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社光教授應用補土伏火法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經(jīng)驗
高社光教授為河北省名中醫(yī),從醫(yī)40余年,在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的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筆者有幸隨師臨床侍診,受益匪淺。頑固性口腔潰瘍是一種反復發(fā)作的口腔黏膜疾病,以口腔粘膜出現(xiàn)黃白色如豆大、表淺的小潰點,以疼痛或飲食刺激時疼痛為主癥,易反復發(fā)作,屬于中醫(yī)學“口瘡”范疇,本病雖非重癥,但它往往影響患者的進食、說話,影響生活質(zhì)量。一般女性患病比例較高,男女比例約為2:3 ,人群患病率超過10%,以中青年居多。高社光教授運用中醫(yī)藥治療本病注重局部治療與全身治療相結(jié)合。作者將高社光教授多年臨床經(jīng)驗、臨證思路和及典型病例整理如下,與同仁一起分享高社光教授應用補土伏火法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的經(jīng)驗。
l.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應從脾胃論治
高社光教授認為正氣不足,內(nèi)傷脾胃是口腔潰瘍發(fā)病的內(nèi)因,外邪侵襲是誘發(fā)、加重本病的重要因素,其病機主要涉及脾、肺、腎三臟?!镀演o周醫(yī)案·口瘡》篇日:“口腔潰瘍?yōu)椴。挥晌富?,一由脾熱,脾熱者采用封髓丹加味治療,考黃柏瀉相火而清濕熱,甘草補脾胃,清熱解毒,乃補土伏火之方,土虛則浮火上炎,常用于多年反復發(fā)生的口瘡,脈虛者屢效??梢娖演o周也認為該病與脾有關,脾開竅于口,其為病,一由胃火,一由脾熱,發(fā)病原因是由于土虛,浮熱上炎所致。
頑固性口腔潰瘍產(chǎn)生機理為勞倦,飲食內(nèi)傷脾胃,清陽下陷,導致谷氣下流,壅于少陰,引動少陰陰火“上乘土位”,此其下雖熱而中則寒,所謂失位之火也。其治用甘溫保元之劑,以升為降,以補為瀉,即“補土伏火”之法。正如《素問·氣交變大論》日:“歲金不行,炎火乃行……民病口瘡”,《雜病源流犀燭》謂:“人之口破,皆由于火”??梢姡?、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diào)是為本,火熱上蒸于口發(fā)為口瘡是為其標。高社光教授經(jīng)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研究,強調(diào)其病理機制主要一為陰火,一為脾虛,脾胃得后天之氣,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氣血津液生化之源?!端貑枴の宄U笳摗啡眨骸瓣幘?,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故脾胃宜養(yǎng)、宜和而不宜傷。若飲食、勞倦內(nèi)傷脾胃,則會導致谷氣不能得到運化,水谷精微不得以輸布,谷氣溢流至下焦,蘊為濕熱,從而造成少陰陰火上沖,而出現(xiàn)一系列陰火癥狀,如納呆、胸滿,低熱,二便不調(diào),口燥,齒衄等。這種由脾虛陽陷導致的陰火,以甘溫保元之劑,采用以補為瀉,以升為降的方法,才能使陰火下降而復其位——即所謂“土厚則火斂”。
2.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從補土伏火入手遣方用藥
高社光教授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運用補土伏火法,選方“封髓丹”加減,經(jīng)驗方藥物組成為:炒黃柏、砂仁、甘草、天冬、熟地黃、人參。方中炒黃柏為君、苦能堅腎、益腎水之不足,同時又能泄膀胱之相火,制陰水之泛濫,陽得陰潛,則龍火不至上腹,以甘草、砂仁水土合德,通三焦,納津液,納五臟六腑之精歸于腎,同時又能溫運脾土。蒲輔周認為:“甘草與砂仁相配伍,有補土伏火之效”。人參、天冬、熟地黃相合,養(yǎng)陰益氣,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方中人參大補元氣;砂仁行氣和胃;天冬、黃柏滋陰降火;炒黃柏清火瀉下焦?jié)駸幔什莞蕼匮a脾胃調(diào)和諸藥。方中天冬、人參、生地生津益氣滋陰,三者配伍,實為“天、人、地”相應矣;諸藥相配,利用藥物相反相成之作用,在甘寒藥中反佐砂仁導上浮之陽氣下行,在養(yǎng)陰藥中佐加甘草溫中健脾,縣有降實火,益腎水,滋陰養(yǎng)血,潤而不燥之功效。用于治療口腔潰瘍,無論虛實均可獲良效。臨床辨證論治切不可重用清熱解毒之品,以防苦寒敗胃,使脾胃受損,導致病情加重而纏綿難愈。
3.高社光教授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的辨證經(jīng)驗
中醫(yī)辨證應以虛實為綱,實證以心火亢盛、胃熱熾盛多見,虛證以腎陰虛、脾腎陽虛為主,久病多夾瘀。并結(jié)合辨證論治進行加減,臨床上高社光教授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主要辨證如下。
3.1實火型
3.1.1心火上炎、心火亢盛型以舌尖部位出現(xiàn)潰爛,局部紅腫、疼痛為主癥,伴見心胸煩熱、少寐、口渴、小便黃等心火亢盛的證候。治以清心瀉火之法,選方三才封髓丹加生地黃、淡竹葉、黃連、肉桂、骨碎補、川牛膝。
3.1.2胃熱熾盛型
