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添加義項?
所屬類別 :戲劇
京劇流派主要是指演員的表演藝術(shù)風格和藝術(shù)特點,并且這種風格特點得到師承和傳播。一個劇種中出現(xiàn)不同的流派是藝術(shù)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多種流派的形成是藝術(shù)昌盛的反映。京劇旦角主要分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京劇流派
特指
演員的表演藝術(shù)風格
特點
風格特點得到師承和傳播
優(yōu)點
集百家之大成,取長補短
目錄
1
產(chǎn)生發(fā)展2
四大須生3
四大名旦4
四大流派5
創(chuàng)始人6
相關(guān)書籍折疊編輯本段產(chǎn)生發(fā)展
折疊流派的形成
京劇流派的形成不外有三:一是集百家之大成,取長補短,兼容并蓄,融合于一身,而不是簡單地繼承某一流派創(chuàng)始人或傳人的藝術(shù)衣缽。二是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獨特的,系統(tǒng)的,符合觀眾欣賞要求的理論根據(jù)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并在頻繁的實踐中得到觀眾的理解和熟悉,而不是通過評選、大賽和某位專家的批準。三是必須建立以主演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團體,從編劇、演員、作曲、樂隊、服裝上形成統(tǒng)一的藝術(shù)風格。例如
四大須生的余、言、高、馬,都是在繼承譚、孫、汪等前輩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在長期的演出中逐漸形成了簡約明快的余派,委婉俏麗的言派,高亢挺拔的高派,瀟灑飄逸的馬派。四大名旦的梅、尚、程、荀則是在繼承陳德霖、
孫怡云、王瑤卿等前輩藝術(shù)的同時結(jié)合自己的本身條件發(fā)展成莊重深邃的梅派,矯健流暢的尚派,深沉含蓄的程派,自然質(zhì)樸的荀派。三大名凈的金、郝、侯則是在學習
何桂山、黃潤甫、
金秀山等前輩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發(fā)展成以重唱工的金派銅錘、以"架子花臉銅錘唱"為特點的郝派架子花臉和以表現(xiàn)人物精氣神為特征的侯派架子花臉。
折疊京劇形式藝術(shù)
京劇是一種以演員表演為中心的舞臺藝術(shù)。蔣錫武在《京劇精神》一書中,認為明、清兩代的戲曲從劇本和表演兩端對元雜劇進行了"傾斜"的發(fā)展。即明代到清初的傳奇是"劇本中心"、或者說是"劇作家的時代";而后來則開始了戲曲"向表演為中心"轉(zhuǎn)移的時代。而京劇則是這種"表演中心時代"最后的高峰。所以,提起京劇流派,不得不提譚鑫培、梅蘭芳、楊小樓等一大串藝術(shù)家的名字。一百多年來,京劇各個行當都出現(xiàn)了不少流派,如老生行中有譚(鑫培)派,汪(桂芬)派,余(叔巖)派,高(慶奎)派,馬(連良)派,言(菊朋)派,麒(麟童)派,楊(寶森)派等等。旦角中有梅(蘭芳)派,程(硯秋)派,尚(小云)派,荀(慧生)派等等。凈行中有金(少山)派,裘(盛戎)派等等。丑行中盡管流派的形成受條件限制而不太明顯,但是文丑中的蕭(長華)派,武丑中的葉(
盛章)派亦是觀眾所公認的。
折疊京劇的發(fā)展
