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飛正傳》
一
如果沒有16年前張國榮縱身一躍,愚人節(jié)就只還是愚人節(jié)。
大家會開著不咸不淡的玩笑,繼續(xù)過著沒有節(jié)操的生活。
這些年,社會尺度越來越大,對很多東西已經(jīng)寬容許多。
如果哥哥還在,他應該是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一兩年出一個精品的電影作品。
被流傳著會到某個火熱的娛樂電視節(jié)目出演真人秀。
他可能在《金星秀》表達自己的人生價值觀,
他可能會在《我是歌手》舞臺讓大家看到與譚校長一時瑜亮的風采,
他可能在《我是演員》展現(xiàn)自己戲如人生的演技,
甚至可能怒懟流量小生的演技。
然而,這一切從16年前就都不再可能。
喜歡一個人,始于顏值,敬于才華,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終于人品。
跟現(xiàn)在的流量小生相比,對于情懷堅持的我們更懷念過去那個沒有化妝和美顏濾鏡的歲月。
郭富城、張衛(wèi)健的顏值都是那么讓人神魂顛倒。
而張國榮更是其中出類拔萃的一個。
“斯文有禮,清秀伶俐,叫人在公眾場所偶然見到,只會得差異:這么漂亮!”
這就是亦舒在《剎那芳華》中對張國榮的描述。
張國榮的顏值,甚至可以用風華絕代來形容。
在《霸王別姬》中,他飾演的程蝶衣如夢似畫,如癡如醉;在《春光乍泄》中,飾演的又是一個令人神魂顛倒的大帥哥。
張國榮騎著摩托車在馬路上飛馳的景,更是帥的要飛起來了。
哥哥的美,是骨子里的,是渾然天成的,是你在吃飯逛街或者打個盹之后,突然就會悟出來的。
驚才貌艷,靜如處子,動若脫兔,男人傲骨,赤子之心,芳華絕代,絕世無雙。
這樣的詞語來形容哥哥一點都不為過。
多數(shù)人對于張國榮的初印象都是驚艷,其中與哥哥合作的女星更是情難自禁。
拍《左右情緣》,張柏芝連對白都忘了,她說:“一見哥哥放電的眼神,便像靈魂出竅,要避開他的眼神才可拍下去”;關之琳說:“見到他的那一刻鐘就已經(jīng)被電得外焦里嫩,心跳得很快很快”;
張曼玉第一次見到張國榮后,回家對媽媽說:“我今天見到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一張臉”;
倪匡則曾贊他眉目如畫。而大多數(shù)見過張國榮本人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鏡頭毀了張國榮,他極不上相(張國榮自己也曾坦言),真實的張國榮要比照片上英俊一千倍......
如果你見過年輕的張國榮,你就永遠忘不了他。
時光會帶走一些韶華,但帶不走你記憶中他的樣子。
二
和周星馳的窮苦出身不同,張國榮1956年出生在一個富足之家。
他的父親張活海是有名的服裝設計師。
曾為多名好萊塢明星設計服裝。
13歲時,他便被送到了英國讀書。
或許是這樣的家庭出身和寄居的求學生活,
讓張國榮身上積淀了一股時尚品味和清貴之氣。
1977年,張國榮一曲《American Pie》獲得了亞視舉辦的“亞洲歌詞大賽”第二名。
那時候的冠軍就是后來轉行做保險的鐘偉強,鐘偉強曾在《中國好聲音》第二季加入汪峰戰(zhàn)隊。
亞洲歌詞大賽之后,張國榮正式踏入娛樂圈。
一開始的張國榮并非順風順水。
他第一次公演,被觀眾以噓聲回報,甚至有惡劣的觀眾給他留言:“你知不知丑?快回家多讀幾年書吧!”
