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1、解釋《傷寒論》條文6.14、6.15,重點講述了桂枝加葛根湯;2、通過《傷寒論》、《神農本草經(jīng)》和實際經(jīng)驗,詳細解讀“葛根”。
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陳勝昔,網(wǎng)名Water,今天帶給大家“茶話《傷寒論》”第9講。上一講花了很大力氣,援引《黃帝內經(jīng)》講述了什么是風,這一講我們又回到桂枝湯。進入話題之前,先回答一個提問。有朋友問我應該怎么學習把脈?我認為,學習把脈跟學習其它知識是一樣的,不外乎2個要點,一個是理論正確,另一個是平時多實踐。講脈法的書籍,《三指禪》這本書寫得非常好,強烈推薦,這是我目前為止見到的講脈法講的最好的著作。另外,《四圣心源》的“脈法解”這一篇也寫得非常好,也推薦學習。很多中醫(yī)培訓機構把《瀕湖脈學》做為教材,因為這本書內容簡單清晰,便于教學,但這容易產(chǎn)生誤導,比如壯火食氣則脈弱,這并不是虛證或寒證,再比如婦女產(chǎn)后的一些狀況則不可拘泥于脈象。再者,學習脈法不一定需要老師,我就是自學的,常常給自己和身邊人把脈,根據(jù)書上的描述多區(qū)分體會,尤其生病的時候多對比和平時的不同,時間久了自然了然于心。中醫(yī)也罷,脈法也罷,重在傳意。至于左右手寸關尺沉浮中,及脈象沉、浮、遲、數(shù)、緊、緩、弦、洪、滑、澀、細、微、結、代、芤……等,以及真臟脈、舍脈從證/舍證從脈之類,和中醫(yī)理論是一體的,這個功夫則在中醫(yī)理論上。得到脈象比較容易,只要稍有中醫(yī)基礎,即使完全不懂把脈,(我認為)十幾分鐘大不了個把小時就能學會識別脈象,脈法的難點在于如何根據(jù)脈象判斷身體偏差,這個沒有多年扎實的中醫(yī)功底是勝任不了的。但是,對于自學中醫(yī)的朋友來說,只要懂得識別脈象,后邊學習中醫(yī)理論會明晰很多。
第1個話題:桂枝湯證2(桂枝加葛根湯)
【6.14】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此條與【6.02】重復。太陽病提綱本來就有頭痛,桂枝湯證“發(fā)熱,汗出,惡風”,雖然沒有“脈緩”二字,而脈象必然浮緩。
【6.15】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及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桂枝加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桂林本電子版原文“項背強兒兒”,我們參照宋本把“兒兒”改做“幾幾”。注意,“幾幾”這兩個字是因為要照顧漢字排版和電腦排版而改成這個樣子的,“幾幾”二字之前出現(xiàn)過如英文字母“n”的漢字,有些《傷寒論》版本干脆把這兩個字寫成“八八”,至于這個字最初的樣子已無法考證,大體上就是像漢字“幾”字但沒有最后一筆翹上去的勾。有人認為這個字應該讀“jǐn”,就是我們現(xiàn)在“緊張”的“緊”字的意思,也是可以的?!搬t(yī)者,意也”,對于中醫(yī)學習,讀音并不重要,重在傳意,只要理解意思就行了。大多數(shù)注家都認為“強幾幾”的程度比“強痛”嚴重,就是肌肉拘緊、疼痛、不柔和、難以活動。下一句“及汗出、惡風者”,宋本和康平本的“及”字是“反”字,有人認為背項強幾幾首先應該考慮葛根湯,這個“反”字把辨證結果導向于桂枝加葛根湯證。我對此不敢茍同。中醫(yī)診病的首要心態(tài)就是清空自我,不能輕易因為癥狀或自我偏好而先建立起某種傾向,這不是仲景的做派,所以這個“及”字應該比較合適。
