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對一種斷面尺寸較大、壁厚較厚的QT400-15缸套鑄件,通過合理設計化學成分,采用球化和孕育工藝處理,使其組織均勻和性能達標。控制反球化作用因子K1在1附近,選用低稀土Lamet 6124球化劑。采用沖入法球化結合多次復合孕育的處理工藝,使石墨球更圓整、更細。其球化級別達到2級以上,石墨大小達6級左右,球化率和石墨大小都滿足性能要求。將珠光體區(qū)域和大斷面鑄件最后凝固區(qū)容易析出的碳化物和不規(guī)則形狀的石墨控制在了合理范圍之內。最終在大鑄件上多處取樣測試,滿足抗拉強度>400MPa、伸長率>15%的力學性能要求。
鑄件毛坯作為零部件機械加工的基礎,其質量水平直接決定了工業(yè)產品的質量,鑄件的組織和性能研究一直是材料研究的熱點。多年來我國鑄件產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為我國經濟和工業(yè)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世界范圍內工業(yè)進程的不斷加快,新材料不斷涌現(xiàn),鑄造工藝水平不斷進步,對鑄件產品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球墨鑄鐵由于石墨呈球狀,其對金屬基體的割裂作用小,表現(xiàn)出優(yōu)異的力學性能,又因為密度比鋼小、成本較低等優(yōu)點,自20世紀40年代問世以來,迅速在機械制造業(yè)、礦山冶金業(yè)、石油化工和汽車交通運輸?shù)刃袠I(yè)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近年來在大型結構件、液壓件和風電設備等方面的應用也獲得快速發(fā)展。球墨鑄鐵的牌號也越來越多,有QT-400、QT-500、QT-600、QT-700等,但隨著抗拉強度的提升,基體組織中的珠光體含量增高,其伸長率不斷下降,加工性能較QT400-15變差。
QT400-15具有較高的強度,優(yōu)異的伸長率,以綜合的強韌性表現(xiàn)在發(fā)動機零部件如缸套、凸輪軸上得以廣泛應用。企業(yè)生產的缸套鑄件毛坯外徑450mm,壁厚90mm,質量接近0.3t,屬于具有較為厚大斷面的球墨鑄鐵件。厚壁鑄件的生產由于鑄件冷卻和凝固的時間長,可能產生球化衰退和孕育衰退的現(xiàn)象,導致石墨形態(tài)出現(xiàn)開花、粗大、碎片狀等異常形態(tài),這些組織形貌的變化會進一步影響鑄件的力學性能,因此需要對鑄造工藝嚴格控制,以期達到理想的組織形態(tài)。本文重點從化學成分控制、球化和孕育處理工藝三個方面進行研究。
1 成分控制
1.1 基本元素
球墨鑄鐵生產中化學成分的控制非常重要,主元素是球墨鑄鐵化學成分中必不可少或無法完全消除的元素,包含F(xiàn)e、C、Si、Mn、P、S,在成分設計時應考慮其作用,進行合理的選擇設計。
鐵液中含C量高能增加石墨球數(shù)量,促進石墨化和球墨化,碳當量選在共晶點附近能提高澆注時液體的流動性,同時共晶石墨化膨脹量大于液態(tài)收縮量,有利于鑄件補縮并降低白口傾向。但是在具有厚大斷面的鑄件中,含量過高的石墨容易產生石墨漂浮,在鑄件上端產生夾雜缺陷,因此在保證完全球化的前提下,含量以不出現(xiàn)石墨漂浮體和白口為宜。C含量一般控制在3.8%~4.1%。