在京劇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流派藝術(shù)呈現(xiàn)著不同的特征。京劇是徽班兼收、融合了徽戲、漢劇、昆曲、梆子等許多劇種逐漸形成的一個新劇種,早期京劇的流派呈現(xiàn)了來自不同地方、不同聲腔劇種藝術(shù)家的地方文化特征。京劇"老三鼎甲"是"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他們在美學風格上的差異,已經(jīng)初露端倪:秋文在《古中國的歌棗京劇演唱藝術(shù)賞析》中稱程長庚是"于氣勢中見韻味",而余三勝是"于韻味中見氣勢",但是他們的更顯著的區(qū)別則在于他們的地方劇種特征上。程長庚因是安徽人,出身徽班,演唱多徽音,被稱為"
徽派";余三勝是湖北人,原是漢調(diào)演員,演唱多湖廣音,又稱"鄂派";張二奎是"直隸產(chǎn)",演唱吸收了京腔、
梆子的特點,喜用京音,所以"奎派"又稱"京派"。
隨著
京劇藝術(shù)的日益成熟,藝術(shù)共識程度逐步提高,湖廣音、中州韻、尖團字的音韻規(guī)范等一系列藝術(shù)法則逐步確立,京劇流派的發(fā)展也就朝著表演技藝的專門化、個性化方面深入發(fā)展了。到了譚鑫培時代創(chuàng)立了真正以個人風格標志的"譚派"。"譚派",是京劇有史以來傳人最多、流布最廣、影響最大的老生流派,以技藝全面、精當,注重刻劃人物性格為主要特色。譚鑫培對于前人藝術(shù)的繼承,做到了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并結(jié)合自身的條件擇善而從,加以融化、整合,化為自己所有,因而形成了超越前人的表演體系。在譚鑫培的時代,創(chuàng)立了"名角挑班制"這種新的劇團經(jīng)營體制。這既是京劇表演藝術(shù)個性化發(fā)展的重要標志,又是形成演員個人表演藝術(shù)流派的重要條件。
京劇流派的發(fā)展也推動了京劇藝術(shù)整體格局的建設。一直到譚鑫培的時代,京劇是一個以老生為主的劇種。旦角王瑤卿的崛起,則使京劇開始了生旦并重的新格局。在王瑤卿之前,
京劇旦角的表演,青衣重唱,花旦重念、做,刀馬重工架、武打,分工嚴密。王瑤卿集前輩旦行藝術(shù)之大成,進行創(chuàng)造。他突破了這種嚴格分工的界限,融匯青衣、花旦、刀馬旦的唱、念、做、打,開拓擴了旦行演員的新道路,促進了旦角與生角并駕齊驅(qū)的發(fā)展,成為京劇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一生從藝、授藝60年,世稱"王派",是清末以來傳人最多、影響最廣的旦行流派。
在京劇發(fā)展的早、中期,流派的創(chuàng)立除了個人表演風格特點以外,往往是對于本行當?shù)乃囆g(shù)有宏觀的、規(guī)范性的建設,除了譚鑫培、王瑤卿以外,武生中楊小樓的"楊派"的形成就為武生的表演確立了"武戲文唱"這種帶有哲學意味的藝術(shù)觀念和藝術(shù)準則,衣被不止一代,影響到許多別的行當,而被稱為"國劇宗師"。
而當京劇藝術(shù)發(fā)展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流派的發(fā)展就多趨于分工精細、專門化程度更高,往往使前人"大而化之"的地方更加豐富、細致,所謂"具體而微"。"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
尚小云)可以說是從不同的角度完成了王瑤卿的未竟功業(yè),
余叔巖、高慶奎、言菊朋、馬連良等則是"譚派"的不同延伸。早期的京劇演員往往文武并重。生行從程長庚、
楊月樓到譚鑫培都是老生、武生都演,而譚鑫培之后的流派,老生、武生就分工明確,偶有李少春、高盛麟這樣的演員反而被看作特例了;花臉在何桂山的時代也是銅錘、架子甚至
