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輕人遇到煎中藥就犯難,往往選擇代煎,其實中藥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熬,想不想自己在家動手體驗下煎制的樂趣呢?下面小編就跟您簡單地講講中藥的煎煮方法,讓您一學(xué)就會。
煎中藥就像煲湯,我們要的是如何讓中藥的有效成分融入到這碗熱氣騰騰的藥湯中。
泡藥:
將中藥材泡入合適的容器中,使用普通的自來水就行,通常以水沒過藥2-3cm即可,浸泡半小時到一小時。浸泡的目的是把干燥的中藥材泡透,有利于藥材的有效成分煎出。注意,泡藥忌用熱水,否則會使藥材表面受熱糊化,藥材內(nèi)部的成分就不容易溶出了。
煎藥:
藥材泡好后,就可以上鍋開始熬藥了,藥鍋、砂鍋、不銹鋼鍋均可。不用銅、鐵、鋁等容器,主要是擔(dān)心其銅、鐵等離子與藥物的微量元素發(fā)生反應(yīng),產(chǎn)生有害物質(zhì)。泡藥的水不必倒掉,直接加熱就行。熬藥時,一般先武火(強火)燒開,再文火(小火)煎煮,從沸騰計時20-30分鐘,第一煎濾出。接著往鍋里加入水(此時冷水、熱水均可),仍然是先武火燒開,再文火煎煮,從沸騰計時20分鐘,第二煎濾出。第一煎、第二煎合并。
水量:
水量過多,服用困難。水量過少,藥材有效成分溶出有限,損失較大。一般兩次煎煮,藥湯合并后400-600ml。一瓶礦泉水大概是500-600ml,所以一般情況下,一副藥所得藥湯不多于一瓶水的量。當(dāng)然,以上是成人服藥體積,小兒應(yīng)根據(jù)實際情況減少。另外,處方量較大時,比如當(dāng)一個處方一副藥重量之和超過250克,此時藥湯體積需要相應(yīng)增大。
服藥:
服藥趁藥湯溫且微燙為宜,這樣起效快,對胃的刺激最小。慎服冷湯,尤其是胃腸功能較差的患者。一般一副藥服用一天,分早晚各一次服用,當(dāng)然可以靈活變通,改為一天三次等。服藥的時間,以飯后1小時左右最佳。因為有些藥物會對胃會有刺激,飯后服用會減輕刺激。但服藥和吃飯時間靠的太近也不好,食物和藥物混合越多,吸收效率越低。特殊情況除外,如驅(qū)蟲藥,往往需要空腹服用。飲用儲存放置過的中藥湯時,最好重新煮沸,立即停火,放溫后飲用。除了滅菌之外,煮沸還可以使冷藏時沉積在藥湯底部的有效成分重新溶入藥湯中,效果更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