球墨鑄鐵根據(jù)需要可以選擇高Si或低Si含量。根據(jù)Fe-C-Si三元合金相圖,在穩(wěn)態(tài)凝固不析出Fe3C時,2%~3%的Si會促進石墨析出,減少滲碳體的析出,強烈促進石墨化,提高鐵素體的含量,在保證有反石墨化元素含量低的前提條件下,常規(guī)含2.3%~2.7%的Si能形成全鐵素體球鐵。關于Si在球墨鑄鐵中固溶到鐵素體中起到固溶強化作用的研究顯示,Si含量過低會影響合金強度,3.7%~3.8%的Si能有效提高全鐵素體球鐵的抗拉強度。含量過高則容易形成異形石墨,超過4.5%時,其伸長率急劇下降,鑄件脆性增大,Si含量一般控制在2.2%~2.6%。
一般認為Mn作為合金化元素能夠提高合金的強度,研究顯示,每增加0.1%的Mn含量,球鐵的屈服強度增加7.4 MPa,對抗拉強度影響很小,而對伸長率的影響較大,是同量Si影響的6倍。Mn在球鐵中可以促進珠光體的形成,因為其可降低奧氏體向珠光體的轉變溫度,低水平的Mn不會導致珠光體析出,但有嚴重的正偏析傾向,容易在晶界上以碳化錳的形式析出,從而使組織脆化。Mn的影響還經常取決于P和其他有害元素的水平,但QT400-15中一般要保證生鐵中含Mn量小于0.3%,甚至0.2%。
P是鑄鐵中公認的有害元素,在球墨鑄鐵中同樣如此。P在鐵液中有一定的溶解度,超過溶解度會偏析形成二元或三元磷共晶。在大斷面鑄件的生產中,隨著鑄件壁厚的增加,在壁厚熱節(jié)部位容易出現(xiàn)磷共晶。應盡可能去除,控制在0.05%以下。
S一般認為是鑄鐵中的有害元素,一方面以FeS的形式溶解于鐵液中,能降低C在鐵液中的溶解度。一方面屬于表面活性物質,能吸附在石墨晶核表面,阻礙C原子由鐵液中向晶核表面擴散,進而阻礙石墨化。當S以(FeMn)S的形式存在于晶界處會降低球鐵的力學性能。但在球墨鑄鐵的球化進程中又不可或缺,S能促進石墨形核與成長,有利于石墨球化。S含量不足將會大幅度降低核心的數(shù)目,促進碳化物析出。為保證球化效果而不惡化組織,S含量應控制在0.015%~0.02%以下。
1.2 干擾元素
1.2.1 反球化元素
Bi、Ti、As、Sn、Pb、Al、Sb能促進片狀、蠕蟲狀和其他不規(guī)則形狀石墨的形成,抑制球狀石墨的生成,從而破壞球化,稱為反球化元素。反球化元素達到一定含量就會阻礙石墨的球化。這些元素有表面活性很高的共同特點,凝固過程中容易偏析在石墨/鐵液和石墨/固相的界面處。
1.2.2 化合物生成元素
Sn、Pb、Bi是珠光體形成的促進元素,Cr、V、Mo、Ti、B是碳化物形成的促進元素,這些元素都是正偏析元素,容易偏析于最后凝固區(qū),形成晶間碳化物和夾雜物,從而影響合金的組織和性能。當多種元素存在時,往往還存在疊加效應,對石墨形態(tài)影響更強烈。這些干擾元素一方面在球化時,與Mg和稀土(RE)反應形成化合物,消耗球化劑,一方面這些元素在奧氏體中的平衡分配系數(shù)通常非常小,凝固期間,這些元素會在共晶團邊界偏析。且能增加C在鐵液中的活度,使其不形成球形,而趨向形成碎塊狀或厚片狀等有害形狀,平衡分配系數(shù)越小,其破壞作用越強。
1.3 球化元素
