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釣大河。
“不釣大河”,不是說大河中沒有鱔魚。大河一般都是通潮河,水流急,潮汐明顯,不利于鱔魚穴居。
2.基本不釣水田。
水田鱔基本都是當年的新鱔,甚至鱔苗,很少有隔年老鱔進入水田的,洞穴也不穩(wěn)定,所以基本不去專門的釣,但正好走過路過,那也就不要錯過。畢竟釣起來的鱔是一樣的。
3.兼釣支河。
支河是指大河的支流,通常這樣的河的二側(cè)有蘆葦生長,而蘆葦腳下是鱔魚獵食、生長的好地方,但由于水位變化還是太明顯,其洞穴的穩(wěn)定性不夠,也不利于繁殖,所以所居的鱔魚也不大,而且此種地方螃蜞較多,對釣者判斷鱔洞較不利。釣支河效率不高。
4.專釣明溝。
明溝是支河分出來通向各灌溉地的“支支”流,這樣的溝二側(cè)通常長滿了蘆葦、茭白或生花生等水草,水質(zhì)清爽,水位也相對穩(wěn)定,是喜靜的鱔魚理想的棲息、獵食、生長和繁殖的場所。
5.專釣宅溝。
鄉(xiāng)下的老式民宅,多半有一條宅溝圍著,三面是溝一面是地,或朝東或朝南,溝頭或與明溝、或與支河以地勢相連,水位最為穩(wěn)定。這樣的宅溝通常是幾十年的老溝,喪失了繁殖能力又不好動的老鱔王
(1)主鉤與備用鉤制作。
其實這二個鉤做法和形狀是一樣的,這是萬一一個鉤掉了(拉直的可能性很?。?,另一鉤可以接著用是了。制作:取2毫米左右粗不銹鋼絲40厘米長左右,一頭磨細至磨尖銳,然后用工具將其彎成一個鉤門寬在10毫米左右、鉤型如同“千又”鉤狀的鉤子,歪頭,鉤尖內(nèi)彎,但鉤尖長度有點夸張,比魚鉤的鉤尖長2-3毫米。這樣的鉤刺入后不容易脫鉤。將另一端留3毫米長折成直角(頂部略內(nèi)彎更好),其直角與鉤平面也成90度夾角。取40厘米左右長毛竹片(中段)一段,削其3毫米厚竹青層,捎成一端5毫米、另一端為15毫米寬的“梯型”竹片,在竹片離細端5厘米處鉆一2毫米孔。將鋼絲的90度3毫米端壓入孔內(nèi),使鋼絲鉤條緊貼竹片表面,然后再用多股細尼龍線順著密繞,將竹片與鋼絲牢牢固定住,打好結(jié)再用502膠水固定好。制成的鉤體平面應(yīng)該與竹片平面一致,如果沒達到,可對鋼絲條進行扭轉(zhuǎn)調(diào)整,直到在同一個平面內(nèi)為止。
(2)付釣。
實際使用是勾鉤,專門用于“勾”滑鱔或護子鱔等的。付鉤的制作方法與主釣基本一樣,只是其鉤門寬至15毫米左右,鉤尖平直細長(不歪頭、鉤尖不內(nèi)彎,鉤尖與鉤條平行)。
2、餌包。
釣鱔魚的釣餌,是最有效、最經(jīng)濟、最易得的綠蚯蚓(或稱黑蚯蚓、青蚯蚓)。用純綿布制成可放入1公斤米大小的袋即可,袋口布反疊后離上口1公分處用線納好,便于穿線收口。出發(fā)前將預(yù)先挖好的綠蚯蚓幾十條裝袋中,再加入適量的腐草泥即可。
3、魚包,
特別制作,考慮堅固、舒適和方便。堅固:用優(yōu)質(zhì)牢固的純綿布制成一個長80公分、寬50公分的布袋,袋口與“餌包”一樣,要穿收口線。在離底40公分處另縫一根加強布條,沿袋邊角向下橫過底部再沿邊角線到另一端,二個端頭各制入一個搭扣,從集市上買一根二頭都裝有活扣的背帶,扣上即成。