桂枝加葛根湯證和桂枝湯證的差別是,桂枝加葛根湯證在桂枝湯證的基礎上以“項背強幾幾”為主要特點。太陽提綱本來就有“頭項強痛”,只是不嚴重,在桂枝加葛根湯這,“頭項強痛”已經(jīng)發(fā)展成了“項背強幾幾”,情況比較嚴重了,所以加了4兩葛根。不難看出,葛根在這里是針對于程度較為嚴重的脖子、肩背的強痛。從藥量變化來看,桂枝湯中的桂枝和芍藥都是3兩,在桂枝加葛根湯中桂枝和芍藥都減少了1兩變成了2兩,說明弱化了桂枝和芍藥而強化葛根。梳理一下,太陽中風就是脈浮緩、發(fā)熱、自汗、怕風,如果脖子和后背不太難受,就是桂枝湯證;如果脖子和后背疼痛、活動困難,就是桂枝加葛根湯證。多了一味中藥葛根,解決了脖子、后背強痛的問題。在實際中,脖子和肩背的強痛是無法量化的,這就是中醫(yī)和西醫(yī)的區(qū)別(依靠個人感受而不是數(shù)值指標),這種情況下,通過藥物的加減來解決,藥量的大小由經(jīng)驗來決定。在這里,以桂枝湯打底,葛根用量的多少根據(jù)“項背強幾幾”的程度來決定。
最后一段煎服方法,“右六味”,右的意思是右側,因為古書是從右到左豎向書寫的,“右六味”就是右邊寫的這6味藥,變成現(xiàn)在的表達就應該是“上六味”,出版社為了保持古書原貌沒有改過來。我小時候一直想不通一個問題,校長有一次開大會說古代好學的人總能“一目十行”。我那時候就自己試過了,32開的書一行將近30個字,一行按20個字算,10行也有200個字,一眼認出來200個字,談何容易?就算毛筆字書寫比較稀疏,一行按10個字來算,那也得有100個字,我當時想著天才就是天才,一眼能認出100、200個字,就是和我們不一樣!后來突然有一天我才明白,古人書寫是豎向的,“一目十行”也不過認十個字而已,和我們差不多。
漢代的一斗是10升,之前講過,漢代一升合我們現(xiàn)在200毫升,所以漢代一斗合我們現(xiàn)在2000毫升。注意,漢代升和斗之間是10進制,而漢代的斤和兩之間是16進制,即漢代16兩是一斤,半斤就是8兩,“半斤八兩”這個成語就是這么來的。這段話翻譯過來,用2000毫升的水先煮葛根,等水蒸發(fā)掉(五分之一)400毫升,然后撈走飄浮在水上面的沫子,再放入其它5味藥,煮到能大概夠過濾出大約600毫升左右就可以了,然后過濾,趁熱喝200毫升,蓋上厚被子捂汗,不需要喝稀粥,休息、禁忌和桂枝湯一樣。我們看,總共用了2000毫升水,最后蒸發(fā)成了600毫升的藥,說明水的蒸發(fā)量是很大的,超過了2/3。漢代煎藥蒸發(fā)量這么大,我們現(xiàn)在煎藥的過程中需要引起重視。
煎服方法中有一個“去上沫”,這個話不一定對。我做過實驗,單味葛根煎熬,在水沸騰翻滾的時候水面上有泡沫,但是葛根塊還是沉在底部,熄火以后水不翻滾了,湯汁的沫子就不見了,葛根塊仍然沉在底部。在桂林本《傷寒論》9.43“三陽合病”這一條“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方”中有“……,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并沒有“去上沫”。不知道古人表達的是在水沸騰翻滾的時候掠去上面的沫子,還是傳抄錯誤。
第2個話題:細說“葛根”
如果我們按照《傷寒論》條文一條一條翻譯解釋,那么桂枝加葛根湯這條很快就結束了。但是,中醫(yī)給人喝中藥治病,最終落到實處的是藥物,葛根這味藥為什么用在這里,什么時候必須要用,什么時候不能用,只有把這些問題弄懂了,才能避免那些“死套路”層面的僵硬。葛根有兩種,一種是柴葛根,一種是粉葛根。我們老家(陜西秦嶺山脈)的葛根都是柴葛根,就是說,葛根的根挖出來以后,根的斷面里面沒有粉質的那種成分。我小時候跟著我舅舅他們上山給牛打草,每次遇到葛根,就把葛根藤纏繞的樹枝砍下來(不這樣做的話夠不著),然后把葛根葉子捋下來帶回去做為牛的草料。野生葛根通常都是一簇一簇的生長,藤蔓纏繞在附近的樹上,非常茂盛,遠看幾乎看不見被纏繞樹木,只能看見濃密的葛根葉子,夏天比較熱的時候,葛根藤蔓下面也比較涼快。葛根藤長得比較長而且韌性很好,不像野葡萄的藤蔓一樣容易折斷或者受傷,也不像獼猴桃的藤蔓那樣堅硬。粗的有鐮刀把那么粗,但大多都如指頭粗細。葛根藤在那個年代常用來代替繩子,大多用在室外或一次性的場合。農村蓋房子的時候綁腳手架,基本都是用新鮮的葛根藤從中間破開當繩子用,非常結實。葛根花也有人采摘,用做解酒。
