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xué)名
虎尾草
拉丁學(xué)名
Chloris virgata Sw.
二名法
Chloris virgata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目
禾本目
科
禾本科
屬
虎尾草屬
種
虎尾草
分布區(qū)域
廣布于全球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
物種:非洲虎尾草、虎尾草、虎尾草屬、臺灣虎尾草、異序虎尾草 虎尾草屬,禾本科,約50種,廣布于全球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中國有虎尾草C.virgataSwartz等3種,分布幾遍中國。一年生或多年生、簇生草本;小穗2列于指狀排列的穗狀花序之一側(cè),下部一小花兩性,結(jié)實(shí),上部1-2(3)小花退化,僅剩外稃而互相包卷呈球狀,其外稃常退化為1-3芒,有棱脊;實(shí)性花的外稃有芒;內(nèi)稃稍短,2脈,摺合。
虎尾草適應(yīng)性極強(qiáng),耐干旱,喜濕潤,不耐淹;喜肥沃,耐瘠薄;適生于路邊、荒地、果園、苗圃也極常見。有時也形成群落,但大面積群落較少,多與其它雜草混生。夏天高溫多雨生長很快,也是一種夏季易爆發(fā)的“熱草”?;ü?-11月。
屬于禾本科虎尾草屬。1年長草本。須根,根較細(xì);稈稍扁,基部膝曲,節(jié)著地可生不定根,叢生,高10-60厘米;葉鞘松馳,腫脹而包裹花序。葉片扁平,長5-25米,寬3-6毫米。穗狀花序長3-5厘米,4-10余枚指狀簇生莖頂,呈掃帚狀,小穗緊密排列于穗軸一側(cè),成熟后帶紫色。每第一外稃長3毫米,上部邊緣具3毫米柔毛,芒長5-10毫米。種子小。穗狀圓錐花序頂生及腋生,長2.5-35cm,到外密被白色卷曲短柔毛,由密集多花的聚傘花序組成,花序梗長約2mm,最初被白色綿毛,以后漸變少毛;萼齒5,卵形,近相等,長約為花萼長之1/3,果時花萼直立,增大,長約4mm;花冠淡紫或紫色,長6-7mm,外面被疏柔毛,冠筒基部具淺囊狀突起;雄蕊4,內(nèi)藏;花柱有時略伸出。小堅果卵形,極小,污黃色?;ㄆ?-11月,果期11-12月。
莖直立,株高20一60cm。斜伸或基部膝曲,稈叢生,光滑無毛。葉片披針形條狀;葉鞘光滑,背部有脊;葉舌有小纖毛。穗狀花序4—10多個,簇生在稈頂,小穗排列在穗軸之一側(cè),有花2—3個,下部花結(jié)實(shí),上部花不孕互相孢卷成球狀體;穎膜質(zhì),第二穎較第一穎長,有短芒。穎果淺棕色,狹橢圓形。靠種子繁殖。
生在農(nóng)田、路旁或荒地。沙質(zhì)地居多。
一年生單子葉雜草。幼苗葡散成盤狀,綠色或暗綠色,基部淡紫紅色,壓扁。第一葉片6-8毫米,葉背面多毛,葉鞘具隆脊,有白膜質(zhì)邊緣,有毛,葉舌極短。成株稈叢生,直立、斜生或基部膝曲,光滑無毛,除生穗的一節(jié)間為圓柱形外,其余均略扁平。葉片條狀披針形,稍向外折,平滑或上面及邊緣粗糙;葉鞘松弛,背部具脊,多短于節(jié)間;葉舌膜質(zhì),具小纖毛,穗狀花序4-10枚簇生莖頂;小穗含2-3朵花,無柄,排列于穗軸一側(cè),熟后多帶棕色;穎膜質(zhì),外穎短于內(nèi)穎,內(nèi)穎具短芒;外稃頂端稍下生芒,第一葉外稃具3脈,兩邊脈上具長柔毛;內(nèi)稃稍短于外稃,脊上具微纖毛。穎果,紡錘形或狹椰圓形,淡棕色。
虎尾草總提取物以2smg/kg給家兔靜脈注射,有明顯而短暫的降壓作用??偺崛∥锬芤种?a target="_blank" >去甲腎上腺素、高鉀所致離體兔主動脈條收縮,IC50分別為112.2±13.6μg/ml、82.15±13.2μg/ml,并表現(xiàn)明顯的量效關(guān)系;3×10(-4)g/ml總提取物使去甲腎上腺素對兔主動脈條的量效曲線非平行右移,且最大反應(yīng)受到抑制總提取物對去甲腎上腺素及高鉀所致的肺動脈及腸系膜動脈條收縮均有解痙作用??偺崛∥锬苻卓?a target="_blank" >5-羥色胺及高鉀所致牛腦基底動脈條收