(1)鎂元素。Mg是球墨鑄鐵生產過程中的必需元素,直接影響石墨的形態(tài),可對鐵液中的石墨進行球化,為了得到圓整的石墨球,一般將Mg控制在0.045%~0.065%。為保證石墨的球化,殘余Mg不低于0.03%。
(2)RE。Mg作為球化劑的缺點是沸點比鐵液溫度低,加入后會沸騰甚至引起爆炸,安全性差,對反球化元素的抵抗能力低。RE的沸點高(約1400℃),可以中和Ti、Pb、Sb、Bi、As、P等有害元素對鎂球化石墨時的破壞作用,減少夾渣、縮松等缺陷。
為保證球化,Mg和RE要有一定的殘留量,在有RE的情況下,Mg可控制在0.03%~0.05%,RE的殘留量應低于Mg。隨著RE殘留量的增加,S的殘留量明顯下降,珠光體含量上升。
球化元素由球化劑的添加引入,球化處理和孕育處理與球鐵的組織形成、缺陷分布、性能表現(xiàn)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2 熔煉工藝
2.1 球化處理
原材料熔煉選用含Mn、P、S含量較低的高純生鐵和合金元素含量較低的碳鋼,采用中頻感應加熱,熔煉過程保證熔化速度快,避免長時間加熱對金屬液的氧化。
選用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球化劑Lamet 6124,在此合金的基礎上添加適量的Ca、Ba等元素,Ca也能起到有效的球化作用,Ba跟Mn較為容易生成硫化物,具有很強的脫S、脫O能力,BaS在凝固過程中可以成為有效的石墨形核核心,含Ba的球化劑可以增加石墨數(shù)量,減小鑄鐵的白口傾向。球化劑具體成分見表1,是一種低稀土球化劑。
球化過程中要保證球化效果,一方面要降低S、O和干擾元素的含量,避免球化劑的過度消耗,一方面要在保證球化效果的基礎上降低Mg和RE的含量,因為過量的Mg會促使碳化物形成,過量的稀土殘留會使珠光體的含量上升。 沖入法因其設備簡單,操作方便,是目前各類球墨鑄鐵件應用最普遍和廣泛的方法。采用沖入法進行球化處理,球化劑放置在包內凹坑,粒度3~20 mm,加入量為1%~1.1%。球化每包處理300kg鐵液,澆注1件。控制球化溫度在1500~1520℃。
球化劑中的Mg密度小,生成的MgS密度低,可上浮至鐵液表面,但其穩(wěn)定性差,容易與O反應,生成MgO,釋放的S又回到鐵液中生成MgS,這種反應不斷發(fā)生對Mg的消耗大,造成球化衰退。球化處理后應將浮渣扒干凈并盡快澆注。本鑄件球化后在5min之內澆注完成??焖偕郎刂脸鰻t溫度后,扒渣去掉氧化皮等浮渣,控制鐵液出爐溫度1500~1520℃,澆注溫度1360~1400℃。采用水冷金屬型離心鑄造法生產缸套毛坯,單工位離心澆注機澆注,澆注機轉速1500~1600r/min??刂瞥鲨F液的速度,先快后慢,將液體金屬注入高速旋轉的鑄型內,金屬液做離心運動充滿鑄型,形成鑄件。
2.2 孕育處理
盡管球墨鑄鐵的C含量高于灰鑄鐵,但仍有較大的白口傾向,需要在球化后進行必要的孕育處理進行消除白口傾向。孕育處理可以增加石墨的形核核心,從而促進石墨的球化,細化球狀石墨。通過細化共晶團,減小晶間偏析,改善合金的力學性能。
孕育處理在鐵液溫度1480~1530℃下進行,在此高溫下氧化夾渣少,澆注溫度選擇余地大。孕育效果通常在剛加入時最大,隨后即發(fā)生衰退,5min后孕育效果會減小50%,因此盡可能縮短孕育到凝固的時間。