武花臉兼演,到了金秀山、黃潤甫銅錘、架子就分道揚鑣,雖然后來的
郝壽臣提出"架子花臉銅錘唱",金少山、
裘盛戎都號稱"兩門抱",但側(cè)重點是畢竟是很明顯的。而隨著表演藝術(shù)不斷的向高、精、尖發(fā)展,演員的分工就越來越細了,像楊寶森、李多奎、張君秋等流派就專門致力于唱工藝術(shù)的發(fā)展。
1949年以后的京劇界普遍引進了蘇式大劇院模式,逐漸取消了名角挑班制度。京劇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進入了一種新的狀態(tài)。雖然楊寶森、張君秋、裘盛戎等流派是在五十年代流傳開來的,但是他們的藝術(shù)都是在四十年代后期就走向成熟,形成自己鮮明的特點了。全國各地雖然陸續(xù)創(chuàng)建一批新型戲曲院校,培養(yǎng)了新型的京劇人才。但傳統(tǒng)意義上以演員個人為標志的京劇流派則不再出現(xiàn)。
折疊編輯本段四大須生
四大須生,指四位著名的京劇老生表演藝術(shù)家。在京劇史上,有前四大須生和后四大須生的說法。而在前四大須生和后四大須生中馬連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須生的著名京劇演員有七位,他們分別是:
余叔巖、
言菊朋、
高慶奎、馬連良、
譚富英、楊寶森、
奚嘯伯。
前后四大須生來歷
20世紀2、30年代,京劇老生演員余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各自創(chuàng)立了獨具風格的藝術(shù)流派,被稱為"四大須生"。20世紀30年代年代末期,高慶奎因嗓疾而漸退舞臺,譚富英崛起替換了高慶奎。余叔巖和言菊朋均于20世紀40年代先后去世,楊寶森、
奚嘯伯聲譽日盛,在專業(yè)和票友中影響頗大,"四大須生"的提法隨即有所變化,"馬、譚、楊、奚"的稱謂在民間廣泛地流行起來。即: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為了和余、言、高、馬四大須生區(qū)別,譽之以"后四大須生"。
至此,京劇史上有了"前四大須生"和"后四大須生"之分。
余叔巖
余叔巖(1890--1943),又名余第祺,祖籍湖北羅田,生于北京。老生
余三勝之孫,青衣
余紫云之子。曾從師于吳連奎、薛鳳池、李喜瑞、
姚增祿。一度"倒倉",嗓音變壞,不能演戲。嗓音恢復后,跟
譚鑫培學過一出《戰(zhàn)太平》、半出《失印救火》。他繼承譚派,又有所創(chuàng)新,形成唱腔剛?cè)嵯酀?a target="_blank" >余派。
高慶奎
高慶奎(1890--1942),名鎮(zhèn)山,字子君,清末名丑高四保之子。幼時在"祥和班"演娃娃生。師從賈洪林、
賈麗川等人,后得到劉鴻聲、
孫菊仙、
汪桂芬、譚鑫培等人指點。他廣學各家,被戲稱為"高雜拌",他并不在乎。30歲后才唱出名氣,1921年自組"慶興社"(后改
慶盛社)。擅唱悲憤激昂、勁拔酣暢的唱腔,形成"高派"。其演唱氣足神完,一氣呵成;念白鏗鏘有力,頓挫有致;做工深刻細致,精于表情。他的唱念多用京字京音,尤善用大氣口"滿宮滿調(diào)"、長腔拖板的唱法抒發(fā)人物感情,以求聲情并茂的藝術(shù)效果。除了演《轅門斬子》、《斬黃袍》等,還編演過《竊符救趙》、《史可法》、《
哭秦庭》、《楊椒山參嚴嵩》等愛國劇。贏得"南有
周信芳,北有高慶奎"的贊譽。
言菊朋
言菊朋(1890--1942),名錫,蒙族。初為票友。1923年,與梅蘭芳到上海演出,贏得喝彩,正式"下海"。師承譚鑫培,更注意音律和四聲調(diào)值,形成婉轉(zhuǎn)跌宕的"言派"唱腔。也與程硯秋、
尚小云、楊小樓有過合作。晚年體弱,死于貧病交加。
