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薄荷3~6g,金銀花10~12g,連翹10~12g,苦參6~10g,黃芩6~10g,茵陳蒿10~12g,萆薢10~12g,蒺藜10~12g,地榆10~12g,甘草1.5~3g。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功效]疏風滲濕,清熱解毒。
[主治]風疹和濕疹,證屬風濕外壅,癥見遍身生疹,頑癢異常,或起疙瘩,形如砂粒,或搔破流水,或化膿結(jié)痂,口苦,咽干,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方解]此證乃因熱郁肌膚,外為風濕之邪所阻而發(fā)。其治用薄荷、金銀花、連翹疏肝散熱,苦參、茵陳蒿、萆薢、地榆利濕清熱,黃芩清熱解毒,蒺藜祛風止癢,甘草調(diào)和諸藥。
[加減] 風疹色白者,加荊芥、防風、紫蘇葉;若白而干枯則為氣液枯泄之象,加知母、蘆根、石斛、梨皮;風疹色赤者,加葛根、牛蒡子、梔子;若反復(fù)發(fā)作不已者,加當歸尾、紅花、牡丹皮、鉤藤,亦可用代赭石煮水去渣,每次煮服2個鴨蛋,連服幾次,即可控制;濕疹流黃水者,加蒼耳子、防己、僵蠶;有膿汁者,加皂角刺、凌霄花。
[治驗舉例] 羅某,男,61歲。1993年5月11日因會陰部皮膚瘙癢1個月而就診??淘\陰囊及大腿根部皮膚瘙癢,無明顯原發(fā)性皮疹,夜間尤甚,小便黃而痛,舌質(zhì)紅,苔黃厚膩,脈滑數(shù)。辨證為風濕郁遏。治宜利濕清熱,熄風止癢。方用疏風滲濕湯加減,藥用:苦參10g,炒地榆12g,車前子12g(布包),蒺藜12g,金銀花15g,白鮮皮12g,茵陳15g,海金沙12g(布包),土茯苓10g,甘草梢1.5g。服藥7劑后于5月18日復(fù)診,瘙癢大減,小便已不痛,苔黃厚膩,脈細數(shù),用上方去車前子、金銀花、海金沙、土茯苓,加石菖蒲、地膚子、薏苡仁,續(xù)服5劑以鞏固療效。
按:此案乃因風濕郁遏所致。濕性下趨,風濕郁遏,趨走于下,故會陰部瘙癢,并小便黃痛;舌質(zhì)紅、苔黃厚膩、脈滑數(shù)乃風濕郁而化熱之象。其治用苦參、地榆、白鮮皮、茵陳、海金沙利濕清熱;車前子、土茯苓淡滲利濕;蒺藜熄風止癢;金銀花清熱解毒;甘草導淋止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