孕育劑添加過多會導致缺陷;另一方面,球化處理使O和S大幅度降低,而O和S能促進石墨形核與成長,O和S含量不足會大幅度降低核心的數(shù)目,促進碳化物的析出,孕育時還要考慮補充適量的S,是通過含S和O的孕育劑作為隨流孕育劑加入、加入量0.05%~0.1%,在澆注前將隨孕育劑倒入澆注機孕育斗倉內,澆注時澆注機將隨鐵液沖入型腔完成最后一次孕育。
孕育劑的添加不能一次過多,也不能過少,因此采用包內孕育和隨流孕育結合的方式。包內選用CaBaSi孕育劑進行孕育處理,將CaBaSi孕育劑和矽鋼片加入包內,覆蓋在球化劑上,粒度為1~3mm,加入量為0.5%~1.1%,控制上限,防止出現(xiàn)過孕育。CaBaSi孕育劑進行前期孕育處理,能對鐵液進行有效的脫氧,減少O與球化劑中加入的Ca的化合,為Ca與C結合為CaC2發(fā)揮形核核心的作用打下基礎,從而提升球化效果。
第二次在澆注時進行隨流孕育處理, 選用加入粒度為0.2~0.7mm的硫氧孕育劑,加入量為0.05%~0.1%,粒度更小的孕育劑的加入能夠促進異質相的形成,提高石墨的形核率,增加石墨球數(shù)量,既能保證石墨球數(shù),又能細化鐵素體。隨流硫氧孕育劑中微量的Bi元素,Bi同樣能夠促進石墨的形核且對石墨進行細化,同時可以促進鐵素體的形成,也可以防止和減少異常形態(tài)石墨的產生。
硫氧孕育劑具體成分見表2。
表2 硫氧孕育劑的主要化學成分
沖入法球化結合復合孕育工藝,能夠促使石墨球更細、更圓整,提高其球化等級和單位面積石墨球數(shù),有助于提升鑄件質量。3 鑄件分析3.1 成分與組織形貌對實際生產后的缸套鑄件不同部位進行切樣分析,最終得到的鑄件主要化學成分范圍見表3,試驗時球化處理前、后的化學成分分別見表4。
表3 鑄件的主要化學成分
在缸套近外圓面處、中間處和近內圓面處分別進行金相觀察,其組織形貌見圖1。由圖1可見,其無論在近內圓面處、中間處,還是近外圓面處,石墨球化效果都較好,石墨大小達到6級,球化等級達到1~2級,鐵素體總體含量大于90%。
表4 原鐵液及球化后鐵液主要化學成分
圖1 缸套近外圓面處(a、d)、中間處(b、e)和近內圓面處(c、f)的組織形貌
Thielemann為了評估干擾元素對石墨形態(tài)的影響,提出評估因子K1,用來計算化學成分對形成形態(tài)良好的石墨球的影響。K1計算公式如下:Thielemann指出當K1=1±0.0625時,可以獲得超過85%的球狀石墨的球墨鑄鐵,這個因子也通常被稱為反球化作用因子。將本鑄件合金最終成分帶入公式1,得到其范圍為1.0098~1.0164,可見完全滿足可以形成良好球狀石墨的條件。
3.2 組織分析
宏觀上,鑄件中間偏外圓面處出現(xiàn)反白口傾向,如圖1b圓圈標定出所示,組織中部分區(qū)域石墨球含量較少,析出少量碎片狀石墨,并伴有部分不規(guī)則組織,見圖1e箭頭所示。分析其成因,鑄件壁厚和質量較大,凝固時間長,因為離心工藝生產厚壁缸套的凝固特點,中心偏外圓處的最后凝固區(qū)容易出現(xiàn)孕育衰退的現(xiàn)象,反石墨化元素會富集在最后凝固區(qū),為反偏析元素,這些白口化元素與碳的親和力大于鐵,產生反白口傾向。