與甘草、桂枝、芍藥相比,葛根并不是《傷寒論》中常用的藥味,我們試著從《傷寒論》中解讀一下葛根。先查找桂林本《傷寒論》中所有用到葛根的方子,再逐條解讀,最后再歸納總結:
【05.47】寒病,骨痛,陰痹,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引痛,脈沉而遲,此寒邪干腎也,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其著也則兩腘(guó)痛,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主之。
解釋:“陰痹”就是寒、濕一類的骨痛,按一按不能緩解疼痛?!爸ㄖ本褪歉采w、在、挨著的意思,在這里是邪氣滯留。腘(guó),膝部后面,腿彎曲時形成窩兒的地方。
這句話的重點在“肩背頸項引痛”。
【06.15】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及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重點在“項背強幾幾”,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這一條。
【07.0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
葛根湯就是桂枝加葛根湯的基礎上加了3兩麻黃和1兩桂枝,也可以看做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減少了1兩芍藥和1兩桂枝,增加了葛根和麻黃。簡單理解,“無汗”用麻黃,“惡風”用芍藥,“項背強幾幾”用葛根。
【07.0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若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
太陽證應該向外發(fā)汗而愈,如果不能得汗,則郁遏陽明胃氣,胃“裝東西”這個功能受到干擾,出現(xiàn)下利。打個比方,太陽就是銷售,陽明就是倉庫,結果“太陽”這個銷售員的工作出現(xiàn)了障礙,大量滯銷的商品堆在倉庫增加了倉庫管理員“陽明”的負擔,然后倉庫管理員“陽明”傾向于貨物出多入少,以減輕自己的負擔,促進排出,下利就是這么造成的。另一方面,如果倉庫管理員“陽明”不希望太多貨物入庫,就會出現(xiàn)嘔吐。葛根湯的下利和嘔吐,用這樣的類比,很容易理解。
【07.03】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熱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主之。
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方
葛根半斤,黃連三兩,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桂枝湯證應該汗解,被誤下傷到脾胃,所以下利。外證未解,而中氣又傷,進一步增加了營衛(wèi)汗解的壓力,所以脈促。就好比夫妻供養(yǎng)孩子在外上學,本來學費都湊不夠,結果家里老人又生病了,兩頭花錢,各種忙碌,焦頭爛額,虛癥的脈數(shù)、脈促都是類似的原理。脈促,就是脈跳動的頻率高,跳動的序列中會停頓一個節(jié)拍。脈促常常會發(fā)熱,但熱只是現(xiàn)象,在這里,“焦頭爛額”才是促脈的寓意。
