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這餃子數(shù)數(shù)的事兒,我娘還真給我講過一個相關的故事: 說的是老早以前,在南邊有戶人家,王家老夫妻有兩個兒子,都娶了媳婦,相差沒半年,都是住在一個院子里,管家的還是公公婆婆,倆個媳婦都孝順。可是不同的是,大兒媳婦眼尖心思多,和丈夫一個樣。弟兄倆抬木頭,大兒子抬小頭,小兒子抬大頭,耕地時小兒子牽牛扶著犁,大兒子甩鞭子趕牛。老大夫妻倆常常夜里悄悄商量咋能哄著爹娘開心,將來分家多得些,日常干活弄些巧花樣兒,讓弟弟弟妹沒少被爹娘責備。 老二夫妻一個樣,是實誠人,挨了責備也不辯解,笑笑就過去了,因此王老頭和老太婆就有些偏心大兒子和大兒媳婦。 新媳婦過門沒多久,王家都盼著抱孫子啦!那里的習俗是把“餃子”諧音“嬌子”,逢年過節(jié)都要包,以求早些抱上胖娃娃。 大兒媳婦就是心眼多,包餃子不見她多出力,煮餃子分餃子時她搶著先。我娘說南方吃餃子和北方不一樣,都是一人一碗,帶著湯兒的。大兒媳婦數(shù)著個數(shù),公婆碗里稍多些,顯得孝敬。自己和丈夫的碗里,餃子都是成雙的,弟弟和弟媳的碗里,卻都是單數(shù)。她這是暗地希望自己能夠“餃子成雙,兒女成群”,老二家生不出來才好呢,將來分家能多占些。 不知道是不是“餃子成雙”的說法靈驗,老大家三年兩抱,真的兒女雙全了。老二家還沒有動靜。老大夫妻鬧起了要分家,王家老兩口被鬧得頭疼,分就分吧,好東西都分給了老大家,老二夫妻分了薄田,搬到村后黃泥屋里住,老二笑著說這也公平,爹娘跟著大哥過日子,自然要多分些。 過后幾年,老二家也生了個男娃娃,夫妻倆雖然笨嘴拙腮,卻知道讓兒子自小讀書,將來做個明事理的人。王家小孫子剛會背詩時,爺爺奶奶就被大伯家趕了出來,分家后這幾年老夫妻日子難過,“孝順”的長子長媳變了臉色,別說滿碗的餃子,平日里的飯都吃不飽,只說是家里還有兩個娃娃,“老不死的”吃多也無用! 到這時王老頭和老太婆才知道自己偏心疼錯了人,沒臉去二兒子家,要相攜去討飯。老二夫妻聽說了趕去把爹娘接回了自家的破泥屋。 一年到頭包頓餃子,王家爹娘看著自己和小孫子碗里滿滿的,二兒子和兒媳婦碗里只是飄著一個破掉的面皮,起勁兒的喝著湯,不禁流下淚來…… 如此過了十幾年,也真是人自有天命,老大家的兩個兒子長成了浪蕩子,吃喝嫖賭俱全,對爹娘非打即罵,家里賣空了,只剩四面墻,還嚷嚷著要把爹娘賣掉。 老二家的兒子自小見慣父母孝順祖父母,一家子父慈子孝,兼之才德具備,竟然得了縣里“舉孝廉”的機遇,當了縣令,光耀門楣,舉家搬進了縣令府的大宅院。 這年再過年,兩個襤褸的乞丐討飯討到了院門前,被老二夫妻認出來,竟是哥哥嫂嫂。拉著進了門,換了新衣裳,除了老大家那兩個不知生死的兩個敗家子,王家又“一家團聚”了! 老二媳婦親自盛了滿滿的餃子,送到兄嫂面前,見兄嫂遲疑著不肯動筷子,她笑著勸說“嫂子您吃啊,知道您喜歡討吉利,這餃子我都給您數(shù)過啦,全是雙數(shù)哩!” 一句話說得老大夫妻羞臊難當,掩面痛哭起來。自此后王家爹娘和兩家兒子叔侄又生活在了一起,王家的家訓就有了一條“人貴修德,不在單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