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山隱隱 蘭風徐徐
文 / 劉大石
姑蘇之美,世知久矣。而過那些名園不顧,直入郊外蘭風寺,似棄滿桌珍肴而獨享蘿卜白萊者,尤可味之也。
戊戌五月,榴花開時,自嶺南嘗荔枝回,走訪吳門,后徑到蘭風寺。山門內(nèi)外巨石崛起,作屏作嶂,寺中仰望南峰,如井中觀天,頗有修行意。而樹茂竹翠,飛檐偶見,水中鴨鵝四季悠悠者,亦足修行意。
寺中僧印緣法師,自天臺來,吾與有緣,此番重來,再訪。
酉時敲門,到法師所在「鹿山書院」,心便出家,覺吾真來矣。
醫(yī)我身心
足方入戶,一面之下,印緣師即拉吾伏榻上,告曰,既未食,先調(diào)爾身體之疾可也。
遂上下其手,從頭到腳,推拿敲打,受擊處嗶嚓作響,酸復(fù)痛焉,一個時辰后,復(fù)出銀針,連刺數(shù)穴,而腹背暖貼慰藉,大異暑氣,時許而止,汗紛紛出,輕松如釋重負。
乃引坐席旁,分茶問候。不意法師竟有此手段,實受益于意外,問之,乃自學自悟。
啜飲間,說禪門事,法師忽告,「君緣到矣,當問禪修,或受裨益」。時,閣中風過,席間香起,似有清泉明月來,心中妥妥然,恍知師意。對曰「便小住幾日」,師稱善。
禪院晨興
次日,天明,鳥聲催山醒,遂披衣出門去。入此夏日蔭蔭里。沿寺外池邊小路而行,山腳樹間得一亭,亭中有碑,《重修蘭風寺記》近時撰刻,讀之恍然。寺乃元大德二年始建,初名景福庵,乾隆時,僧蘭風住持后得名。史載,當年道洪祖師亦精醫(yī)術(shù),救民無數(shù)。而寺倚之鹿山,春秋時吳王曾養(yǎng)鹿于此。
坐亭中良久,思前事,不欲語。
復(fù)循石階小徑登山,曲折而上,林木遮天,而兩側(cè)山花苦竹時而攔人,頭頂鳥忽叫,身側(cè)常來風。
攀良久,忽有一樓于前,門前有茶無人,便坐下來,自斟自飲,似到世外。
禪意初參
印緣師嘗以坐禪法意相授,稍說身安心定法妙。望此心安理得境亦久。昔人云,放舍諸緣,休息萬事,停心意識之運轉(zhuǎn),止念想觀之測量。而今吾來,恰合此意,能否撲落昏散止抵安詳,則應(yīng)非一日之功矣。
至于理與說,則又陷于執(zhí)著,禪門至唐宋,大師多出而少說教,止觀,不語,造大自在境。
聞印緣法師語,忽憶起智鑒禪師句:
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
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
禪房花木
日間,入寺邊小院,鹿山書院所在,此初夏節(jié)氣,正風輕樹茂時。入靜心門,一叢凌霄紅面迎人,心下一悅,而那棵臘梅,此時則如真佛在世,早已作眾生相矣。尚記得去歲臘時風雪重,印緣師發(fā)消息,梅開烈烈,香飄干里而來,直欲南來一探。
循廊過橋,環(huán)水曲徑,禪房花木幽深,幾株石榴虬枝茂葉,略掛榴實幾粒,如老僧輕笑,不貪不懶,春秋來去而生機在心,何顧得果幾何。
園中池畔,芳草離離,叢柯傍石,或聚或散。閑羽輕聲,間停間掠,檐前椽后,青蔭淺深。緩步其間,稍棄耳目,覺風過心間,渾如歲月往來也。
恍惚間,一只小兔入眼,花草間閑吃閑望,人來而不驚,頃而緩去,入灌木間。
便擇一廊下石桌,少坐,信手紙筆,聊記此間自在。
劉大石扇面作品①
畫里話外
一日,一姑蘇畫家,來訪印緣法師,其作畫多年。吾與同庚。讀其畫,類豐子愷先生而不涉?zhèn)鹘y(tǒng)筆墨與文氣,只用心于民俗事,以此經(jīng)營有年,且配有團隊作戰(zhàn),頗得其果。說及畫事,稱善石濤,不諳他人。
乃知萬類霜天競自由。
多看別人,或能找到自己。然佛家所云「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之境,則差之萬里,尚一無所見。
劉大石扇面作品②
禪茶之間
日高人渴,入印師書院,討僧杯茶。閑飲時,忽見師座后案頭間,有一枝青綠羅漢松,于小瓶中生機盎然,似已生根。頓覺生命之如是,如是。
茶席上,壺與杯;茶桌邊,椅與榻;茶室外,樹與山。
和尚說,凡事欲做好,即如禪修,簡單直接,脫落其他,不期而成。此亦如茶,木葉遇水而已,心安事定,即好。
然而,此又何難。
劉大石扇面作品③
是夜,復(fù)來就師,談及因果輪回事,印緣師為講六道,所說頗涉生活點滴,切我心脈,尤多劈敲啟喚。夜深茶散,院中荷風清氣,爽涼似秋。得句二首:
《鹿山書院夜茶聞法留贈印緣法師》
一
嶺南才看天心月,取道姑蘇乘好風。
閑語閑茶君棒喝,推門蓮滿一池中。
二
席前茶老不空杯,窗外魚閑鳥自飛。
吾過鹿山聞妙語,無端浪子始來歸。
劉大石扇面作品④
劉大石(劉文杰),別屬樗堂,西園,大石草堂。河北遷安人,現(xiàn)居北京。問業(yè)藝術(shù)家古泥、汪為新先生,曾創(chuàng)刊并主編《中國書房》等刊物,職業(yè)書畫家,自由撰稿人。
作品出版:《當代青年書畫名家·劉文杰》《如逢花開·劉文杰寫意花鳥精品集》《步屧尋幽·劉文杰中國畫作品集》《止觀·劉大石》《寓妙于微·劉大石》散文集《西園閑草》詩集《西園吟草》。
劉大石扇面作品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