其作用:
(1) 給鱔魚予很好的生存空間。純綿布有較好的透氣性,同時綿布著濕就有較好的濕潤性,所以能確保鱔魚在高溫下生存。
(2)行動方便。釣鱔魚的一個特點就是不停地行走,從一個浜再到另一個浜,用背帶加軟包,即使背上幾十斤的魚貨,也會不決得累。
(3) 操作方便、可靠。鱔魚放入包后,只要將袋口扎住,鱔魚是決不會逃脫的。而釣到鱔魚時,就可隨身解開袋結(jié)、裝入、再扎好就是了。通常將蚯蚓餌袋掛在魚包的一側(cè)的別扣上,取餌、行走都很方便。
黃鱔是葷食性“魚”類,吃食兇猛,通常日伏夜行,白天替伏于洞中,不再主動秘食,但如果有食物送上門來,它也是來之不拒,人們利用黃鱔的這一特點,投其所好,從而釣之。然而,黃鱔也有其生存技能,因此,如愿釣上它,還是需要掌握一些它的規(guī)律及釣獲它的技巧。
1、尋找洞穴。
釣鱔不難,只要找到鱔洞。因此,尋找鱔洞,是釣鱔魚最重要的過程??梢哉f找到了鱔洞,基本等于已把鱔魚裝進了魚包。但由于所選擇的釣場是溝和河,而鱔洞一般又在水面以下,有時甚至深在水深1米以下,所以找到鱔洞并不容易。那么到達一個釣場,應(yīng)如何進行呢?
(1)、觀察。
(A)觀察水質(zhì)。如果到達一個新釣場,先觀察這一水域是否具備鱔魚的生存條件,通過聞水是否有臭味、看水源是否被污染、是否有水生動物如蝦、蟹、魚、昆蟲等在此水域中生活,以確定是否具備垂釣價值。
(B)遠距離觀察。如果鱔魚的生存條件具備,那么開始進行實質(zhì)性觀察,沿整個浜進行一次輕聲細腳的巡視。通過觀察,三類鱔魚基本能被偵察到,即浮頭鱔、護仔鱔和打洞鱔。
【浮頭鱔】:
特別在清晨至8、9點鐘這段時間,鱔魚會將頭探出鱔洞,或到水面直接吸氣,或?qū)⑶鞍肷頊粼谒は旅妫捎谶@樣的黃鱔通常都是大黃鱔,所以目標一般總是很鮮明的。
【護仔鱔】:
護仔鱔將鱔頭探出水面時當然也能看到魚體,但更多的時間母鱔潛伏在洞口護仔。然而護仔鱔是一個固定的盤居點,又由于母鱔需要不斷地吸氣然后對仔鱔進行供氧,就會在洞穴的上方形成一團黏稠的泡沫,這恰恰暴露了母鱔的位置。
【打洞鱔】:
鱔魚打洞,無可避免地要將浜底下的水絞混,同時也會泛起氣泡,這是非常明顯的目標,這樣的目標往往又都是大黃鱔。
通過遠距離靜態(tài)觀察,基本先確定這些釣點,將鱔魚的位置牢記于心,然后再一一釣之。
(C)近距離觀察。在對一釣點施釣前切記盲目行動,即在近水面時或下水前,再進行一次近距離觀察,主要是確定在那個釣點旁邊是否還有其它鱔洞存在,而由于相鄰很近的二個洞穴一般只能取其一(釣起一條時總會驚走另一條),所以碰到這種情況時二者選其大,揀大的釣,如果鱔洞間相隔較遠(1米以上),可由近釣到遠,逐一釣之。
