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從小就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長大也會成為一個不習慣或者不敢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的“應聲蟲”。培養(yǎng)一個人的自主意識,就要從幼年開始。
有家長就說:“我兒子太懶了,自主能力太弱,房間我?guī)椭帐?,書包還要我?guī)椭?,連飯都要我?guī)椭⒑昧?。這樣下去,以后可怎么辦呀?”
孩子缺乏自主意識的原因:
1.父母沒有給孩子做決定的機會
有些家長把孩子照顧得很好,一切都幫孩子操辦,也總是為孩子做出自己認為正確的決定,孩子根本沒有機會做出自己的選擇。
在這種強勢的父母之愛下,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孩子漸漸習慣了一切聽從父母的吩咐,逐漸失去了自己做決定的意識。
2.父母常以自己想法反駁孩子
如果孩子在這方面與父母的意見產(chǎn)生了分歧,父母通常都會試著用自己的理論去說服孩子,而不給孩子說服自己的機會。
3.都認為孩子要聽父母的話
“聽爸爸媽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這種想法那是深入人心。
把“聽話”和“好孩子”劃上等號,于是在孩子的意識里,自己如果要成為好孩子就一定要聽爸媽的話,如果某一天與父母意見不一樣,那就是不聽話,就是“叛逆”。
所以,大多數(shù)的孩子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都會選擇成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而不愿意成為違逆父母意愿的壞孩子。
其實,孩子沒有自主性,這不怪孩子,是家長自己給孩子長期養(yǎng)成的不良習慣。孩子的自主性是在生活的點滴中培養(yǎng)起來的。爸爸媽媽一定要正確引導寶寶去表達自己的想法。
1.給孩子一定時間做決定
有時候孩子沒做決定,可能小腦袋里想法太多,一時無法組織語言表達出來。父母要是在一旁催促著讓孩子做出決定,這樣很容易打擊孩子自己考慮的積極性。
讓孩子做決定時,父母可以給孩子有一個考慮的時間,這樣孩子就能很自信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
2.不批評反駁寶寶的觀點
爸爸媽媽們不要經(jīng)常對孩子的觀點提出批評和反駁。如果寶寶經(jīng)常在表達出意見后遭到批評反駁,那孩子以后就不愿再表達自己的意見了。
而明智的爸爸媽媽都是在寶寶表達出觀點意見后,再以寶寶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寶寶的想法也是正確的,只是角度設定不一樣而已。
3.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平時孩子的生活與學習中,要多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我覺得……”或者“我認為……”的話語應該要引導孩子多說,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意見對于別人來講尤其是對于父母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4.不搶著與孩子對話
孩子在初學語言的時候,都會有吐字不清楚、語句有問題,甚至不符合邏輯的情況,這個時候,爸爸媽媽搶著與孩子對話的話,久而久之,孩子反而會失去信心,父母可以等孩子說完,然后再用我們成人的語言來表述一番,這樣,孩子以后也就不會對說話“發(fā)怯”,會更有信心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5.讓孩子有自主的機會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問問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更多地參與到家庭中,不剝奪寶寶的自主思考能力,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主。雖然孩子們的想法可能異想天開、天馬行空,但爸爸媽媽也不用太刻意的糾正,不要用我們成年人的思路阻礙寶寶們稚嫩的想法。
孩子的自主性不是天生的,是后天訓練出來的。所以,在生活中家長要給孩子充分的信任,多多放手,一定要讓孩子去多鍛煉,多思考,多給孩子機會讓他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