言菊朋曾在清廷任職,由業(yè)余愛好轉(zhuǎn)為專業(yè)演員。他注重音律,講究以字求腔,于細膩中寄深情,創(chuàng)立婉轉(zhuǎn)清幽的"言派"。他擅演《讓徐州》、《
臥龍吊孝》、《汾河灣》等劇目。其子言少朋繼承了他的藝術(shù)風格。
馬連良
馬連良(前、后四大須生均在列)
馬連良(1901-1966),唱腔委婉、俏麗新穎,念白清楚爽朗,聲調(diào)鏗鏘,做工瀟灑飄逸,形成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人稱"馬派",代表劇目有:《十老安劉》、《串龍珠》、《春秋筆》、《將相和》、《赤壁之戰(zhàn)》、《趙氏孤兒》等。
譚富英
譚富英(1906-1977),擅長靠把戲,繼承了"譚(鑫培)派"和"余(叔巖)派"的風格,并發(fā)揮自己的特長,稱為"新譚派"。代表劇目有《定軍山》、《空城計》、《戰(zhàn)太平》、《擊鼓罵曹》、《將相和》等。
楊寶森
楊寶森(1909-1958),根據(jù)自己嗓音寬厚有余而高昂不足這一特點加以變化,唱工清醇雅正,韻味樸實濃厚,做工穩(wěn)健老練,稱為"楊派"。代表劇目有《失空斬》、《伍子胥》、《擊鼓罵曹》、《
洪羊洞》、《汾河灣》等。
奚嘯伯
奚嘯伯(1910-1977)曾得到京劇名老生言菊朋的賞識,授以《擊鼓罵曹》等戲。代表劇目有《白帝城》、《寶蓮燈》、《
清官冊》、《蘇武牧羊》、《法門寺》等,尤以《烏龍院》更負盛名。
折疊編輯本段四大名旦
在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結(jié)果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梅蘭芳
梅蘭芳(1894-1961),擅長青衣,兼演刀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臺實踐中,梅先生對京劇旦角的唱腔,表演和服飾,做了很多創(chuàng)造性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梅先生的優(yōu)美大方的唱腔,雍容華貴的表演,對京劇的影響是極大的。梅先生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歡迎,也得到世界的歡迎。梅蘭芳曾率京劇團多次赴日本、美國、蘇聯(lián)演出,是把中國戲曲傳播到國外、享有國際聲譽的戲曲表演藝術(shù)家。梅派的形成,是梅先生對京劇的巨大貢獻和深遠影響而形成的。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鋒》、《貴妃醉酒》、《斷橋》、《奇雙會》、《霸王別姬》和《穆桂英掛帥》等。
程硯秋
程硯秋(1904-1958),演青衣,在藝術(shù)上勇于革新創(chuàng)造,講究音韻,注重四聲,追求"聲、情、美、水"的高度結(jié)合,并根據(jù)自己的嗓音特點,創(chuàng)造出一種幽咽婉轉(zhuǎn)、起伏跌宕、若斷若續(xù)、節(jié)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世稱"程派"。程硯秋擅長演悲劇,編演過《鴛鴦冢》、《荒山淚》、《青霜劍》、《英臺抗婚》、《竇娥冤》等戲,大多表演封建社會婦女的悲慘命運。
尚小云
尚小云(1900-1976),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代表作有《二進宮》、《祭塔》、《昭君出塞》、《梁紅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
