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碗三行子”是我國回族同胞在重大節(jié)日上宴請賓客的最高等級的宴席之一。“九碗三行子”是指用九只大小一樣的碗來盛裝不同的菜品,并且擺放時九只碗擺放成正方形,橫豎都成三行,因此得名“九碗三行子”。
傳說,在明朝建國初期,開國皇帝朱元璋手下的回族大將常遇春,在一次打完勝仗以后,在軍營中支起了九口大鍋,制作了九種不同的菜肴;后來這種宴席形式慢慢演變成用九只碗裝不同的菜,就這樣慢慢在回族宴席上流傳了下來。最終在清朝光緒末年,回族人民固定了“九碗三行子”的制作形式。
九碗三行子的菜品,是用牛羊肉為原料,用蒸、煮、拌等不同手法制作的美味菜肴。原料多不過油,菜品風(fēng)味獨特,爽口不膩。傳統(tǒng)的九碗三行子里,通常有兩個丸子菜,兩個燜子菜,兩個羊肉菜,兩個牛肉菜,中間再放一道湯,叫做水菜。除了這些菜,宴席上的主食還有花卷、饃饃、米飯和油香。
九碗三行子的原料也很講究,對肉的部位選取有要求,淀粉也必須要黃豆粉和土豆粉,調(diào)料由自己手工研磨。菜品雖然同種類各有兩道,但風(fēng)味完全不同,可以照顧不同口味的客人。
九碗三行子上菜有一定順序。一般先上角肉,也就是 4 個角的肉菜,然后上燜子菜,也就是 4 個邊上的菜,即各種燜子菜或是片狀肉菜,最后上中間的菜,可以上涼菜、粉湯、甜盤或其他菜,檔次高的講究中間上回族傳統(tǒng)土火鍋。宴席的過程也十分講究,一般客人入席時,先上茶點,如茶、各種花式甜點、方塊糖、油果子和糖果等,其目的是讓客人先稍事休息,聊聊天。開席后,開始上九碗三行子菜品。
九碗三行子的菜品隨著時代變遷,也有了不小的變化。20世紀(jì)60年代,因為物資匱乏,雖然擺著九個碗,實際里面只有六道菜,肉只有上面薄薄的一層,底下都是蘿卜白菜。到了文革時期,九碗三行子因為種種原因逐漸消失匿跡,1987年以后才漸漸重現(xiàn)人間。從一套老味道的九碗三行子中,能漸漸品嘗到新疆各族兒女水乳交融,相知相伴的崢嶸歲月。
另附:夾沙丸子湯的做法
食材
丸子、夾沙、粉條、
香菇、黃花、木耳、胡蘿卜
西紅柿、蔥、蒜、香菜
制作步驟
丸子、夾沙切塊備用;
黃花、木耳、圓菇或者香菇、胡蘿卜、西紅柿、蔥等配菜洗凈、切好備用;
粉條提前用溫水或者涼水泡開;
香菜、蒜末切好備用;
起鍋燒油,油熱將蔥、西紅柿熗鍋;
之后將配菜中的素菜入鍋;
最后放入夾沙、丸子輕微翻炒;
按個人口味放入調(diào)料;
加水開大火;待水開轉(zhuǎn)中火,此時放入粉條燉煮;
即將出鍋前,將香菜、蒜末放入隨即關(guān)火~得咧!家庭版丸子湯噴香出鍋~
本篇文章來源綜合于網(wǎng)絡(luò),
其中菜譜轉(zhuǎn)載自新疆924民生廣播,
正文部分參考《烹調(diào)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