后一句“喘而汗出”,表邪因為誤下內陷變成了熱,熱傷到了肺所以“喘”,這里的“汗出”是熱引起的,這時候,脈象仍然是數(shù)脈或者促脈,這真的熱,這時候就可以用苦寒的藥“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有人問,這里的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有沒有下利?很可能是有的,“表里”的整個“里”都是熱的,熱利的可能性很大。熱利就是熱性腹瀉,一般都有里急后重的特點,“里急”就是憋大便能夠忍受的時間很短,“后重”則是肛門周圍墜脹重痛、排便不盡的感覺。葛根在這里用外散的方式清熱。
【07.36】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奔豚湯方
甘草二兩(炙),芎?二兩,當歸二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半夏四兩,生姜四兩,葛根五兩,桂枝三兩
右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奔豚”這個名字怪怪的,“豚”就是小豬,就是吃豬肉的那種小豬,“奔豚”就是奔跑的小豬。我自己沒有患過這種病,最早是看到陸淵雷的解釋,后來我在網(wǎng)上了解了一下,這段描述比較完整,略有修改,讀給大家聽聽?!盎颊咦约鹤杂X有氣從肚臍下方(也就是少腹)向上沖,沖到胃脘部,胃脘部有脹滿,有惡心的感覺;沖到胸部的時候,就會胸悶、憋氣、心慌、心跳;沖到咽喉部的時候,就會感到窒息欲死,好像有人掐住了他的脖子;還有極個別的病人,沖到頭部的時候,他就出現(xiàn)了突然的昏厥,不省人事,但這種情況不是太多,每次發(fā)作的時候,患者自己的感覺大多非??植馈0l(fā)作時間不長,這個氣又回歸本位,就又像常人一樣好了。”。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對奔豚一共有3種記載,奔豚湯證是其中的一種。奔豚湯可以理解為桂枝加葛根湯去掉生姜大棗加了芎?、當歸、黃芩、半夏,黃芩半夏瀉熱降逆,主要作用于肺胃;芎?當歸增加了血的供應。葛根在這里的作用是潤筋。
“奔豚湯”看著有點熟悉吧?當歸、芍藥、芎?、地黃就是我們熟知的“四物湯”,在奔豚湯中,就差個地黃了。
【09.43】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若發(fā)汗則譫語、遺尿,下之,則手足逆冷、額上出汗;若自汗者,宜白虎湯;自利者,宜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
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黃連三兩,黃芩三兩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這里的“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在康平本和宋本中不存在。這里的三陽合病的自利,應該也有兩種情況,一種和前面“太陽陽明合病”一樣,是表邪郁遏陽明胃氣,解表則利自愈;另一種是內傳化熱,這才是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證,在實際中需要謹慎區(qū)別。
【12.13】霍亂證,有虛實,因其人本有虛實,證隨本變故也。虛者脈濡而弱,宜理中湯;實者脈急而促,宜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
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方