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戲旦角藝術(shù)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于一爐,形成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世稱"荀派"。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一類婦女角色,以演《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釵頭鳳》、《荀灌娘》等劇著名。
折疊編輯本段四大流派
折疊梅派
梅派:由梅蘭芳創(chuàng)立。梅蘭芳畢生追求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用自己的表演創(chuàng)造出大量善良、溫柔、華貴、典雅而具有正義感的古代婦女形象。
折疊程派
程派:由程硯秋創(chuàng)立。主要以深邃曲折的唱腔,通過嫻靜凝重的舞臺形象表現(xiàn)古代的女性,尤其善于塑造遭遇悲慘、具有外柔內(nèi)剛性格的中下層的女性。
折疊荀派
荀派:由荀慧生創(chuàng)立。善于塑造天真、活潑、熱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嬌婉的風格。
折疊尚派
尚派:由尚小云創(chuàng)立。以剛健婀娜為特有風格,唱、念、做、打均不尚纖巧,以氣與力取勝,具有陽剛之美。
在各種藝術(shù)中形成不同的學派是很自然的。諸如表現(xiàn)派、體驗派、抽象派、印象派、
意識流等。而京劇中的學派都是以演員的名字命名的,所謂梅派,程派等等。這是因為京劇是以主演為中心的演員藝術(shù),都是通過演員本人廣泛學習與繼承前輩的表演技藝,結(jié)合本身的性格愛好、生理特征和藝術(shù)修養(yǎng)在藝術(shù)上所形成的不同的藝術(shù)見解,并據(jù)此所創(chuàng)造的獨具特色的表演劇目、方式和手段,經(jīng)過頻繁的演出實踐,得到觀眾的承認和歡迎,從而在京劇舞臺上形成以主要演員的藝術(shù)個性和獨特的創(chuàng)造形成了自己的藝術(shù)潮流和學派。
折疊編輯本段創(chuàng)始人
須生:譚派-譚鑫培;汪派-汪桂芬;孫派-孫菊仙;汪派-汪笑儂;王派-王鴻壽;劉派-劉鴻聲;余派-余叔巖;言派-言菊朋;高派-高慶奎;馬派-馬連良;麒派-周信芳;新譚派-譚富英;楊派-楊寶森;奚派-奚嘯伯;唐派-唐韻笙;李派-李少春
小生:程派-程繼先;姜派-姜妙香;俞派-俞振飛;葉派-葉盛蘭
武生:李派-李春來;俞派-俞菊笙;楊派-楊小樓;蓋派-蓋叫天
旦角:陳派-陳德霖;王派-王瑤卿;梅派-梅蘭芳;程派-程硯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筱派-筱翠花;黃派-黃桂秋
花旦(青衣):張派-張君秋
老旦:龔派-龔云甫;李派-李多奎;孫派-孫甫亭
凈角:何派-何桂山;金派-金秀山;裘派-裘桂仙;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壽臣;侯派-侯喜瑞;裘派-裘盛戎;袁派-袁世海
丑角:王派-王長林;蕭派-蕭長華;傅派-傅小山;葉派-葉盛章;慈派-慈瑞泉
折疊編輯本段相關(guān)書籍
從民國以降的"四大須生"、"四大名旦"開始.《
中國京劇流派劇目集成》收錄了50余位流派創(chuàng)始人和優(yōu)秀繼承人擅演的經(jīng)典劇目220余出,囊括了主要流派的代表性劇目,全方位展現(xiàn)了京劇鼎盛時期的大致面貌,是建國以來收入流派最廣、劇目最多、整理最詳備的京劇劇本集。規(guī)模之大,實屬空前。