縮,IC50分別為51.08±8.5μg/ml、40.05±10.6μg/ml。水蘇麻根提取物對組胺或高鉀去極化后Ca2誘發(fā)的豚鼠結(jié)腸帶收縮有明顯抑制作用,量效曲線表明該提取物呈非競爭性拮抗作用。在無Ca2液中該提取物類似罌粟堿,能抑制胺誘發(fā)的結(jié)腸收縮。說明水蘇麻對結(jié)腸細(xì)胞內(nèi)Ca2所致收縮有明濕抑制作用,對細(xì)胞外Ca2所致收縮無明顯影響。 【性味】味辛;苦;性微溫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解毒殺蟲。主感冒頭痛;風(fēng)濕痹痛;瀉痢腹痛;疝氣;腳氣;癰瘡腫毒;刀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絨敷。
【摘錄】《中華本草》
莖葉含毛萼甲素、乙素(eriocalyxinA、B),毛萼晶(maoecrystal)A、B、C、D、E、F、G,棕櫚酸(palmitic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acid),2α-羥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cacid)以及毛萼晶(maoecrystal)I、J、K,香茶菜甙(rabdoside)1,2。
習(xí)性種子繁殖。5月初萌發(fā)幼苗,5月中下旬出現(xiàn)高峰,以后隨降雨或灌溉出現(xiàn)1-2個高峰,6-7月仍屢見幼苗發(fā)生。花果期為7-10月。種子經(jīng)冬眠后萌發(fā)。 用種子和分株法繁殖均可,但生產(chǎn)上多用種子播種建立人工草地。一般于4-6月播種。條播的行距為50cm,播后覆土1-2cm,每公頃播量為2-4kg。也可撒播,每公頃播種量為8一10kg。因種子細(xì)小,播種時需摻拌粗糠、鋸末或糞末一起播種。試驗證明,非洲虎尾草適宜同首苜蓿混播,亦可播于銀合歡(Leuc-aenaleucocophala)、木豆(Calbnuscajan)的行間。有時生產(chǎn)上也將它與生長緩慢的禾草如達(dá)利雀稗(PaspalumsP.)等混播,能加速草群覆被地面。在玉米、棉花行間混播,亦甚成功。用分株法繁殖,按行距50cm,株距30-40cm,扦插即可。田間管理比較簡單。一般苗期應(yīng)除雜2-3遍,待封壟后,則不需鋤雜。在每次放牧或刈刻后,最好能結(jié)合灌水追施廄肥和化肥。新建的非洲虎尾草草地,在第一次放牧或刈割前,應(yīng)使其充分生長,并讓它開花結(jié)實(shí),應(yīng)減少利用次數(shù)。生長2年以上的草地,一般每年利用3-5次為好,適宜輪牧;連續(xù)重牧往往導(dǎo)致雜草的侵入。刈制青干草,適宜在開花初期收割。采收種子比較容易,當(dāng)種子黃熟時,可以一次性收獲。
虎尾草匍匐生長,莖葉無毛,生長多年后匍匐枝高度最高可達(dá)90厘米,但通常較矮,高度變化范圍很大。根系可深達(dá)4.7米,表層30立方厘米的根系累計長度達(dá)47米,但只有很少的根系能超過2.4米長。
溫度:
30℃/26℃~40℃/29℃的日夜溫為虎尾草生長的最佳溫度。30℃時的生長溫度是20℃時的5.8倍。在美國和蘇聯(lián)記載的最低生長溫度為-9.4~-10℃,但一般氣溫低于0℃就停止生長。
抗霜凍:
可以在0℃下存活。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地區(qū)最耐霜凍的禾草之一。
抗旱性:
能從4.25米的深土中吸收水份,因此抗旱能力較強(qiáng)。但在降雨量600~700毫米的地區(qū)生長最好。
對土壤的要求:
對土壤的適應(yīng)非常廣泛,在微酸及微堿土壤中均可種植。
抗鹽性:
耐鹽性強(qiáng),廣泛分布在美國密西西比州種植在鹽堿土上。對氯化鈣、硫酸鈉的耐性較強(qiáng),對硝酸鈉和氯化鈉的耐受性較差,對氯化鎂很敏感。在氯化鈉含量為0.4M的土壤中能正常發(fā)芽。 侵占性:
非常好。可以通過匍匐枝繁殖,而且結(jié)實(shí)能力很強(qiáng),即使在不能越冬的地區(qū),第二年也可以通過種子萌發(fā)形成新的草叢。
播種:
每公斤的種子數(shù)為7250,000~9500,000。在澳大利亞常在灌叢燒過1周后飛播,播量為1~4公斤/公頃。生產(chǎn)牧草時每畝地播種0.5~1.5公斤。播種深度不超過2厘米,或播在地表。南方一般春播,也可夏播。華東地區(qū)最好春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