進一步用掃描電鏡對不規(guī)則組織區(qū)域進行分析,如圖2所示,區(qū)域1黑色析出物為不規(guī)則形狀的石墨,區(qū)域2白色長條狀組織為滲碳體(Fe3C),板條狀的Fe3C和鐵素體組成了珠光體,珠光體片間距約0.5μm,珠光體的析出呈連續(xù)狀,碎片狀石墨通常分布在這些局部出現(xiàn)的珠光體組織內。鐵素體和珠光體的比例對鑄件局部冷卻速度非常敏感,最初基體為奧氏體,冷卻過程中臨近石墨球的奧氏體首先發(fā)生奧氏體到鐵素體的相變,而鐵素體的含碳量遠低于奧氏體,碳原子從鐵素體中向石墨球擴散,隨著距離的增加,擴散速度會急劇減小。當一旦開始形成珠光體,因為珠光體中鐵素體和滲碳體呈層片狀排列,碳的擴散距離很短,因此珠光體的生長非常迅速,通常為連續(xù)的組織。后續(xù)可通過短時高溫熱處理后連續(xù)冷卻,消除珠光體,保證鐵素體含量100%。
圖片
圖2 鑄件中心區(qū)域的不規(guī)則組織
組織中出現(xiàn)了珠光體,珠光體影響因子計算公式如下:
Px=3.0(%Mn)-2.65(%Si-2.0)+7.75(%Cu)+90(%Sn)+357(%Pb)+333(%Bi)+20.1(%As)+9.60(%Cr)+71.7(%Sb) (2)
Px用來表征各元素促進珠光體和碳化物形成的趨勢,值越大,越趨向于形成珠光體和碳化物,也通常用來表示球墨鑄鐵的純凈度,Px>2時,會出現(xiàn)明顯的珠光體組織,Px越低,球墨鑄鐵純凈度越高,計算獲得本鑄件Px=0.94~1.70,形成珠光體和碳化物的趨勢較小,因此只在局部區(qū)域出現(xiàn)滲碳體和珠光體組織。
表5 鑄件組織特征與力學性能
圖片
從表5可見,在力學性能上,在近外圓面處,軟鐵素體基體提供了較低強度與高延展性的結合,抗拉強度和伸長率都達到QT400-15的性能要求。在近內圓面處,出現(xiàn)局部珠光體,鐵素體-珠光體的共有態(tài)較全鐵素體強度上有所上升,伸長率有所下降。而在鑄件中間處,有反白口的趨勢,出現(xiàn)部分滲碳體、珠光體混雜不規(guī)則的碎片狀石墨,但其總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仍能保證達到性能要求。
研究發(fā)現(xiàn),Mn和P的含量、鐵液的冶金質量、球化劑加入量、孕育效率、反球化因子K1和珠光體影響因子Px對球墨鑄鐵QT400的性能有重要影響,獲得完全鐵素體鑄態(tài)組織的條件需要P<0.03%,Mn<0.2%,Px<2.0。在Px>2.0時,即使P、Mn的含量都低,仍能形成一定量的珠光體,其組織可以通過短時間的退火處理消除。低P、低Px可以允許較高的含Mn量,Px較小的情況下(Px<2),即使具有較高的含P(0.04%~0.06%)量和含Mn(0.25%~0.35%)量,QT400仍能獲得達標的性能,這在本成分的鑄件。中進一步得到驗證。
4 結論
(1)通過合理設計化學成分,選用低稀土Lamet6124專用球化劑,采用沖入法球化結合包內CaBaSi孕育劑和硫氧隨流孕育劑多次復合孕育的處理工藝,可以獲得金相組織和生產力學性能完全達到要求的QT400-15的鑄態(tài)厚壁缸套類球墨鑄鐵件。
(2)采用CaBaSi孕育劑和硫氧孕育劑多次復合孕育工藝,可以促使石墨球更圓整、更細,其球化級別達到2級以上,石墨大小達6級左右,球化率和石墨大小均滿足性能要求。
(3)大斷面鑄件在最后凝固區(qū)域有反白口傾向,局部區(qū)域出現(xiàn)滲碳體和珠光體組織,部分不規(guī)則石墨從中析出,后續(xù)可進一步熱處理進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