然以《阿長與〈山海經(jīng)〉》為題,為什么還要花很多筆墨去寫其它的事情呢?
3、怎樣理解阿長買回《山海經(jīng)》之后,“我”認為“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4、作者為什么不寫阿長買《山海經(jīng)》的過程?
這幾個問題是相關的,韓老師機敏的發(fā)現(xiàn)了,并將其擇取并組織起來,成為此課教學的主要目標;二是善于取舍與結(jié)構。韓老師此課即以上述四個問題為主,將偌長的一篇課文研讀點集中到了阿長買《山海經(jīng)》的情節(jié)上,并由點及面,擴展到全文,使整堂課既結(jié)構完整、環(huán)環(huán)相扣,又內(nèi)容豐富,色彩斑斕。三是巧于編輯與運用。韓老師此課用了導學案,但除了其預習要求外,“課堂學習”部分僅設了一個語文活動:
請你根據(jù)阿長的實際情況想象阿長買《山海經(jīng)》的過程,結(jié)合語境續(xù)寫。
阿長拖著疲憊的身軀,還在找尋著下一家書店,在一位好心人的指點下,她終于走到了“荷園書店”的門口,于是她滿懷期待的一腳跨進了店門……
另附“拓展助讀”資料一則:
魯迅筆下的“阿長”
魯迅一生從未寫過自己的母親,在離開這個世界前,他曾經(jīng)想過要寫一篇關于母愛的文章,但他畢竟沒有寫出;他留給我們的,就是這篇寫同樣給予他童年生活以真正的愛的“保姆”的懷念文字——《阿長與〈山海經(jīng)〉》,而且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狗?貓?鼠》、《五猖會》等文章中多次提及阿長,都足見長媽媽在他童年記憶中的地位與分量,可以說,他對這位保姆的感情中,包含了一種對母愛的依戀。
——錢理群《怎樣讀和教《阿長與〈山海經(jīng)〉》》
此導學案的編輯不走尋常路,不是將課堂學習的各項要求和活動一一羅列,讓學生執(zhí)卷見底,一目了然,而遺失了對上課的期待和憧憬。這樣化繁為簡的編輯導學案,看似訓練只有一項,但此項出于學生的文學體驗,真正引導學生深入領悟課文,雖少猶多,以少勝多,把這一活動做強做實,便是事半功倍。更何況此活動還巧妙地利用了初中生富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特點,既與教學主環(huán)節(jié)相應,又不失趣味和內(nèi)涵,當然,假若“課堂活動”部分的想象性片段寫作,不以自編的內(nèi)容為語境,而選擇課文本身的上下文作為插敘情境,就更好了。
王老師的課很老道,很精致,以“智慧”為切入點,以神奇的“三”構為突破口,一舉多得,精彩紛呈,在此不做贅述。
下午黃老師的課和報告,我應是第4次聽了,每聽一次都頗多感觸,后另撰文表達。
在育英的一天很充實,感受名師們的風采,很鼓舞。不過,像韓老師這樣的青年教師,也許暫不出名,但“師”不在“名”,肯“研”就行。只要愿意并善于動腦筋,必然會有“名”的一天。
這天真好,在育英真好,活動結(jié)束后,可以直接回家看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