(2)探穴。如果經(jīng)過遠距離、近距離觀察都沒有找到鱔洞,根據(jù)評估進行有選擇性地探穴。探穴是指用手對目視不能及的浜底進行搜索,以探明水下是否有鱔洞。選擇性是憑經(jīng)驗確定哪些地方最有可能有鱔洞。一般有均勻相間的蘆根間、一縱縱的茭白根旁,水花生下,特別是水花生根與河泥的連接處。但是以何種手勢探得鱔洞,這是他的秘笈,不過這里他已向我公開并進行了詳細講解(一次還進行手把手地指導(dǎo))。具體地說,就是將五指自然分開,然后放松指關(guān)節(jié),注意力集中在指尖上。如果是硬板底,則是很容易探得的,當你手指劃過泥底時經(jīng)過洞穴的手指會突然失去壓力,這時只要回探一下給予確認就可以了,通過手指對洞口內(nèi)壁的觸摸還可評估出鱔魚的大小,很多情況下,實際的鱔魚要比洞口大,這樣的洞口只是換水口。較難探測的是軟泥底浜,而陳年老宅溝絕大多數(shù)是軟泥底,所以這是最難。絕活是讓手指剛好劃過泥面,哪個手指感覺接觸不到泥面了馬上停住,然后將那個手指往下點,如果還是點不到泥,可以判定為洞穴,就用釣鉤試釣,通過對釣鉤鉤頭的感覺,不斷深探,如果洞穴斜向浜心,那是鱔洞無疑。當然這樣的搜索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探準,但基本能八九不離十了。
2、施釣。
前面提到,找到了鱔魚洞,就基本已將鱔魚裝進了魚包,但畢竟還有一個魚尾巴在魚護外,如何將這鱔魚真正地收入囊中,這施釣是最后的“臨門一腳”。佬表如是說:“做任何一樣工作都要專心,釣鱔魚也是一樣?!?/p>
其實一到釣場,你的注意力應(yīng)全部投入到水面上去。在岸上靜觀時是這樣,在下岸近水面觀察時也這樣,下水探穴時更要這樣。鱔魚吃食雖然猛力,但其本性好靜膽小,一有風(fēng)吹草動,它就會逃之夭夭。
鱔魚有二個致命弱點,一是逃跑時會有痕跡,如果洞口近水面,鱔魚退向洞底時,由于水壓作用,洞口吸水是很明顯的。再者如果鱔魚退出洞外(通常鱔魚不只有一個洞口),在浜心會冒出一連串趨勢性的細泡,這些信息都說明附近有鱔洞,同時鱔魚已被驚動,逃跑了。二是鱔魚戀窩。如果不是強力驚動,要不掉半個小時,鱔魚會重新游回原洞的。因此在找鱔洞和施釣時都要好好地利用這二點。
在找鱔洞時,特別是探穴時,眼睛就要觀察水面的這些信息。在施釣時,如果一時不咬鉤,眼睛也要不停注意水面的變化。有很多情況,你找到的不是鱔魚的“頭”洞,而是“尾”洞,這時如果你一味將鉤餌深入,鱔魚會因為尾巴受干擾而從“頭”洞口游出逃走。如果出現(xiàn)這種情況,“尾”洞口會“吸”水,而“頭”洞口會“吐”水,這時就應(yīng)馬上停釣,正確找到“頭”洞,然后到“頭”洞去施釣(通?!拔病倍丛谙路剑邦^”洞在上方)。
在施釣過程中,不讓鱔魚跑掉,是一個環(huán)節(jié),確保魚釣上來,又是一個環(huán)節(jié)。
自明確鱔洞一刻,首先要知道魚的大小,便于采取不同策略,如果預(yù)估是2斤以下的鱔,一般不要進行特別的準備
釣黃鱔的魚餌選擇:黑蚯蚓,青蚯蚓,帶有臭味騷味最好,呈土黃色,條大體粗,為釣黃鱔上品誘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