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有山峰72座,自古以來就是游覽勝地。明代大旅家徐霞客游覽了黃山之后,對黃山推崇備至,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句話的意思是游覽五岳歸來,其它的山不用再看。而游罷黃山,連五岳也可以不看了。黃山的確不同尋常,它兼有泰山的雄偉,華山的峻峭,廬山的飛瀑,衡山的煙云,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冬雪'五絕'聞名于世,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
二十三日早六點半鐘,我們在云龍山莊匆匆吃完早餐,就乘車趕往黃山,準(zhǔn)備徒步從北門上山,從南門下山??纱蟀驮趶哪祥T到北門的高速路上走叉了,原本四十分鐘的路程,結(jié)果用了二個多小時,到達(dá)北門芙蓉嶺游客服務(wù)中心時已是九點四十,為了能在山上多看些景點,我和老伴只好放棄徒步,改乘太平索道上山。
我們從游客中心坐上景區(qū)觀光車,十分鐘后到了松谷庵索道入口。黃山太平索道是目前亞洲最長、國內(nèi)最大的往復(fù)式客運索道。索道全線斜長3709米,沿途設(shè)有六座支架,其中3號支架高達(dá)64.5米,3號、4號支架水平單跨長達(dá)1513.6米,上下站高差1014.5米,車廂容量為100+1人,單程最快運行時間為8分鐘,索道成套機電設(shè)備從奧地利引進(jìn),有點像重慶長江索道,比長江索道跨度還長400多米,我們等了二十分鐘才登上索道車。從車廂窗戶看著遠(yuǎn)近云霧籠罩的山峰,閃過的山石松林,周邊是一片青青世界,偶爾一縷縷云煙飄過眼前,像一條條少女的披肩,在山間泉畔輕靈曼妙的飄逸......。
坐索道車到了丹霞站岀口,我們從路左邊沿臺階拾級而上,首先登上了丹霞峰。 丹霞峰位于黃山西海大峽谷東端,其為黃山36大峰之一,海拔1664米。峰壁為赭色,霞光落照,色彩斑斕,故而得名。峰下有紅水源,水入丹霞溪。峰前有'達(dá)摩面壁',東邊有'白馬馱經(jīng)',兩石惟妙惟肖,其態(tài)可掬。立在峰巔,北面的獅子峰,西邊的九龍、云外諸峰,西北面的芙蓉峰,西南邊的西海群峰,盡收眼底。清黟縣人、曾任云南徽江知府的黃元治有詩曰:'鵒中峰己獨崢嶸,臺外霞光映晚晴。頂是摩霄無倚傍,心唯捧回自空明。護(hù)待軒帝遺丹鼎,仿佛天臺建赤城。安得顏容如此駐,更傾仙掌露華清。'
從丹霞峰下來,走過排云樓賓館,我們來到了排云亭。這是一長形風(fēng)景亭,花崗巖條石結(jié)構(gòu),石根楣刻有'排云亭'三字。亭進(jìn)深4米,寬5米,高5米,面積20平方米。亭前有平臺,約70平方米,臺前設(shè)有石欄鐵索,這里是觀賞黃山秀色最佳處之一。俯瞰,是深廣的西海峽谷;仰視,是并列的西海峰林。晴天陽光射入峰林,明暗不同,立體感特強;霧日則山色空朦,變幻萬狀。有時濃霧隨大風(fēng)奔流,勢若大江大河,蔚為壯觀。因西海時有云霧在谷中升騰,撲至石亭前大多消散,故名'排云亭'。
站在排云亭放眼望去,但見箭林般的峰巒,重重疊疊,每當(dāng)云霧縈繞,時隱時現(xiàn),酷似大海之中的無數(shù)島嶼。近看眼前,左側(cè)不遠(yuǎn)處的巧石,恰似一只古代男人穿的靴子倒置于懸?guī)r之上,故名'仙人曬靴';右側(cè)溝壑中豎立著一根石柱,有兩塊巧石,恰似兩只古代仕女穿的繡花鞋,人稱'仙人曬鞋'。左靴右鞋,遙相對應(yīng),實乃大自然之杰作。其他巧石,能呼其名的還有不少,如'天女繡花'、'天女彈琴'、'天狗聽琴'、'仙人踩高蹺'、'武松打虎'等等。排云亭前絕壁千丈,云氣繚繞,是欣賞云海、晚霞和奇峰幽谷的佳境。正是:輕輕清風(fēng)湛藍(lán)天,石亭小坐捕飛煙。疑樓突兀千尋谷,蒼樹蔥寵萬丈淵,霧鎖青峰浮海外,云迷翠壁幻人間。靈山此處真奇秀,西望神馳欲化仙。
原打算繼續(xù)前行到西海大峽谷去尋求一下刺激,可峽谷的路,狹窄之處,只容一人扶崖前行,繞谷一圈下來至少要五個小時,行程緊張的我們只能走一段,不能全部游覽,留下一個遺憾。
我們折回后,朝著光明頂方向攀登,不遠(yuǎn)處只見一高約12米、長約7.5米、寬約2.5米的巨石形態(tài)奇特,如此巨石卻豎立在一塊長約12-15米,寬8-10米的平坦巖石上,兩大巖石之間的接觸面很小,上一石似從天外飛來,故名'飛來石'。令人稱奇的是,此奇石從不同的角度看,卻是不同的風(fēng)景。我們從北海前往光明頂?shù)耐局?,看到的是黃山飛來石的全景,此景亦是《紅樓夢》片頭出現(xiàn)的場景。而站在西海景區(qū)遠(yuǎn)觀黃山飛來石,此石卻更似一個仙桃,所以又名'仙桃峰'。若行至西海大峽谷中,再順著視線向東邊遠(yuǎn)眺黃山飛來石,當(dāng)有云海涌現(xiàn)的時候,此石更神似一只帆船在海中乘風(fēng)破浪,故又有別稱'一帆風(fēng)順'。