以牙齦或頰部潰爛、腫痛為主癥,伴見口臭、胃脘灼痛、吞酸嘈雜、渴喜冷飲、大便秘結(jié)等胃熱熾盛的證候。治以清胃瀉火涼血之法,選方三才封髓丹加黃連、生升麻、當歸、生地黃、牡丹皮等。
3.1.3肝膽濕熱型
以舌邊部位出現(xiàn)潰爛,局部紅腫、疼痛為主癥,伴見脅肋脹痛灼熱、口苦、小便短赤、或陰囊濕疹、或帶下黃臭、外陰瘙癢等肝膽濕熱的證候。治以清利肝膽濕熱之法,宜三才封髓丹加龍膽草、梔子、黃芩、川木通、澤瀉、車前子、當歸、生地黃、柴胡等。
3.2虛火型
3.2.1脾腎陽虛型頑固性口腔潰瘍久治不愈,口瘡多在頰膜,口瘡數(shù)量少,周圍不紅腫,或暗紅微腫,常伴有神疲乏力,納少便溏,形寒肢冷等。根據(jù)《脾胃論》“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的理論。認為脾之經(jīng)脈連舌根,散舌下。若脾胃虛弱,土虛則浮熱上炎,熏蒸于口而致口舌生瘡。治宜溫補腎陽,兼補脾氣,宜三才封髓丹加四君子湯或右歸丸等藥。
3.2.2腎陰虛型
口腔粘膜潰爛,局部微痛,伴見腰膝酸軟,眩暈耳鳴,五心煩熱,潮熱盜汗、男子遺精、女子夢交等腎虛火動的證候。治以滋陰降火之法,宜三才封髓丹加知柏地黃湯并女貞子、旱蓮草、煅龍骨、煅牡蠣等。
3.3兼夾痰瘀
臨床上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病機中雖以火邪治病為主,但是由于患者體質(zhì)不一,常間夾有痰濕瘀血等病理產(chǎn)物的存在,使病情錯綜復雜,纏綿難愈,臨床可加三才封髓丹加用溫膽湯治療或血府逐瘀湯治療。
3.4陰虛血瘀型
久患口腔粘膜潰爛,伴見疼痛,痛如針刺,痛有定處,唇暗或兩目黯黑,月經(jīng)量少,甚或閉經(jīng),伴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失眠多夢等陰虛血瘀的證候。治以活血化瘀,滋陰清熱之法。臨床宜三才封髓丹加用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柴胡、桔梗等藥。
3.5陽虛寒凝型
口腔粘膜潰爛、疼痛,久治不愈,可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軟、小便清長、夜尿增多、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治療宜溫陽散寒、補血通滯,宜三才封髓丹加熟地黃、鹿角膠、炮姜、肉桂、麻黃、白芥子、赤芍等藥。
4.典型案例
患者,女,57歲,訴自幼年開始常復發(fā)口腔潰瘍,且逐漸加重。10個月前患者口腔潰瘍復發(fā),舌面糜爛,難以忍受,輾轉(zhuǎn)就診于邯鄲、石家莊、北京各大型醫(yī)院,均未取得滿意療效。2011年9月,患者來邯鄲市中醫(yī)院國醫(yī)堂就診,高社光教授接診,仔細查體并詢問病史后考慮:患者口干咽燥,心慌氣短,胸脘滿悶惡心、納呆、神疲乏力,形體消瘦,大便秘結(jié),脈沉弦細數(shù),舌體瘦、質(zhì)紅,舌面光紅如鏡,糜爛如粟點。辨證:火伏太陰,上炎于舌。治法:益氣陰、溫脾陽、泄陰火。處方:三方封髓湯加減。
藥物給予:天門冬15g、生地黃15g、太子參15g、砂仁6g、黃柏15g、知母15g、桂枝10g、赤芍藥15g、防風12g、炒梔子15g、蟬蛻10g、僵蠶10g、片姜黃12g、酒大黃8g、炒酸棗仁20g、甘草15g,7劑,水煎服,每天1劑。并囑患者用養(yǎng)陰生肌散加涼開水調(diào)成糊狀,然后用消毒棉簽蘸少許藥粉,輕輕涂在潰瘍面上,并稍加按壓,持續(xù)約10~20秒,每天3次。
用藥7天后,患者癥狀稍好轉(zhuǎn),仍口干咽燥、納呆,不伴便秘等不適,治療上上方去砂仁、酒大黃、桂枝,加麥冬25g,焦三仙各25g,全蝎10g,牡丹皮15g,復用藥7天后諸癥好轉(zhuǎn)。
方中重用生地黃涼血滋陰以制心火,大黃通腑瀉熱,黃柏苦能堅腎、益腎水之不足,同時又能泄膀胱之相火,制陰水之泛濫,陽得陰潛,則龍火不至上腹,以甘草、砂仁水土合德,通三焦,納津液,納五臟六腑之精歸于腎,同時又能溫運脾土。太子參、天冬相合,養(yǎng)陰益氣,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諸藥結(jié)合實現(xiàn)“天、人、地”相應,治療口腔潰瘍,療效顯著。高教授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同樣注重局部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局部治療的方法和藥物除養(yǎng)陰生肌散外,高教授還常采用的中藥散劑如冰硼散、錫類散、云南白藥、蒙脫石散、三七粉等,局部治療可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病損部位,充分發(fā)揮藥物作用。
近年來,雖然祖國醫(yī)學對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中醫(yī)藥治療對改善患者癥狀,提高生活質(zhì)量,減輕病人痛苦等方面有著極大的作用。但高教授還經(jīng)常教育學生,中醫(yī)對于頑固性口腔潰瘍的研究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口腔潰瘍以火邪治病為多,每個醫(yī)家依其經(jīng)驗、體會、認識的不同而使用不同方藥進行治療,其辨證分型有待規(guī)范化。作為臨床醫(yī)生應該取眾家之長,學以貫用,綜合治療,并逐步完善復發(fā)性口腔潰瘍中醫(yī)治療方案,規(guī)范其中醫(yī)辨證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