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拿手法(圖文)
雙手擒拿:此法先用左手陰手四指抓著敵人之左手腕脈穴(圖1),拇指為輔,中指按其脈穴,此穴為肢體要穴,屬暈穴,一被擒住,便覺昏眩,乃再以右手陰手抓其肘拗處,四指拿住其曲池穴,此穴位于肘關(guān)節(jié)內(nèi)彎之中央,為肢體要穴,在二十四拿穴中,亦是暈穴,拿著之后,亦是以四指拿著正穴,因左手所擒,與右手所拿皆是暈穴,敵人自然受制矣。
陰陽手擒拿:此式之擒法(圖2),先用左手陰爪擒其腕脈,敵遂受制,不易活動,自己一占得再發(fā)右手,以陰手抓其曲池穴,此穴位于肘關(guān)節(jié)內(nèi)彎之中央,即上臂與小臂骨接合之骨縫處,適于拿法,一經(jīng)拿住,雖不致命,但其暈眩之力甚大,便無法活動矣,且此部位明顯易拿,左手即擒其腕脈穴,右手拿之,自然可以信手招來也
正面擒拿:此式之所謂正面,即是彼此面對面之謂,例如對方之右手一動,自己即應(yīng)用先發(fā)制人手法,亦用右手擒住其掌腕處(圖3),四指同時按住其腕脈穴,使其受影響而不能活動,復(fù)
以左手為輔手拿之,拿法只須以四指按住其四指之背,此時敵方之陽池穴、陽谷穴、虎口穴,皆已受制,此三個皆是麻穴,一經(jīng)受制,使覺麻痹,無法活動矣。
背面擒拿:此式為背面擒拿,例如自己在敵人之背后,突然以右手抓著其右腕脈穴,此一部位,亦是影響到陽谷、陽池兩穴者,陽谷穴在腕脈穴外側(cè),即腕與前臂骨相接尾指之后,手背凹人之骨縫處,屬暈穴,而陽池穴則位于腕脈之內(nèi)側(cè),即腕骨與前骨相接,虎口之后,與陽谷穴相對,亦麻穴。敵受制,更以左手壓曲池穴(圖4)
爪力練習(xí):擒手之運用,用揸力,其力發(fā)于五指之第二節(jié)而不是在指尖,故而練習(xí)擒手,則練五指第二節(jié)之力,其法則先找一種堅而有韌力之樹丫叉一具,最重要便是取其有反彈力者,此
種丫叉,在練武者稱為“拘子”,初練取其較幼者,練愈久指力愈增,則取其較粗者,經(jīng)常有暇,不限時刻。以手揸之,一揸一放,久之擒手之力便愈強矣(圖5)。
拿手練法 爪力練習(xí):拿手之力,用抓力,其力發(fā)于五指之指尖與第一節(jié)之間,練法以大玻璃瓶或圓邊之桂林埕為器具,初練之時,自測五指之力,放清水于其中(用沙亦可),伸直手(兩手皆練)以五指抓著埕邊,用力將之提起,愈久則埕里之水逐漸增加,如是則不特五指尖之力可以增強,抓著人體固不易脫,而腕臂之力,亦由此可以加強矣(圖6)。
爪力練法:1 擒拿指法,首要靈活,陰手陽手,循環(huán)運用,一擒一拿,皆有節(jié)度,故練爪抓之力,亦須有方,故而對于練爪,先以抓為主,左右互用練抓之法,只有四式,練習(xí)之先,凝神靜氣片刻,立定馬式,較肩略闊,略蹲如騎馬狀,不可過高,亦不可過低,以自然為合適,上身正直,懸頂松胯,氣向下行,沉肩垂肘,兩手握置腰旁,先出右手向前刁去,作抓拘狀,向后拉回,左右握拳,仍置腰間不動,此時九節(jié)放松,行氣串之,是為練習(xí)擒手之方法,切忌努力,只聽自然(圖7)。
2、承上式,右手由爪一抓而變?nèi)净匮H,拳心向上,不須扯盡,同時一扭馬,微微向右,變作弓式,肘肩各節(jié),以松而不動為合,勁由右拳貫至右(月爭),當(dāng)右拳掛回腰間之際,不妨抓一大圈,扯過頭部,然后收至腰肋間,神意貫注于右拳,扭馬之時,身向右移,以腰用力,松胯一轉(zhuǎn),膝動而腳步不移,在扭轉(zhuǎn)之時,放置腰間之左拳,扭轉(zhuǎn)平肩打出,拳背向上,打時可以用力打盡,目注拳背,腕節(jié)發(fā)響(圖8)。
3、承上式,經(jīng)過片刻,屏神凝氣,將弓式馬向左略扭,發(fā)回馬式,松腰松膀,將馬略坐,握拳之右手仍然放置腰間不動。左手之拳張開,作抓物握著之狀,同時扭轉(zhuǎn),變?yōu)檎菩南蛏?,向后拉回,拉至腰肋間不動,九節(jié)放松,行氣丹田,著重點乃在抓手之肘,著重點在小指、無名指及中指,所謂后三指以食指及拇指輔佐之,此即為擒手,抓人肌肉,擒人脈穴有分筋錯骨之功(圖9)。