葛根半斤,黃連三兩,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霍亂”是劇烈的腹瀉、腹痛,“霍亂”的“霍”有“揮霍”之狀,就是說,看上去已經(jīng)不顧一切了,形容非常嚴重。脈數(shù)和脈急的差異,脈數(shù)是頻率快,比如本來每天送一次牛奶,現(xiàn)在每天送3次牛奶,這就是脈數(shù)。脈急我認為就是停留的時間短,比如串門,每天來一次,他以前是每次來呆半天,現(xiàn)在是每次來呆一個小時,頻率沒有變,但是停留的時間變短了。脈急而促,來得頻率高,待的時間短,這是熱造成的,所以用苦寒藥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與桂枝證誤下“喘而汗出”的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證是一樣的。
【12.34】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者,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汗再進一升,得汗停后服。
“口噤”指牙關緊閉、口不能張開。這句條文的原理,身體中的津液不足,經(jīng)脈不柔,太陽傷寒以后,陽明上逆,郁而不降,所以胸滿口噤。葛根在這里有兩個作用,一個是潤經(jīng)脈,另一個是降陽明。
“小便反少”,很多人一看到小便少,就立即想到是腎的問題,又或者想到脾的問題,或者又想到疏泄的問題,……,我說中醫(yī)沒有這么簡單。想想看,人的清竅在五官,濁竅在尻(kāo)尾,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這樣才能保證各自正常運轉。所以,耳朵眼睛功能不夠,多與清氣不升有關,如果渾濁、不清晰,則多與濁氣上攻有關;反過來,大小便的問題,功能不夠,多與濁氣不降有關,功能異常,多與清氣下陷有關。這里小便少,說明功能不夠,該降的沒有降下去。陽明脈“挾口而環(huán)唇”,陽明不降,這個功能就發(fā)生異常,則“口噤不得語”。
順便說一句,男性過了中年就尿得越來越近了,說明是身體的降機變差了,加強降機就好了,中醫(yī)里很容易解決這個問題,男同胞根本不用擔心。
【16.20】產(chǎn)后中風,發(fā)熱,面赤,頭痛,汗出而喘,脈弦數(shù)者,竹葉湯主之。
竹葉湯方
竹葉一把,葛根三兩,桔梗一兩,人參一兩,甘草一兩,生姜五兩,大棗十五枚(劈)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桂林本《傷寒論》的竹葉湯和宋本《金匱要略》的竹葉湯有區(qū)別。宋本中條文沒有“脈弦數(shù)”,但方子中多了附子、桂枝和防風。
這里的中風是產(chǎn)后中風,不是太陽中風。陽氣上升到頭面而不能下降,所以臉紅、頭痛,汗出是因為熱,喘是因為熱傷肺。葛根在這里的作用,清散郁熱而降肺氣。
總結起來我們看到,葛根在桂林本《傷寒論》中有3個用途,一個是“項背強幾幾”,解決脖子肩背僵硬疼痛、轉向困難;另一個是清熱散熱,解決熱性腹瀉;還有一個是降陽明,解決氣上沖胸、口噤,當然也包含葛根有清潤的作用。之前講過,太陽中風桂枝湯證是芍藥向內而收,太陽傷寒麻黃湯證是麻黃向外而發(fā),葛根湯和桂枝加葛根湯都有“項背強幾幾”,都可以配葛根,既然如此,是不是說明了葛根具有對“項背強幾幾”明確的“靶向”作用。這樣理解對不對?不要這樣去理解!這樣理解的話,就進入了西醫(yī)的思維模式。只看到了果,沒有看到因。
另外,“項背強幾幾”作用于人體的上半截,對于下半截,我們看宋本的《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這個方子在桂林本《傷寒論》中是“桂枝芍藥知母甘草湯”,桂林本中只有桂枝、芍藥、知母、甘草四味藥,即便如此,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桂枝芍藥知母的關注點在膝踝,而桂枝加葛根湯、葛根湯(即桂枝芍藥葛根)的關注點在頸項、肩背,對于“強幾幾”這類問題,是否說明知母用于下而葛根用于上?