整理者主要是流派傳人、后人(如尚派傳人孫明珠、梅派、荀派、徐碧云傳人
畢谷云;如唐韻笙之女唐玉薇、
王金璐之子王展云等),著名票友、京劇研究家(如
劉曾復、朱家晉、
范石人、張秉昆、周笑先、張業(yè)才、趙紀鑫、哈鴻儒等),以及學校教學骨干(
中國戲曲學院:鈕驃、陳琪、白蔭棠、劉復生、蔡英蓮等;北京戲校:李文敏、孟憲達、尹培璽等;戲曲學院附中:楊凌云、萬鳳姝等)。
《中國京劇流派劇目集成》采用全本的記錄方式(包括劇本、唱腔伴奏、鑼鼓經(jīng)、身段表演、服裝扮相等)再現(xiàn)流派劇目風貌,票友可拿來現(xiàn)用,劇團可據(jù)此排演,學校可以之授課,同時又是珍貴的文獻資料。
《中國京劇流派劇目集成》各集介紹
在整理出的220余出劇目中,60%的劇本先前從未出版過,還挖掘出一大批絕跡舞臺多年、瀕臨失傳的傳統(tǒng)戲。
第一集:收錄了馬連良的代表性劇目,包括黃金臺、淮河營、蘇武牧羊、白蟒臺、清官冊、清風亭等劇。
定價:220元。
第二集:收錄了馬連良的代表性劇目,包括打漁殺家、串龍珠、胭脂寶褶、審頭刺湯、打嚴嵩等劇。
定價:210元。
第三集:收錄了周信芳的代表性劇目,包括蕭何月下追韓信、.斬經(jīng)堂、描容上路、掃松下書、徐策跑城、清風亭等劇。
定價:180元。
第四集:收錄了周信芳的代表性劇目,包括烏龍院、義責王魁、文天祥·就義、四進士等劇。
定價:180元。
第五集:收錄了余叔巖的代表性劇目,包括摘纓會、搜孤救孤、盜宗卷、法場換子、沙橋餞別等劇。
定價:200元。
第六集:收錄了余叔巖的代表性劇目,包括太平橋、洪羊洞、烏盆記、
斷臂說書、哭祖廟等劇。
定價:200元。
第七集:收錄了唐韻笙的代表性劇目,包括絕龍嶺、驅(qū)車戰(zhàn)將、好鶴失政、鬧朝擊犬、未央宮斬韓信、古城會、刀劈三關(guān)等劇。
定價:270元。
第八集:收錄了葉盛章的代表性劇目,包括祥梅寺、打瓜園、.銅網(wǎng)陣、徐良出世、巧連環(huán)、佛手橘、九龍杯、酒丐等劇。
定價:240元。
第九集:武戲(蓋叫天、程繼先、茹富蘭、
厲慧良、王金璐、
張云溪、裘盛戎、高盛麟)。收錄:一箭仇、石秀探莊、林沖夜奔、八大錘·車輪大戰(zhàn)、鐘馗嫁妹、艷陽樓、駱馬湖、八蠟廟、三岔口、連環(huán)套。
定價:310元。
第十集:裘盛戎、
王泉奎。收錄:姚期、鍘判官、鍘包勉、
赤桑鎮(zhèn)、刺王僚、五臺山。
定價:210元。
第十一集:李多奎、李勝泉。收錄:望兒樓、滑油山、太君辭朝、釣金龜、哭靈、遇皇后、打龍袍、岳母刺字。
定價:240元。
第十二集:梅派(梅蘭芳)。收錄:
宇宙鋒、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生死恨。
定價:270元。
第十三集:梅派(梅蘭芳),收錄:奇雙會、鳳還巢、三娘教子、蘇三起解、天女散花。
定價:240元。
第十四集:尚派(尚小云),收錄:漢明妃、
玉虎墜。
定價:180元。
第十五集:尚派(尚小云),收錄:金水橋、雙陽公主、梁紅玉、乾坤福壽鏡。
定價:220元。
第十六集:荀派(荀慧生),收錄:魚藻宮、紅娘、花田八錯、釵頭鳳、杜十娘。
第十七集:荀派(荀慧生),收錄:金玉奴、香羅帶、勘玉釧、紅樓二尤。
第十八集:王派(王瑤卿),收錄:虹霓關(guān)、棋盤山、樊江關(guān)、蘆花河、穆柯寨、槍挑穆天王、天門陣、珍珠烈火旗。
第十九集:王派(王瑤卿、
杜近芳),收錄:南天門、十三妹、白蛇傳。
第二十集:黃派(黃桂秋),收錄:別宮、祭江、祭塔、蘇三起解、春秋配、蝴蝶媒。
詞條標簽
京劇 京劇流派 戲曲 藝術(shù) 藝術(shù)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