在出丑的時候,張國榮甚至還接拍了一部風月片《紅樓春上春》。
這也成了香港媒體日后抹黑張國榮的點。
但張國榮從未想過回避,他說“就讓大家看看我當年是怎么慘。”
好與不好就是坦誠面對,不遮遮掩掩。
他的斯文被說成“娘娘腔”、不羈行為被貶為“邪門”、一張娃娃臉被塑造成“青春偶像派”,他所有努力換來的不是歌迷的掌聲,而是噓聲。
他在《今夜不設訪》中講道:“可能那時我的形象不大討好,我本人較前衛(wèi),就象黃沾當時跟我說的那樣:‘哪有一個小子敢死,穿件背心加牛仔褲就上臺唱歌?’加上我拍電視劇剃光了頭,很怪的樣子,唯有套件西裝,戴頂海軍帽,站在臺上唱歌。唱完后脫下帽子向下一飛,一陣噓聲。——出來時已是一陣噓聲,把帽子扔出去后又是一陣噓聲。回過頭一看,嘩,有頂帽飛過來,為何這么熟口面?一看,自己的!這還未完,回到家中,電話中有留言:‘收檔啦,請你多讀些書吧,你還不夠丟臉嗎?’嘩,當時多傷心啊!
三
五年后,張國榮的事業(yè)終于出現(xiàn)了曙光。
《烈火青春》中的出色表演,為張國榮帶來了第一次影帝提名。
在歌唱方面也在香港音樂教父黎小田的指導下,打造出了屬于自己的舞臺魅力。
《風繼續(xù)吹》、《Leslie》紅遍香港,傳唱大街小巷。
《Monica》更是獲得了金曲獎,一舉奠定了張國榮歌壇巨星的地位。
舞臺上的張國榮瀟灑妖嬈,深得粉絲熱愛。
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香港歌壇進入“譚張爭霸”時代。
就像科比和麥迪私教甚好,但是雙方的粉絲卻總站在對立面一樣。
張國榮和譚詠麟的粉絲也成立陣營,互不禮讓。
譚詠麟的歌迷粉絲甚至在86年張國榮金曲獎獻唱的時候噓聲對待。
1987年,譚詠麟受困于雙方粉絲的罵戰(zhàn),宣布不再領取任何有競爭性之的獎項。
1989年處于歌壇生涯頂峰的張國榮突然做出了一個震驚世人的決定。
他在生日當天宣布退出歌壇。
張國榮說:“我在娛樂圈13 年,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問心無愧。來得安心,去得也瀟灑,今晚可以說是瀟灑告別。看到這么多的朋友,其實我始終有點不太忍心。讓我到外面闖吧,就算焦頭爛額,我都一定要闖出個名堂”。
四
張國榮有才,在音樂方面,他是美國CNN評的全球五大音樂指標人之一。
獲得過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
退出歌壇的張國榮,馬上要影壇上開創(chuàng)屬于自己的另一個傳奇。
終其短暫的一生,張國榮總共出演56部電影。
在《英雄本色》里,他是帥氣剛強愛恨分明的阿杰;
在在《倩女幽魂》里,他是樸實憨厚的書呆子寧采臣;
在《胭脂扣》里,他是多情而又薄情的“十二少”;
在《阿飛正傳》里,他是迷失、孤獨、猶豫的多情浪子;
在《霸王別姬》里,他是“不瘋狂,不成魔”的程蝶衣;
在《東邪西毒》里,他是忘而不能放逐自己的歐陽鋒;
在《春光乍泄》里,他是為同性愛正名的何寶榮;
在《紅色戀人》里,他是堅貞浪漫的共產(chǎn)黨人;
而《異度空間》里,他是神情恍惚、心靈裂變的醫(yī)生......
