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老子說的話是淡泊名利、謙虛謹慎的演繹,也是一個人、一個團隊亦或是一個民族寧靜、淡泊、大胸懷的自信折射。
01
《我們仨》中的錢楊夫婦,淡泊名利,惟愿清凈度日,潛心讀書。
20世紀(jì)80年代,錢鐘書先生的小說《圍城》被導(dǎo)演黃蜀芹編成電視劇,其中的金句:“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家喻戶曉,引起了一股“圍城熱”。
錢鐘書也因《圍城》的熱播,一下子變成了名人。
許多人慕名從遠地而來,只為一睹錢鐘書的風(fēng)采。
但錢鐘書不愿作動物園里的稀奇怪獸,楊絳只好守住門,謝絕來訪的客人。
錢鍾書不求名,卻躲不過名人的煩擾和煩惱,他對楊絳說:“假如我沒有名,我們該多么清靜!”
不管怎么擋客,隨著時間的推移,關(guān)心錢鐘書夫婦的人越來越多,仰慕他們的來訪者絡(luò)繹不絕,特別是“錢迷”們,嚴(yán)重攪擾了他們的生活,楊絳只好一次次出面擋駕。
錢鐘書經(jīng)常對來信和登門的讀者表示歉意,誠懇的奉勸他們別研究什么《圍城》;
或者客氣推說‘無可奉告’,或者干脆不講情理的拒絕。
一次,一位英國女士在電話里求見,錢鐘書毫不客氣的說:“假如你吃了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
錢鐘書這樣回話雖有些莽撞,但可見起內(nèi)心對名利是多么淡漠。
錢楊二人都不愿卷入名利場,錢鐘書還曾力辭清華文學(xué)所顧問,社科院副院長等職。
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榮獲西班牙國王頒發(fā)的大獎,西班牙第一任駐華大使電話邀請楊絳出訪,她謝絕了;
第二任大使送來正式的書面邀請,楊絳也正是以書面謝絕了;
第三任大使通過中國社科院領(lǐng)導(dǎo)馬洪去請,楊絳感到實在賴不掉了,才勉強答應(yīng)下來。
錢楊夫婦看似不近人情的細節(jié),其實是他們淡泊名利,超凡脫俗的一種人生境界的表現(xiàn)。
他們不愿他人打擾自己清凈度日,因為錢楊夫婦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排除外界的干擾,潛心讀書,專心做學(xué)問。
楊絳說她喜歡英國詩人蘭德在《生與死》里寫的一句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這種與世無爭的淡泊。
在這熙熙攘攘的世間,多數(shù)人都想著出人頭地,可楊絳不這樣,她讀書寫作,翻譯治學(xué),只是因為興之所至,并沒有一絲的爭名逐利之心,活出了人生的至高境界。
、
02
有的人一生都淡泊名利,樂守清貧。
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楊善洲用他的一生,身體力行,對“淡泊名利”做了最好的闡釋。
他大公無私,甘于奉獻,廉潔奉公,志存高遠。
楊善洲曾經(jīng)是地委書記,是一個受人敬重的“大官”,但他卻保持著平民本色,戴草帽,穿草鞋,以至于公社接待員把縣委書記的他當(dāng)成老農(nóng)而打發(fā)。
楊善洲工作繁忙,一心為公,家里的房子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處漏雨。
全家老小實在無法在屋里居住,妻子專程跑去找他,叫他無論如何想辦法拿點錢給家里修房子。
他聽了,久久無語,掏出身上僅有的 30 元錢交給妻子叫她買幾個瓦盆接一下漏雨!
家里好不容易借錢蓋了房子,卻因為無力還債而被迫賣掉!
清貧如此,叫人難以想象。
退休后,本可以享受許多人羨慕的安逸閑適的晚年,可他偏偏一頭扎進家鄉(xiāng)的荒山,用 20 余年的時間,用生命的余熱把曾經(jīng)的荒山禿嶺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綠色天地。
做著一切,只因為他為官期間曾承諾過:“等退休后,一定幫家鄉(xiāng)辦點實事。”
植樹造林 20 余年,他遭遇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
林場樹木茁壯成長,眼見到收獲勞動成果的時候,他把價值超過 3 億元的大亮山林場無償移交給當(dāng)?shù)卣?,自己不要任何報酬?/span>
這就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共產(chǎn)黨員淡看利益,安于奉獻的境界。
為官 30 余載,他把全部的心血和熱情都用在了為人民群眾辦事實上,回家的時間極少。
他的小女兒在奶奶生病時,才第一次看到父親回家,當(dāng)時她已經(jīng) 8 歲。
他的老伴一直是農(nóng)民,組織多次提出把他家人轉(zhuǎn)為城鎮(zhèn)戶口,他堅決不同意:“我相信我們的農(nóng)村能建設(shè)好,我們?nèi)叶紭芬夂娃r(nóng)民同甘共苦建設(shè)家鄉(xiāng)?!?/span>
這是怎樣一個不圖名、不求利、不謀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一塵不染,堅持以德立身、以公處事、以廉樹威,永葆浩然正氣的共產(chǎn)黨人。
在今天, 有人多少人為一己私利斤斤計較,千方百計把“公家”的變?yōu)椤八接小?的。
而他卻大公無私,把所以的一切都獻給了國家。
戒貪,慎妄,淡泊名利,樂守清貧是楊善洲的人生信條。
這是一種高尚的境界,更是一種大徹大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