4、承上式,在左拳拉回腰門之后,此時兩拳分置兩肋,略一停留,隨即一扭馬,身微向左,變馬為左弓右箭,動作有如圖8,但是易右馬為左馬,易左拳為打出右拳而已(圖10),此四種動作,異常簡單,可以由左而右,由右而左,回環(huán)練習(xí),朝夕練習(xí)一次,初練之時,左右各練十次,不可過多,須如法練習(xí),勿用拙力,周日之后,動作靈活,氣不促,神不散,便可以按日增加一次,至百次時,指爪勁已足夠矣。
指部(一)推指
1、推者,即將人之指拿住,用力推彎之謂,因人之手指,在掌部下端,由掌骨與指骨基衣之關(guān)節(jié),有屈伸及內(nèi)外回轉(zhuǎn)之作用,由囊狀韌帶,緩包關(guān)節(jié),在背側(cè),密接伸筋骨膜,日內(nèi)側(cè)韌帶,及外側(cè)韌帶,在掌側(cè)橫連第二至第五關(guān)節(jié),日掌骨韌帶,其接連如是,故而推指就是錯骨之方法,施用推指之手法,可使敵人疼痛難忍,甚至指骨脫臼,便可以從敗中取勝,因為推指之法,
是順利著來勢而施田者,假如敵人迎面而來,突然以右手執(zhí)住我之褲帶前面,其手背向上(圖11)。
2 我之褲帶即被執(zhí)住,要想擺脫,固不可能,此時形式,我已經(jīng)完全受制矣,故而應(yīng)用擒手,以左手從下兜上,執(zhí)住其手腕之腕脈穴,掌心掩著其腕脈穴,大指按著其陽池穴,其余四指則緊握其陽谷穴(圖12)掌心托著腕脈,雖不致受制,只是副作用,但是陽池穴與陽谷穴,皆為我之五指指頭按緊,此兩個皆是麻穴,一為我按住,自然起酸麻作用,影響到整條手臂,一起酸麻,其
手雖然抓著我之褲帶,力量亦會消失,此一擒手施出,則自己之威脅已經(jīng)解除一半矣。
3 我之受人威脅,由第二動作解除威脅,且將其右手擒住,便應(yīng)用拿法向敵人反攻矣,因其時敵執(zhí)住我之褲帶,其五指皆已屈曲,我便迅用右手搭住其執(zhí)褲之拳,使中陽手法,拇指在上,四指在下,將敵人之食指或任何一指拿住(圖13),因敵之腕已被我執(zhí)著,脈穴受制,自然不能動彈矣,我便用推指之法,將其指推彎、推其第一指節(jié),同時拇指及其余四指迎力向里帶,則敵必痛極而松手,我之受制已解除矣。
(二)折揞
折指,其動作即與推指相反,推指是順著其執(zhí)住握拳之勢,將其指拿住力推。而折指則因其用掌壓來,故而我將具指反折斷也。假如敵人迎面向我胸腹間用掌打到,不論其所用者為右手或左手,我即以最迅速之手法,兩手執(zhí)著其來掌,每手分執(zhí)其二指或一指,將之反折(圖14),此種動作,正如俗語之所謂手指拗出,因其指骨脆弱,自然不及我兩手力,我若力折之,則敵人之指掌必覺得非常痛苦,彎腰受制,而我則可以反占上風(fēng)矣,但此種動
作必須迅速,方可有效。
(三)分措:1、分指者,即將敵人之指分開也。此種動作,最適用于敵用掌心擊我腹部,或是以掌向我之胸腹插來,因此兩種動作照例是將五指伸直者,敵以右掌擊來,我使兩手齊施,分執(zhí)其五指,因大指較短,故每手執(zhí)其二指便合,以力將之分開,因手指之關(guān)節(jié)脆弱,而五指之骨節(jié)復(fù)相連中,一為我以力分開(圖15),則其外層皮在交叉處自然覺痛,而骨節(jié)復(fù)恐被拗折,所以痛極而失去攻擊之力我即乘其痛楚時制之,彼便消失其抵抗之力矣,但在執(zhí)其手指是之時,動作須迅速。
(四)甩指:1、甩指者,即是被敵人之指執(zhí)住,自己兩手皆受制,故必須擺脫之,擺甩敵人之手指也。例如我與敵相對立,猝然被敵雙手將自己兩手之腕際執(zhí)住,自己已經(jīng)受制,在此時候,倘欲罷甩其指,因自己須用抽力,實不易脫,故而必須先將自己之兩拳力握,一發(fā)力握其兩拳,兩手之力,便完全集中在手腕與拳之間,腕已含勁力,則敵人雖欲以指握吾之脈穴,自不容易,且在此時,敵見吾一用力,勢必緊握吾之兩腕不肯放,以防吾將兩拳抽上,擺脫其掌指者(圖16)。
2、承上式,敵人即注意于我抽拳,但我將雙手順勢彎起,至距離肩部約一尺,此是彼注意我直抽,我則偏用橫力,因其防吾力抽,所用者當(dāng)為順力,而我則用橫力,使彼不防有此一著,我三兩拳便容易彎起,彼雖仍然牢執(zhí),但已為我以橫破直之法所克,此時我之兩拳已由拳背向上而變?yōu)槿诚蛳?,力將兩拳抽回己胸,使敵兩腕伸直,我之兩手即曲,用力較力,乃乘向高彎起之勢,向左右用冷勁一沉,敵之大拇指力此其余四指弱,便被吾沉靜之力擺脫矣(圖17)。