我們試著理解一下葛根?!渡褶r本草經(jīng)》言“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葛谷,主下利”,葛谷就是葛根的結的種子。從“陰陽”的角度來看,一切生命都是陰陽交濟的過程,對于植物而言,根就是把土中的營養(yǎng)(也就是陰)向上面的枝葉輸送,枝葉則把空氣、太陽中的成分(也就是陽)向下面的根莖輸送。葛根藤蔓很長韌性好而且枝葉茂盛,說明葛根把陰性的成分向上提升得非常遠,這就是“起陰氣”;而且讓整個路過之處能夠清涼濕潤,這就是解決“消渴、身大熱”。因為葛根的根部和枝葉及生長環(huán)境沒有偏潮濕或者偏干燥的特性,說明葛根整體的陰陽特性是對等的,這就是性“平”?!爸箛I”在這里怎么理解呢?因為整體陰陽對等,陰性的東西能夠有力地上升,那么陽性的東西必然能夠強有力地下降,就比如一個穩(wěn)健的公司,新員工能夠快速提拔,那么不用想,事物的背面,老員工很可能也會被快速地解雇。也就是說,清涼可以從下向上,那么溫熱也必然會從上向下,兩者的能力大體相同,能夠起陰氣,那么必然能夠降逆沖,這就是止“嘔吐”的原因所在。至于“諸痹”,藤蔓類的植物大多具有這種功效,而且葛根清涼發(fā)散,則更有潤筋的作用。我們看,如果沒有親自見過野外的葛根,僅僅憑文字性的東西就很難理解。就算是看圖片,現(xiàn)在的圖片大多也不靠譜,大多數(shù)植物中藥圖片只有中藥本身而沒有生長環(huán)境,已丟失了很多信息。人體的運作就是社會秩序,臟腑就是社會中的機構、行業(yè),而中藥就是社會中的人,每一味中藥都有自己的生長環(huán)境,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都有自己的長處短處,用對了,事半功倍,用錯了,事倍功半,也可能惹禍上身。
關于葛根,我親自嘗試過《傷寒論》中的大多數(shù)方子,對于單味中藥也親自嘗試過很多。所以,對于葛根的體驗我得出了3點經(jīng)驗,供有心人參考。
第一,葛根具有較強的解酒作用。酒的特性是濕熱,對于濕熱體質的人來說,喝酒危害極大。自己很有體會,小時候還好,喝點酒感覺非常舒服,隨著年齡增長,慢慢地,喝了酒以后酒感覺難受,先是下咽的時候食管灼熱,然后是胃部灼熱,接著想吐,一覺醒來,全身肌肉疼痛。因為我自己不能喝酒,所以我在學習中醫(yī)的過程中就比較留意這個問題,后來我得知酒是濕熱,然后我就嘗試用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來解酒,結論是,效果非常好。黃連泄心(胃)熱,黃芩泄肺熱,葛根清散經(jīng)脈、陽明之熱,又可以降逆止嘔。需要解酒的朋友不妨參考參考。
第二,葛根對風疹有明顯作用。風疹一般出現(xiàn)于立夏之后,風疹的原理可以參考《四圣心源.癩風根原》“若風氣相摶,勢力均平,風強而外泄,氣盛而內閉。風強則內氣不能盡閉,氣盛則外風不能盡泄,泄之不透,隱見于皮膚之內,是謂癮疹。氣之不透,泄郁而為癢。癢者謂之泄風,又曰脈風。泄風者,風之未得盡泄,而遺熱于經(jīng)脈之中也。泄風不愈,營熱內郁,久而經(jīng)絡蒸淫,肌肉腐潰,發(fā)為痂癩,是名癩風。”,這里的“氣”指的是衛(wèi)氣,也就是說,在人的皮表,風邪向外而發(fā),衛(wèi)氣朝內而閉,當兩者都很強而且勢均力敵的時候,風不能外發(fā)所以“郁”而為癢,不能正常開泄所以一抓一片紅腫。葛根能夠把內郁的熱透出去,所以對風疹有作用。
第三,柴葛根的藥效不如粉葛根。柴葛根主產(chǎn)于湖南、河南、廣東、浙江等地;粉葛根主產(chǎn)于廣西、廣東等地。有人說,柴葛根偏重于清熱、解肌、透疹、止瀉;粉葛根偏于生津、止渴、解酒、解毒。我試過,不論何種功效,柴葛根都不如粉葛根,這是我個人體會,僅一家之言,望高明者指正。
這一講就到此為止,謝謝大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