再往前就來到了光明頂。光明頂在黃山中部,海拔1860米,為黃山第二高峰。相傳,古代有位名叫'智空'的和尚,在此修行15年。有一天,親見'日華'出現(xiàn)于天門,山頂大放光明,故名'光明頂'。頂上平坦而高曠,面積約6萬平方米,視野開闊,四面受奇,八方獻(xiàn)巧,遂成為黃山一攬勝處。既可觀東海奇景、西海群峰,又煉丹、天都、蓮花、玉屏、鰲色諸峰盡收眼底。因這里高曠開闊,日光照射長久,故'光明頂'之名尤為相宜。這里是黃山看日出,觀云海的最佳處之一。真可謂是'狀如覆缽,旁無依附,秋水銀河,長空一色'。清代胡與高詩曰:'登臨不用挽藤蘿,絕頂光明并色多。云高匡廬飛紫蓋,嵐拖天目掃青娥。忽分二海成孤嶼,細(xì)數(shù)干峰亂放荷。下界茫茫仙路沓,乾坤何處是吾窩?'明代朱茗亦有詩寫道:'看云共策光明頂,布壑彌原亂涌濤。四望真成銀色海,青青獨露幾峰高。'
下得光明頂,不多時鰲魚峰就到了。鰲魚峰的位置也屬黃山中部,海拔1773米。鰲魚峰因山峰形狀極像鰲魚而得名,為黃山三十六小峰之首。峰頂有三角形的鰲魚洞,洞額刻有'天造'二字,洞內(nèi)有梯道,古人有詩云:'東海有巨鰲,何年飛到此;人行穿魚腹,沾衣濕玉髓。'峰前有數(shù)石,遠(yuǎn)望似螺螄,構(gòu)成'鰲魚吃螺螄'、'老鰲下蛋'等奇景。峰背有龜形大石,名'鰲魚馱金龜'。鰲魚峰另側(cè)峰壁上,刻有'大塊文章'四字,詩情畫意,耐人尋味。登峰左可見蓮花峰高聳云霄,右可眺西海仙桃石(即飛來石,角度不同景色不同)。前面南海寬闊,后為天海、光明頂。鰲魚峰一帶景色雄偉而美麗,清江南華亭(今屬上海)人、太常寺少卿沈宗敬游鰲魚峰有詩曰:'黃海山如海,神奇靡不收。虬松能破壁,靈石欲吞舟。無意摶鵬翮,容誰下鉤鉤?云濤時起伏,任爾自昂頭。'詩中通過鰲魚能吞舟的傳說和《列子》所載天帝曾命十五只鰲魚背負(fù)五座神山,后被龍伯國人鉤去六只,造成兩座神山漂走北極的神話,突出無人能將黃山這鰲魚鉤起,反映了鰲魚峰'任你云濤起伏,我自昂首而立'的磅礴氣勢。
從鰲魚峰下來,穿過鰲魚洞,終于來到了大名鼎鼎的百步云梯。百步云梯在蓮花峰西北麓的峭壁上。 在'蓮梗'不遠(yuǎn)處有兩塊巨石,一形如龜,一形如蛇,兩石平行。在石壁上鑿成的一百余級險峻陡峭的橙道從兩石間穿過下行,從對面鰲魚洞觀看,磴道下臨深淵,象靠在峭壁上的長梯,常有云霧繚繞,十分險要,這就是'百步云梯'。那龜蛇二石又恰在梯口,如同把守,故名'龜蛇守云梯'。百步云梯確實陡,我感覺有些地方都有6、70度。往上爬尚不覺得,但回頭下看,還是很怕怕的,我有點恐高,只能貼著巖壁才敢望下看。
過了百步云梯,由于蓮花峰和天都峰頂都關(guān)閉,只能一路往下,很快玉屏樓就在眼前,黃山象征的奇松--迎客松就屹立在青獅石旁的海拔1670米處。它樹高9.91米,胸圍2.05米,枝下高2.54米。迎客松姿態(tài)優(yōu)美 ,枝干遒勁,雖然飽經(jīng)風(fēng)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我們到此,頓時游興倍增,搶著攝影留念,引以為幸。
'步行山間道,悠然見千峰'。三點鐘,從迎客松下來,我和敖美娟等四位山友決定徒步下山,走著走著,一個拐彎,不知覺間,'一線天'、'五老上天都'、'金雞叫天門'、'半山寺'等千峰聚集的景色出現(xiàn)在我的視野里,由其是黃山摩巖石刻'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高高鉆鑿在青鸞峰的懸崖之上,自峰頂墜下,氣勢恢宏,巧奪天工,真是令人驚嘆!
下午四點二十,我下山到達(dá)慈光閣,在這里乘景區(qū)公交車到黃山南門總站,再坐我們租賃的大巴,七點鐘回到住宿地云龍山莊。
一天的登山之旅結(jié)束了,黃山的五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 、冬雪雖然沒有飽覽,我依然深愛著這片神奇的地貌,借用旅行大俠徐霞客的名言:薄海內(nèi)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黃山之旅,以深友情,千山萬壑,此身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