忽而是情意款款、顧盼流連;忽而是血氣方剛、決絕冷傲;忽而是形銷骨毀、山河失色。
每一個人物都凝聚了他對角色的深情,每一個人物都流淌著他細膩傳神的表達。
張國榮的演技堪稱用靈魂在表演,一顰一笑皆成戲,真是一笑萬古春,一啼萬古愁。
張國榮不只是天生的演員,他還努力。在《霸王別姬》中我們看到他眼波流轉,一個回眸就是一個故事,但更多的是,他愿意為這個故事演繹得更好去努力。他從動作到臺詞,都不需要替身,在北京吃住學了一年。
五
至今,香港人最喜歡的明星里,出現(xiàn)的最多的名字還是張國榮。
香港藝人最喜歡的明星,同樣是張國榮占首位。
盡管低位崇高,但是張國榮自始至終都保持著謙卑之心。
黃百鳴曾說張國榮是唯一一個肯放低自己身段來提攜后輩的巨星,安排他襯新人從不計較。
黎明曾說當年參加完新秀歌唱比賽后。第一個請他吃飯的巨星便是張國榮,在吃飯的時候,張國榮教自己無論做人和穿衣服,都要踏實,從此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張衛(wèi)健和張國榮剛認識時,還是個毛頭小子。為了提攜張衛(wèi)健,張國榮逢人便說這是他表弟。這是源于張國榮在餐廳認識唱歌的張衛(wèi)健。為了想拉張衛(wèi)健一把,希望別人因為給面子,所以逢人便說是自己的表弟。
趙文卓說自己每次不敢往舞臺中間站時,都是哥哥提攜。
吳宇森對他的評價也很高,吳宇森說,張國榮始終稱呼他們夫妻為師傅師母。他說有一次張國榮到美國宣傳《霸王別姬》,他和他的太太一起去看他,他非常高興,但是正在這時候發(fā)生了地震,張國榮立刻一手拉著他,一手拉著太太,說,師父師母別怕,有我在呢。
張國榮的好人品,是毋庸置疑的。張國榮在逛商場的時候看到一名孕婦快要暈倒了,沒有人去扶他,但是張國榮就去扶住她,并且拿著她的東西,把她送到安全的地方,還打電話給她的老公,臨走時托人照顧她。
王力宏就把張國榮認定為啟蒙老師,說在他身上獲得的最大收益就是他對待身邊的工作人員和晚輩都非常有耐心。張國榮曾對他說你一個人從美國回來,你誰都不認識,也沒有朋友,也沒有家人在這里,以后你來香港我就是你家人。
林青霞曾經(jīng)這樣評價他說,現(xiàn)在要找到張國榮這么好的一個人已經(jīng)很難了。
我們懷念張國榮時,都在念那種絕代風華和澤被蒼生,他是香港黃金時代的象征,也是大時代沉浮的坐標。
張國榮就是有這樣的魅力,無論你聽過他一首歌,看過他的一部電影,還是看過有關他的一段訪談,都會被他由內(nèi)而外的氣質所打動。張國榮也有這樣的魔力,在他撒手而去以后,他的粉絲沒有減少,反而逐年增多。
七
世人都愛錦上添花,能夠做到雪中送炭的極少,
如果不是遇到唐鶴德,張國榮的人生或許會更不開心。
張國榮演繹生涯初期,有了掌聲,也有噓聲。
而唐鶴德,一直是銀行界的精英,并開始為張國榮打理財務,甚至在他經(jīng)濟最困難的時候,傾囊相助。
1997年1月4日的紅館演唱會上,當著八萬人觀眾的面,張國榮一襲黑禮服,鄭重地說:“媽媽,今天晚上我要送你一首歌,同時,這首歌也要送給另一位在我生命里占有非常重要位置的朋友.......”
這位朋友,就是唐鶴德。
當時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唱罷,唐鶴德淚流滿面。
而這段故事,都裝在《我》里面。
由于過分追求完美的性格和來自各方面長久施加的壓力,張國榮劫數(shù)難逃地罹患上了精神疾病——抑郁癥。
自張國榮查出病情后,唐鶴德半步也沒離開過張國榮。據(jù)后來醫(yī)生回憶,那段時間張國榮每天遭受著病痛的折磨,長期以來他每天都要忍受著中藥苦澀的味道,摻插在一起的撲鼻味道讓人一聞就想惡心嘔吐!
有時候張國榮耍孩子脾氣不愿意喝,唐鶴德害怕不喝藥會影響到愛人的病情,便自己先喝一口,再像哄寶寶哄張國榮喝一口……
盡管自己掏心掏肺用盡全力,卻也無法幫他減輕痛苦,而且噩耗還是來了。
2003年4月1日,香港文華酒店24樓,他縱身一躍,終結了一個時代。
16年時間過去,爭議和中傷已被時間淹沒,而張國榮卻越發(fā)鮮活。
一曲曲暖心的歌,
一幕幕透出靈魂的光影畫面,
終將留給時間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