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āng)湖南常德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xiāng),老家的鄉(xiāng)親們在過年時總少不了做一些米制食物。其中,做粑粑是最具代表性的。 粑粑是老家傳統(tǒng)食物中做法最繁瑣,但也是人們最愛吃的。過年吃上香甜的粑粑,象征著生活越來越甜蜜。做粑粑之前,要把秈米和糯米按一定的比例配好,淘洗干凈后再用清水浸泡。兩到三天后,把泡好的米撈出來用石磨一勺一勺地磨。隨著沉重的石磨慢慢轉(zhuǎn)動,白白的米漿緩緩流進早已準(zhǔn)備好的池中,淡淡的米香也飄了出來。 盛米漿的池子底部鋪一層稻草灰,上面用潔凈的白布蓋著。待米漿中的水被草灰吸得恰到好處時,就可以用蒸籠蒸了。這時的米漿已凝固,蒸熟后必須趕快倒進石臼中用杵趁熱搗攪。這道工序可是個體力活,七八個壯漢常常累得脫衣甩帽。外面朔風(fēng)凜凜、雪花漫飛,室內(nèi)熱氣騰騰、笑聲滿堂,年的味道彌漫開來。 搗好后,凝固的米漿變得軟軟的、黏黏的,可以被人任意揉成什么形狀。這時街坊鄰里都來幫忙揉粑粑,先拉成條,再揉成團。有時幾家擠在同一時間做粑粑,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會主動去幫忙。幫忙的人越多主人越高興,這說明自家的人氣旺。這時小孩子也會來湊熱鬧,本來應(yīng)是圓圓的粑粑被捏得牛不像牛馬不像馬,大人們看了不但不責(zé)怪,相反還會說一些吉利的話以鼓勵。 粑粑做好后,講究的人家還要在上面用模子印出漂亮的花紋,然后盛情邀請鄉(xiāng)鄰來家里品賞。大伙兒圍在一起吃著香噴噴、熱乎乎的粑粑,談一談自家的年貨備得如何,來年的地里多種些什么,歡聲笑語里年味兒越來越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